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家訓”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

        2012-04-14 01:45:29牛志平
        關(guān)鍵詞:家訓

        牛志平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

        “家訓”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

        牛志平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

        文章考察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家訓的歷史、家庭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目的及經(jīng)驗等。全文共分四部分:1.家訓,簡述先秦至明清,家訓從萌芽形成到成熟繁榮至廣泛推廣的歷史,著重從修身、治家兩個方面,探討家訓對傳統(tǒng)家庭教育及家內(nèi)秩序的影響;2.修身,論述傳統(tǒng)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內(nèi)容是向子孫進行修身教育,重點闡述了家訓中關(guān)于立志、讀書、待人等幾個方面;3.齊家,指出齊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其內(nèi)容大致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及勤儉持家等方面;4.綜合評說,指出由于時代的、階級的局限,家訓中摻雜了一些不合理的消極的東西,但總體而言,仍不失為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家訓;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在數(shù)千年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浩瀚的文獻,其中,家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訓是我們祖先對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結(jié)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衰,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家訓是指歷代家長為教育子孫專門撰寫的訓導之辭,諸如家誡、家范、家規(guī)、家書等等。它是古人向后代傳播修身治家、為人處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國古代長期延續(xù)下來的家長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國家訓傳統(tǒng)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著名的“疇人之學”,即家庭世代相傳的學問。西周時周公曾誡子伯禽修養(yǎng)德行,禮賢下士?!墩撜Z》中也載有孔子教兒子孔鯉“學禮”的故事。不過當時的家訓以口頭訓誡、家書、遺書等形式為主,由后人記載而流傳。秦漢以降,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化,家訓已從一家一族的訓示,逐漸繁衍成為全社會乃至全民族教育后代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說從先秦到秦漢是家訓從萌芽到初步形成階段的話,那么此后,家訓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理論越來越系統(tǒng),種類越來越繁多,影響越來越深遠。在《古今圖書集成》中,《家范典》多達116卷,分31部,各又再分5類,輯錄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訓資料,真可謂浩如煙海。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三部家訓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溫公家范》和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它們分別代表了古代家訓的成熟期、繁榮期和廣泛推廣期三個不同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總結(jié)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論的成果,對治家修身、求學處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論和范疇,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人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評此書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鼻迦送蹉X在《讀書叢殘》中也盛贊此書是“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可見其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到了宋代,家訓進入繁榮階段,不僅文獻資料數(shù)量多,而且在教育理論和思想上也有了大的發(fā)展。北宋司馬光的《溫公家范》等著作,繼承和發(fā)展了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封建倫理關(guān)系、治家方法、身心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堪稱家訓中集大成者。此間在理學的影響之下,家訓中“禮教”的氣氛更為濃重,名分的拘束更為嚴格。明清時期是傳統(tǒng)家訓廣泛推廣的時期。由于家訓作用的日益彰顯和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倡導,家訓理論在廣大民眾中廣泛傳播,形成了家訓教育空前繁盛的局面。明末清初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流傳很廣,影響巨大。它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僅用五百余字,闡述了人生的深刻道理,總結(jié)了古代的治家之道,語言平實,膾炙人口,三百年來盛傳不衰,成為官宦士紳、書香世家乃至普通百姓津津樂道的教子妙方和治家良策。

        中國歷代家訓內(nèi)容涉及人生的各個方面。霍松林教授在《中國家訓經(jīng)典》一書的序言中舉其要者概述為六端,其一,熔鑄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其二,重視正確積極的教子方法;其三,培養(yǎng)功業(yè)理想和淡泊襟懷;其四,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五,明確讀書治學的目的和方法;其六,針砭人生各種心理痼疾。[1]1我以為這一概括是較全面準確的。本文擬著重從修身、治家兩個方面,探討家訓對傳統(tǒng)家庭教育及家內(nèi)秩序乃至社會秩序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內(nèi)容是向子孫進行修身教育。修身,謂修養(yǎng)身心,學會做人,塑造品學兼優(yōu)的完美人格。由于傳統(tǒng)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diào)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lián)系,認為只有做到身修、家齊,才能達到國治、天下平,故而古代家訓幾無例外,以“修身為本”,將修身提到突出的位置。家訓中有關(guān)修身的內(nèi)容甚為寬泛,主要包括立志、讀書、待人等幾個方面。

        立志。立志是修身之基,立志是事業(yè)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確立志向,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才會克服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進。要想使子孫自立自強,成為有理想有作為的人,關(guān)鍵是鼓勵他樹立人生志向。家訓在這方面多有論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2]21強調(diào)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yè)。王守仁在《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中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保?]《曾國藩家書·修身之道》第一條便是“勉君子應立志”。[4]5同書“述立志之重要”條曰:“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苦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5]反復強調(diào)立志的重要性。

        立志如此重要,那么該樹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孫要立圣賢之志、立報國之志、立光前裕后之志。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側(cè)然有所感?!保?]23“若志不強毅”,勢必永遠淪為凡夫俗子。王守仁在《示四侄正思等》中說:“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圣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后,斯可矣?!保?]94他期望侄子們以仁禮存心,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根本,努力學習圣賢,為前人爭光,為后人造福。又如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的故事,便是家庭教育中教子樹立大志,建功立業(yè)的典型事例。

        人生立志,不能空發(fā)誓言,而要落到實處。從道德的角度、從謀生的角度,古代家訓非常重視對子孫的技藝(即謀生手段)的培養(yǎng)?!额伿霞矣枴っ銓W》云:“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7]84“有學藝者,觸地而安”,[7]82謂有學問有才藝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站穩(wěn)腳跟,或入仕,或?qū)W問,或農(nóng)工商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技藝,方可真正自強自立,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說:“人之有子,須使有業(yè)。貧賤而有業(yè),則不至于饑寒;富貴而有業(yè),則不至于為非。凡富貴之子,耽酒色、好博弈、異衣服、飾輿馬、與群小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無業(yè)以度日,遂起為非之心?!保?]這些話樸素通俗,但很深刻,闡明了年輕人立大志、務正業(yè),對個人前途和家庭、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性。

        讀書。在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鼓勵子弟讀書是家訓的一大主題。提起讀書,人們往往想到“學而優(yōu)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以為古人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做官,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對此,霍松林教授在《中國家訓經(jīng)典》序言中指出:“‘學而優(yōu)則仕’是孔子為知識分子規(guī)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大濟蒼生,卻并不是說學習好了就只求做官,謀取個人利益?!保?]1這一見解在古代家訓中得到了印證。

        讀書以求仕,并非必然。《袁氏世范·子弟不可廢學》中說:“大抵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窮達,性有昏明,不可責其必到,尤不可用其不到而使之廢學。蓋子弟知書 ,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8]5這里所說“無用之用者”,應解為讀書可以學習圣賢的嘉言懿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聰明才智。《顏氏家訓·勉學》中明確指出:“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7]89人之所以要讀書求學,本來是為了開發(fā)心智,提高認識力,以有利于自己的行動。正是基于同樣的認識,《朱子治家格言》也說:“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保?]126

        不少家訓將讀書、進德、做好人擺在第一位。《曾國藩家書·教諸弟進德修業(yè)》云:“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shù),以圖自衛(wèi)其身。”[9]21即讀書首先是為了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追求誠實正直修身齊家治天下的道理,以無愧于此生;其次才是將讀書作為謀生的手段。鄭板橋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中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保?]135“明理做個好人”就是要通過讀書,作個知書識禮、通情達理,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明代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在多次受苦受辱之后,仍能矢志不移,諄諄告誡兒子:“你讀書,若中舉進士,思吾之苦,不作官也是,若是作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吾之狂愚,亦不可因吾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志,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保?]100許多家訓作者都以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激勵子弟勤奮讀書,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

        應當承認,隨著科舉盛行,讀書入仕成為立身揚名、光宗耀祖的捷徑,家訓中出現(xiàn)一些鼓勵子弟應試科舉的傾向。如唐代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qū)羊。”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科舉趨之若鶩的社會心態(tài)。明代王守仁得知子侄學有所成,獲居前列,喜而不寐,連夜命筆:“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6]94家長望子成龍的企盼與統(tǒng)治者“勸以官祿”的政策,致使后來一些士子埋頭八股,孜孜以求,淡忘了讀書明理的初衷,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漸趨于單一化和名利化。

        待人。待人接物,指處理各種人際關(guān)系,也是修身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古代家訓強調(diào)慎于接物、謙讓待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先秦時周公旦對其子伯禽的一番訓導,堪稱典范。伯禽封于魯,赴任前周公以數(shù)事相誡:不要怠慢親戚,不要使大臣埋怨沒被信用,不要輕易舍棄故舊,不要對人求全責備。并指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10]即使才能過人,也不要與有專長的人爭強斗勝。誠實守信是與人相處的一條原則。古人將誠信作為“正性”、“養(yǎng)心”、“成德”的基礎(ch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曾子殺彘”的故事,給信而勿欺作了最好的注腳。曾子為了給兒子樹立守信的榜樣,不顧妻子的阻攔毅然殺豬,成為千古教子佳話?;磉_大度也很重要。王夫之《姜齋文集·丙寅歲寄弟侄》中說:“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jié)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責,慎勿藏于心,以積怨恨?!保?]611與人相處,應和睦友善,相互諒解,而不是小肚雞腸,過分計較??吹綄Ψ接胁皇牵环廉斆嫣岢?,不要藏在心里,積成怨恨。另外,“寧愿人負我,不可我負人”也是一種美德。《曾國藩家書·持家之道》“情愿人占我便益”條致澄侯等三弟信中說:“兄自庚子到京以來,于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告誡諸弟:“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保?1]

        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子孫進行“齊家”的教育。齊家,謂和睦家庭,端正門風,垂范后代,即顏之推所謂“整齊門內(nèi),提斯子孫”。[7]1《大學》有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痹诩姨煜碌闹袊糯鐣R家既是修身的目標,又是治國的基礎(chǔ)。因而,如何齊家便成為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在這方面,家訓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齊家教育應以什么為核心內(nèi)容?顏之推指出:“禮為教本?!保?]23司馬光也認為:“治家莫如禮?!保?2]這里所謂的禮,即指制約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婦為主的各種人倫關(guān)系的規(guī)范。以禮教來規(guī)范人倫,就是向子孫傳授孝悌之道。關(guān)于齊家的內(nèi)容,我以為大致應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以及勤儉持家等方面。

        首先是父慈子孝?!案复茸有ⅰ背鲎浴抖Y記·禮運》篇,意為做父親的應慈愛子女,做子女的應孝敬父母,重點是強調(diào)孝道。孝道是傳統(tǒng)社會協(xié)調(diào)父母與子女關(guān)系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的主要表現(xiàn)。對于孝的內(nèi)涵,可歸納為五層意思:善事父母,養(yǎng)親敬老;愛護身體,揚名顯親;娶妻生子,傳宗接代;順乎親意,絕對服從;忠孝合一,移孝忠君。[13]《爾雅》云:“善事父母曰孝。”[14]99何為善事父母?《孝經(jīng)·紀孝行》講得很具體:“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察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保?4]104元代以后的《二十四孝圖》則用具體的事例,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了孝的內(nèi)涵。

        與傳統(tǒng)倫理所倡導的孝道及齊家思想相適應,古代家訓普遍強調(diào)孝親敬長、睦親齊家的重要性。如《顏氏家訓·勉學》云:“孝為百行之首?!保?]101北宋范質(zhì)《戒從子詩》開頭就提出:“戒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親長,不敢生驕易”。[15]唐代柳玭《柳氏家訓》曰:“立身以孝悌為基”,“肥家以忍順”。[1]335明代孫奇逢《孝友堂家訓》認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氣團結(jié)”,[16]是“家道隆昌”的必要條件。清代王夫之《姜齋文集補遺》指出:“孝友之風墜,則家必不長?!保?7]

        要治理好一個家庭,家長先要以身作則。古人非常重視身教的作用?!额伿霞矣枴ぶ渭摇分姓f:“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7]26在生活中很難設(shè)想那些虐待自己老人的人能得到孩子的孝敬。司馬光《涑水家儀》指出:“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保?]201李昌齡《樂善錄》云:“為父為師之道者無他,惟嚴與正而已?!保?8]只有家長正身率下,公正不偏,才能使家人和睦融洽,家庭秩序井然。

        其次是兄友弟恭。《禮記·禮運》講“兄良弟悌”,意為兄弟間要團結(jié)友愛,相讓不爭,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為儒家所稱贊?!额伿霞矣枴穼A小靶值堋逼?,論述頗為深刻:“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7]14組成家庭,始于夫婦,夫婦是父子關(guān)系的前提。子非一人,就有了兄弟關(guān)系?!靶值苷撸中芜B氣之人也。”[7]14許多家訓對兄弟關(guān)系給予了特別的重視,認為兄弟乃一母所生,有共同的血緣關(guān)系,從小在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關(guān)系密切,理應互相友愛,特別是弟弟應向?qū)Ω赣H那樣敬事兄長。宋蘇洵《安樂銘》曰:“兄弟同胞一體,弟敬兄愛殷勤。須要同心竭力,毋分爾我才真。”[1]364唐僧人王梵志《世訓格言詩》云:“兄弟須和順,叔侄莫輕欺。財務同箱柜,房中莫蓄私。”[1]273兄弟關(guān)系有其特殊性,它牽涉其他多種關(guān)系,諸如子侄間關(guān)系、妯娌間關(guān)系、奴仆間關(guān)系等。兄弟不睦,就會淡漠以上各種關(guān)系,破壞整個家庭的和諧,甚至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面。正如顏之推所說:“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7]16可見兄友弟恭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準則。

        與兄弟關(guān)系相連的是妯娌間的關(guān)系。妯娌不和往往是家庭爭斗的導火索。要維護好妯娌關(guān)系,重要的是在家庭事務上,家長要秉公、兄弟要禮讓、妯娌要以恕道給予諒解之心。按照顏之推所說:“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7]17如果能夠本著仁愛之心行事,把兄弟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加以愛撫,則這種弊端就不會產(chǎn)生了。

        再次是夫義婦順?!抖Y記·禮運》講:“夫義婦聽”,意為做丈夫的要處事得當,重點是做妻子的要能隨順。傳統(tǒng)家訓遵循儒家倡導的“夫為妻綱”、“三從四德”,對妻子提出了一整套順從丈夫的清規(guī)戒律。其中最典型最集中的便是唐代女詩人宋若昭寫的《女論語》。它從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待客、和柔、守節(jié)等12個方面,要求妻子溫柔貞順、謹慎潔身、勤儉持家、通情達理、禮待親朋、尊敬長者、善待夫君、關(guān)愛兒女。如《事夫章》云:“女子出嫁,夫主為親”,“將夫比天,其義非輕。夫剛妻柔,恩愛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賓。夫有言語,側(cè)耳詳聽。夫有惡事,勸諫諄諄?!薄胺蛉舭l(fā)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讓,忍氣吞聲?!薄巴使部?,同富同貧?!芤来苏Z,和樂瑟琴。如此之女,賢德聲聞。”[1]336又如漢代著名女學者班昭在《女戒》中也指出,女子“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保?]33-34強調(diào)女子修行沒有比恭敬更重要的了,避免過于剛強沒有比柔順更重要的了。所以說恭敬柔順是做女人最大的禮儀了。她在論夫婦關(guān)系時說:“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髁x俱廢,夫婦離矣。”[1]34作為夫妻,本應以禮義互相親善和睦,以恩愛相互親密合作,禮義恩愛都沒有了,夫妻也就該離異了。

        以上這一套,其中片面要求妻子順從丈夫、為丈夫保持貞操等男尊女卑的規(guī)范,顯然是值得批判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數(shù)千年來,在“夫義婦順”、“夫和妻柔”、“夫婦和睦”等理論的倡導和實踐中,歷史上也不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的事例;賢妻良母助夫成功、教子成才的事例;夫妻同甘共苦,不嫌貧愛富的事例,等等。

        第四是勤儉持家。勤儉持家是齊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李商隱《詠史》詩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保?9]儉成奢敗是一條歷史規(guī)律。不論豪門顯貴,還是普通百姓,在其家訓中無不諄諄告誡子孫要勤勞節(jié)儉。司馬光在《訓儉示康》的家訓中,列舉歷史上大量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論述了“儉養(yǎng)德,侈招惡”的道理: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xiāng)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1]392

        這些議論真是鞭辟近理,入木三分。一千多年前的古訓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如諸葛亮《戒子書》要求兒子“儉以養(yǎng)德”,“淡泊以明志”。[6]30陸游《放翁家訓》認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20]唐代韓休訓子以儉德為法。韓休官至宰相,生活儉樸,教子甚嚴。所生七子,皆有父風。如第五子韓湟“性持節(jié)儉,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處陋薄,才蔽風雨?!睘楣偎氖?,“家人資產(chǎn),未嘗在意”。(《舊唐書·韓湟傳》)朱伯廬在《治家格言》中教導后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白苑畋仨殐€約”,“居身務期質(zhì)樸”。[2]217-218他在《勸言》中論勤儉曰:“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茍取。愚者以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喪祖宗家聲,于此而墜生理絕矣”。[21]這些勤儉持家的理論,深刻而精辟,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第五是談家門的盛衰。在浩瀚的家訓中,有許多是從正反兩方面來教育子弟,藉以闡發(fā)家門盛衰的真諦。魏晉南北朝顏之推,飽經(jīng)亂世,親眼目睹梁朝士族子弟不學無術(shù),靠祖上庇蔭養(yǎng)尊處優(yōu),整日“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游手好閑。及至遭逢亂離,無一技之長,便陷于窮途末路。他在《勉學》篇中告誡兒孫:“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6]47須靠勤學以謀自立,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yè)”。[6]48北宋黃庭堅在《家戒》中采用對話體,敘述那些豪門富族由“蕃衍盛大”到迅速衰敗的景況,申明了家和則興,不和則敗的道理,深有感慨地說:“家之不齊,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為吾族之鑒”。[1]419崇尚節(jié)儉,力戒奢侈,以之齊家則家齊,以之治國則國治。唐太宗晚年作《帝范》時,承認自己“在位已來,所缺多矣”。[1]286他歷數(shù)未能節(jié)儉等過失后告誡太子:“若崇善之廣德,則業(yè)泰而身安。若肆情以縱非,則業(yè)傾而身喪?!保?]287

        在古代家訓中,唐人柳玭的許多高見受到人們的推崇。他在《戒子孫》文中探討了家業(yè)興衰的緣由。他說:“夫名門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頑率奢傲以覆墜之。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保?]339他在《柳氏家訓》中總結(jié)祖上的家教傳統(tǒng),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歸納為四個方面:即“立身以孝悌”(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肥家以忍順”(以忍讓、和順使家庭和睦富足)、“保友以簡敬”(以檢點和尊敬來保持友情)、“蒞官則潔己省事”(以潔身自好、減省繁務為官)。柳玭在羅列了家族子孫不肖的狀況后,尖銳地指出敗家的五大過失:即“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淡薄”。“其二,不知儒術(shù),不悅古道”?!捌淙?,勝幾者厭之,佞己者悅之”。“其四,崇好漫游,耽嗜曲蕖”?!捌湮?,急于名宦,昵近權(quán)要”。所論情辭懇切,具有極強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1]33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他的家訓也有許多值得稱道的見解。如他在《曾國藩家書·修身之道》寫給澄侯等四弟的信中說: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士宦之家。[4]47

        這些議論入情入理,發(fā)人深省。他在寫給兒子《諭紀鴻》的信中說:“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獕嫺咴婵家詠硐鄠髦绎L?!保?]149清史專家蕭一山在《曾國藩傳》中寫道:“國藩治家,標其祖德”,歸納為八個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讀書,種菜,養(yǎng)魚,養(yǎng)豬,謂可以“覘人家興衰氣象”;早起,掃屋,祭祀祖先,親睦鄉(xiāng)里,因他祖父常說:“人待人無價之寶也”,這完全可以看出他們的家風了。

        由上可以看出,在齊家教育中,重名聲,講節(jié)操,倡導良好的家風,是古代家訓的一個鮮明的特點。

        此外,在家訓中還有一些內(nèi)容,象救難濟貧,報國恤民,見義勇為,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友善鄉(xiāng)鄰,等等。所有這些足以說明,古人對子孫的教育是全面的、細致的,而且是嚴格的。其核心是圍繞教子做人、修身治家展開,實質(zhì)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旨在使子孫具備為人處世所需的各種品德和能力,甚至包括了對子女健康心理和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就在今天看來,大多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應當承認,傳統(tǒng)家訓多為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階級的烙印。為了適應當時禮法的要求和統(tǒng)治階級政治的需要,歷代家訓中摻雜了一些不合理的消極的東西,諸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的思想,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以及一些宿命論和庸俗哲學等等。即使在一些積極的、有價值的思想中,也難免交織融合一些消極的東西,可謂是良莠并存,金沙相雜。但就總體而言,它仍無愧是先人留下的一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我們更應當看到,數(shù)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將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失敗的教訓、人生的哲理、處世的德行,熔鑄在家訓的警句格言中,薪盡火傳,綿延不絕,使中華兒女從小在家訓的熏陶中,學會做人、處世,培養(yǎng)了良好的品質(zhì)和高尚的情操。因而在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大批名垂千古的人物。其中有創(chuàng)基立業(yè)、開國治世的政治家;有叱咤風云、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有胸懷大志、目光犀利的思想家;有才智超群、創(chuàng)造無窮的科學家;有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藝術(shù)家……在他們身上凝結(jié)著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著民族的精神,展示著對民族和世界的貢獻?!吨袊矣柦?jīng)典》一書所選歷代二百多位出色的家長,諸如周公、孔子、曹操、諸葛亮、顏之推、李世民、姚崇、顏真卿、杜甫、柳玭、范仲淹、司馬光、黃庭堅、朱熹、陸游、袁采、王守仁、孫奇逢、史可法、王夫之、朱伯廬、袁枚、章學誠、林則徐、曾國藩、孫中山、魯迅、陶行知、毛澤東、傅雷,等等,他們都是有成就的歷史名人,既是著名家訓的作者,本身又都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培養(yǎng)出的典型代表。他們以自己及子孫的實踐,驗證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成功。

        學習和研究古代家訓,使我們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啟發(fā)。我想至少應當認識到這樣兩點:

        (一)家國一體的教育思想,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經(jīng)驗。《大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精辟的闡明了家庭教育與國家、社會的關(guān)系,是對“家國一體”教育思想的經(jīng)典概括。宋代朱熹講得更為具體:“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君子修一家之政……家政修明,內(nèi)外無怨,上下無怨,子孫世昌。移之于官,則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國與天下,則國與天下之政理……家政不修,其可語國與天下事乎?”[22]作為一個治國的人才,首先必須具備好的道德修養(yǎng)(修身)、能夠把家庭治理好(齊家),然后才有可能治理好國家和天下。

        家國一體的教育思想,來源于中國盤根錯節(jié)的家族社會和宗法制度。宗法家族制度的形式是同居共財,聚族而居。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一家之親,只有父子、兄弟、夫婦三種關(guān)系,“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7]14以家族為本,由“三親”而“九族”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是維系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礎(chǔ)。每個家族如同一個小社會。為了維護宗法家族內(nèi)部的和睦,逐漸形成了宗法精神,宗法精神的核心是孝(子女對父母)、悌(兄弟之間)、貞(妻對夫)、順(媳婦對公婆),其中“孝”又是核心的核心。

        前述孝道的內(nèi)涵之一是“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缎⒔?jīng)》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保?3]就是說,孝行是從事親開始,事君為中。只有做到孝親和忠君,才能得到高官厚祿,立身揚名。孝親本系家庭內(nèi)的道德規(guī)范,與忠君初無直接關(guān)系。傳統(tǒng)社會把宗族的組織形式用于統(tǒng)治國家,也就把協(xié)調(diào)父子關(guān)系的孝移用到君臣關(guān)系上來,即所謂“移孝忠君”。早在周朝,統(tǒng)治者已認識到,國家的穩(wěn)定,首先是家庭、家族的穩(wěn)定。而推行孝道,則是穩(wěn)定家庭、家族生活最有效的手段。正如《論語·學而》所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保?4]歷代統(tǒng)治者注意到“孝道”對鞏固、穩(wěn)定封建秩序的社會作用,出于當時統(tǒng)治的需要,曾大力予以提倡。封建思想家進而宣揚孝是忠的縮小,忠是孝的擴大?!爸页汲鲂㈤T”,在家能孝,于國則忠。他們極力把忠孝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

        且看三國時兩則老母戒子的家訓。一則是虞潭母孫氏,當兒子興兵討賊時臨別訓誡:“吾聞忠臣出孝子之門。汝當舍生取義,勿以吾老為累也?!绷硪粍t是魏國婦人辛憲英在兒子出征時的贈語:“古之君子,入則致孝于親,出則致節(jié)于國,在職思其所司,在義思其所立,不遺父母憂患而已?!币鉃楣艜r的君子,在家孝順父母,出仕則為國盡忠,在位想著所負的職責,遇事想著所采取的方法,為的是不給父母增加憂患。于此可見忠孝觀念之深入人心。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多因為他們在家庭和社會都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能從“孝于親”,“忠于國”的目的出發(fā),勇于奉獻。“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揚了堂堂凜凜的民族正氣。

        家庭倫理是社會倫理的組成部分。每個家庭有了好的家教、家風,可以影響社會的風尚。在移孝忠君的同時,將家庭內(nèi)子女對父母的孝敬,擴而大之,推己及人,兼顧別人的老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成為整個社會的敬老風尚。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的敬老風尚,堪稱舉世無雙的傳統(tǒng)美德。[25]

        很顯然,在傳統(tǒng)社會里,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目的,達到了高度的一致: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與國家的穩(wěn)定和諧,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二者的相輔相成,是古代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家訓是一種極好的家庭教育形式,應當繼承、發(fā)揚光大。如前所述,家訓是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種文獻形式,它濃縮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體驗,飽含著深厚的愛子之情,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教育意義。由于它包羅廣泛,情感真摯,言簡意賅,說理透辟,針對性強,便于踐行,所以深得世人稱許。

        然而曾幾何時,在某種特定的背景下,社會上展開對儒家思想及其倫理道德的批判,古代“家訓”自然被列入“橫掃”之列,致使一段時期人們對一些文化遺產(chǎn)諱莫如深,更不消說拿家訓來教育孩子了。

        隨著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社會生活走上正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們深切的感到:傳統(tǒng)家庭教育功不可沒。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極其燦爛輝煌的文明,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養(yǎng)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是與傳統(tǒng)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而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家訓,又堪稱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訓中充滿了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修養(yǎng)品德和成就事業(yè)的至理名言。我們在剔除、摒棄其糟粕時,更重要的是探尋、發(fā)掘其精華,并認真地加以總結(jié)和汲取,結(jié)合時代的發(fā)展,賦予其新的內(nèi)容和新的理解,使其更加充實完善,在當今社會的家庭教育中更加發(fā)揚光大。

        [1]翟博.中國家訓經(jīng)典[G].???海南出版社,2002.

        [2]余秉頤,李季林.家訓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1.

        [3]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編輯部.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6:193.

        [4](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3.

        [5](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88.

        [6]史孝貴.古今家訓新編[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9.

        [8](南宋)袁采.袁氏示范[M].北京:中華書局,1985:5.

        [9]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陳良煜,譯注.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10]陸林.中國家訓大觀[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1.

        [11]張玲,康鳳琴.曾國藩家書家訓[G].珠海:朱海出版社,2003:54.

        [12]宋濤.中國傳世家訓(上)[M].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8:327.

        [13]牛志平.唐代孝道研究[C]//黃約瑟,劉健明.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3.

        [14]張明亮.中華美德名言[G].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99.

        [15]包東波.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萃[G].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12.

        [16]孫奇逢.孝友堂家訓——孫子遺書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1.

        [17](清)王夫之.美齋文集補遺[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6.

        [18]程鈞,葛玲.中國家教古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63.

        [19]鄧丹,陳芝國.李商隱詩賞讀[M].北京:線裝書局,2007:35.

        [20]陸游.放翁家訓[M].北京:中華書局,1985:1.

        [21]周秀才.中國歷代家訓大觀(下)[G].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638.

        [22]寧業(yè)高,等.中國孝文化漫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54.

        [23]史仲文.儒學經(jīng)典(1)[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21.

        [24]論語[M].陳國慶,王翼成,注評.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3.

        [25]牛志平.唐代的敬老風尚[C]//韓金科.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Family Mottos”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NIU Zhi-pi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n this paper,a survey is made of the history,main contents,objectives and experience,etc.of family motto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e paper:as regards family mottos,an account is given of the history of family mottos from their germination through maturity to popularization spanning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while a probe is made into the impact of family mottos on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order within the family in terms of the 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the household management.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moral character,the most essential content lies in teaching descen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moral character,as is evident in such aspects as determination,reading,and the way of treating people,etc.highlighted in the paper.The obj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 lies in household management,involving how to make fathers dutiful and sons filial,brothers friendly and respectful,husbands righteous and wives obedient,and be diligent and thrifty in running a household,etc.Generally speaking,while family mottos still contain some negative elements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epoch and the class concerned;they can’t fail to b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left over by our ancestors.

        family mottos;China;tradition;family education

        K203

        A

        1674-5310(2012)-05-0079-08

        2012-05-14

        牛志平(1942-),男,陜西興縣人,海南師范大學退休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

        (責任編輯胡素萍)

        猜你喜歡
        家訓
        家訓小故事:溺愛則子弱
        家訓小故事:溺愛則子弱
        家訓小故事
        傳統(tǒng)家訓里的廉政觀
        帝王家訓,齊家治國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0
        三坊七巷 名人家風家訓館
        海峽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54
        家訓伴我成長
        《朱子家訓》(六)
        學生天地(2016年18期)2016-04-16 05:15:20
        《朱子家訓》(五)
        學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10
        《朱子家訓》(四)
        學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国产91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av一卡二卡日韩av|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亚州韩国日本区一区二区片|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精品人妻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二区| 免费毛片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嫩模av私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主播福利在线|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男女猛烈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a级毛片野外| 在线不卡av天堂| 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81|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高潮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中国老妇女毛茸茸bbwbabes| 国产91在线精品福利| 中文字幕一区二三区麻豆|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