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素 梅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視野
金 素 梅
(周口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公民責任感教育是公民社會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審視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現(xiàn)實,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教育內容意識形態(tài)化、教育方法簡單化和教育主體外在化等問題。只有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教育者的責任意識和教育水平、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
責任的內涵是什么?德國當代學者漢斯·蘭克指出:“責任是按照對一種行為或其結果的預期而追溯原因的關系系統(tǒng)。對某事(或某人)負責任或者承擔責任,意味著必須有人幫助行為接受者控制行為的結果以及事情的任務和狀態(tài),也意味著他或她不得不在被指責之前(或面對指責時),根據(jù)各種準則、標準或規(guī)范去為這些行為和后果辯護。”[1]按照漢斯·蘭克關于責任構成要素的分析,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責任承擔者應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事件是提高大學生公民主體的責任行為,所負責的對象是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所面臨的指責或懲罰是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所遵循的規(guī)定性準則應該是使大學生成人成才。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教育是指一定社會通過完善的教育制度設計,運用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向大學生傳遞相應的公民責任知識,使大學生具備責任擔當能力,能夠在今后職業(yè)與生活中處理好自我、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他人、以及自我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最終成為高素質合格公民的教育。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過正面引導,要求大學生在職業(yè)活動和公共生活中形成自主精神、關愛意識、責任能力、合作品質;一方面,通過限定,使大學生的行為不能超越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從而避免由差異走向沖突。
邵道生先生在《中國社會的困惑》一書中用“轉型社會的國民生態(tài)危機”概括了我國社會公民思想道德存在的“物欲化傾向”、“粗俗化傾向”、“冷漠化傾向”、“無責任化傾向”[2]等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存在于當代大學生公民思想道德領域,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公民教育,特別是責任感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直接探討的是公民的責任與義務、責任與職責、責任與良心之間的相互關系,大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公民價值取向和公民責任感,能否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履行公民責任,與高校所實施的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具有密切關系。所以,高校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一)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與增長周期越來越短,科技發(fā)展造成了學科的高度分化,學科分化致使各學科知識間的內在統(tǒng)一性日益淡化,出現(xiàn)了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分隔。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了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導致外部勞動力市場分工也日益細化,引起教育職能的高度分化。在此基礎上,職業(yè)取向的功利主義教育觀也逐漸滲透到高等教育領域,在“科技理性”、“職業(yè)至上”占據(jù)主導的社會背景下,以人的精神完滿與豐富為特征的人文精神逐漸淡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于是,高等教育目的“僅限于培養(yǎng)知識——技術的專門人才,旨在使受教育者熟練精確地掌握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并進而具有知識的再生產(chǎn)——創(chuàng)造能力”[3]16。高等教育的目的日益簡單化,高校教師完全把復雜的教學活動囿于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框框之中,只注重大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專注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輕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造成教育過程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離,也導致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缺失。
(二)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內容意識形態(tài)化
高校公民教育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公民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促成大學生在多維的價值張力間陶冶生命,選擇生活,具有自覺承擔公民責任的行為能力。然而,現(xiàn)代性場景中,絕對價值袪魅的直接后果使得“生命價值隸屬于有用價值”[4]。在效用價值的影響和滲透下,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不同程度遠離了本真的使命,致使教育內容上產(chǎn)生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第一,過渡強化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功能,片面強調大學生的公民政治責任感,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基本形式,以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來推進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這種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公民責任感教育的做法,使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內容客觀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扭曲,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實效。第二,我國大學生公民責任教育缺乏具體的目標要求,往往是以塑造大學生完美人格為起點,將大學生的理想人格標準完全等同于公民責任感教育的全部內容,導致大學生公民責任感、責任能力和責任行為難以落到實處,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教育也失去其本真的價值。
(三)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方法簡單化
公民責任感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于大學生而言,公民責任感的形成與發(fā)展不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知識獲得了多少,而是大學生能否把各種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通過教育活動得到提煉、升華,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達成責任自覺。然而,自近代以來,由于科學知識和技術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工具理性”和“效益至上”的價值原則也滲透到高等教育領域,科學知識被當作一種力量為人所崇尚,教育的知識化導致了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方法也變成了簡單的知識灌輸。時下,以“知識化”為主的大學生公民教育和公民責任感教育是知識對于活生生人的外在化,它無視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的個體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僅僅把教育的任務看作是提供某種類似良好規(guī)范的東西,把原本包含著“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雙向度的責任感教育簡單處理為由教而學的單向度行為,“價值引導”變成了僵化的教條,“自主建構”退化為學習者對知識的記憶和擁有。
(四)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主體外在化
“任何一種文化理念、價值理想,不僅以各種方式體現(xiàn)于社會生活,同時都需要有一群‘以身體道’的階層作為他的活的人格化形式和傳承的載體”[3]16。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同樣如此。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主體作為教育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影響到教育的效果和教育價值的充分展現(xiàn)。因此,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必然要求教育主體具有道義擔當精神,能夠以活生生的人格力量影響受教育者。然而,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由于公民責任感教育與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當政治需要成為公民教育的基本功能時,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的公民責任感教育常常發(fā)展成為政治教育的注腳,教育者也變成了政治教育的“傳聲筒”,這不僅意味著對教育主體的職能化和工具化,也意味著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實現(xiàn)外在目的的工具。
開展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培養(yǎng)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必須采取具體措施,緊緊圍繞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和如何開展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這一主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出發(f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
(一)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理應成為對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將大學生公民責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之中,在課程設置上凸顯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大學生首先從做好一個公民的角度,理解和領會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進而形成公民責任意識和責任感。對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從具體課程中提煉出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內容,并將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做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情,通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培育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有許多與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結合點和突破口,教師可結合理想教育、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民主與法治教育等具體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權力意識、義務意識、責任意識、規(guī)范意識、法制意識、道德意識、自主意識教育,通過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促進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形成。
(二)組織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過程是一個通過外在的教育影響促成責任內化的過程,這個轉化只能在大學生與外部社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實現(xiàn),而社會實踐活動正是促進大學生公民責任感轉化和形成的基礎。對此,高校有關部門要結合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思想實際,有目的地大力開展并有效組織各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參與意識,使大學生在參與學校生活、社區(qū)生活、社會生活等實踐活動中形成主人翁意識,發(fā)揮主人翁作用,認識和體驗公民責任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檢驗大學生自我主體的公民責任意識、公民權利意識、公民公德意識、公民法制意識、公民主體意識和公民的公共精神,最終達成知行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提高教育者的責任意識和教育水平
要把教育的事情做好,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責任感,根本是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大學生輔導員、高校政工人員、專業(yè)課教師等各個方面,教育者構成的多樣性和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造成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過程的復雜性。因此,提高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責任意識和教育水平,教育過程中要切實樹立公民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大學生公民責任感培養(yǎng)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性目標,克服以往教育過程中的“唯智力論”教育思想,摒棄傳統(tǒng)“知識中心”的教學方式,將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教育滲透,提高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實際效果。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大學生輔導員、高校政工人員、專業(yè)課教師各教育主體要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積極主動地為大學生成長創(chuàng)設各種自主創(chuàng)新的空間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并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大學生成為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富有正義和良知的社會公民。
(四)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現(xiàn)實生活是公民個體責任感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源和外部條件,實踐活動是公民個體責任感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基礎,自我能動性是公民個體責任感形成和發(fā)展的內在條件。同理,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只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得以實現(xiàn)。因此,開展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讓大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理解公民的涵義,樹立公民意識,形成公民責任感;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擔當能力。大學生公民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長期的家庭生活、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經(jīng)過艱苦磨練后形成的。因此,大學生公民責任感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注重教育過程中的“知行”統(tǒng)一。通過日常生活和交往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自強的精神,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尊老愛幼的美德,形成自尊、自重、自強、自律的品格,形成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健康公民人格。同時通過各種活動和交往,使大學生認清自我成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養(yǎng)成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的態(tài)度,學會自我承擔責任,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履行公民責任。
[1]漢斯·蘭克.什么是責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1(5).
[2]邵道生.中國社會的困惑[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1996:187-193.
[3]王葎.價值觀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舍勒.價值的顛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0.
[責任編輯海林]
G641
A
1000-2359(2012)05-0231-03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規(guī)劃課題(102400450310)
201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