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霞 孫天山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23)
“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思考與實踐
江 霞 孫天山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23)
生活化教學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有積極意義。闡述了化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問題背景、理論基礎及實施原則,通過案例說明課堂“導入”生活化等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生活化教學;化學教學;學習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學生不僅要學會生存,還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長期以來,化學教學受到知識本位的影響,受制于高考的壓力,逐漸脫離了實踐基礎,脫離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原本神秘有趣的化學教學變成了概念、規(guī)律、原理、現(xiàn)象的記憶,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正漸漸的消褪,長此以往,學生將喪失運用化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活化教學問題的理論基礎是生活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和國際理科課程STS教育。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強調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將杜威的學說加以改造,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建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STS教育是指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學情境,拓展知識視野,以具體的實際問題驅動,滲透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了解化學科技前沿。
生活化教學問題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生活元素融入化學課堂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課堂學習,將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樂于探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實施生活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如食品烹飪、美容保健、毒物、穿戴、環(huán)境、日用品、藥物化學等社會熱點問題。利用化學知識揭穿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騙術,辨別真?zhèn)位蚪忉尲傧?。如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化學物質性質的缺失,設計了某款能夠排毒的產品,利用碘酒和維生素C的氧化還原反應和現(xiàn)象,誘使人們上當。再如傷天害理的三鹿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到底是什么物質,對人體有什么危害,廠家為何要加入它。通過對這些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探索,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生活化原則: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如果沒有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感受和體驗,生活化教學就無從談起。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活動性原則:在教學中,通過實踐活動來達成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的雙重目標,利用知識講授與操作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并通過討論,訓練學生的眼、手、腦,促進大腦和思維的發(fā)展。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認知和理解,探索、體驗和交流,開闊眼界、激發(fā)興趣。
(4)聯(lián)系性原則:化學作為一門中心學科,與物理、生物、醫(yī)藥、材料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墩n程標準》提出要 “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要“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要“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只有把研究的問題背景放大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時候,我們的教學就從狹隘的課堂延伸到了整個社會。
(1)通過生活實際引入。通過生活中一些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在疑惑中期待問題的解決。如在講金屬的電化學腐蝕時,可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到的鐵銹的顏色狀態(tài)(紅棕色),運用原電池原理,分析負極Fe失去2個電子生成Fe2+,正極氧氣得電子生成OH-,而鐵銹的顏色是紅棕色,顯然和Fe3+有關,因此聯(lián)系Fe2+易被氧化可以得出,F(xiàn)e(OH)2受到空氣中氧氣的氧化生成 Fe(OH)3,失水后生成鐵銹。
(2)通過演示實驗引入。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和用途時,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84”消毒液能使衣服褪色,而我們實驗室里面也可以模仿出這種情境。首先展示集氣瓶中的黃綠色氣體,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形成黃綠色的溶液,再投入一些花瓣,過一會兒花瓣褪色了。上述情境,學生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什么物質能使衣物和花朵褪色呢?這個小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球。
(3)利用科學故事引入。用化學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許多化學故事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講指示劑的時候,引入波義耳的偶然發(fā)現(xiàn),當酸液濺到植物的花朵上引起變色的故事,繼而經(jīng)過思考和實踐發(fā)現(xiàn)了酸堿指示劑,這個科學故事可以啟迪學生,科學發(fā)現(xiàn)是科學家經(jīng)過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這種看似偶然實際上是一種“必然”。
(4)通過社會熱點話題引入?;瘜W與社會緊密相聯(lián),化學是一門孕育著巨大創(chuàng)新機會的學科,與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huán)境關系緊密。如生活中接觸到的新材料、新藥物、新能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等。如最近日本的“和牛變核?!钡男侣劊梢砸鲈斐扇毡竞诵孤秵栴}中的碘-131和碘-127是同位素等相關問題。
(1)密切聯(lián)系生活,主動探究。《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主動探究現(xiàn)實生活中所蘊含的化學知識,使化學知識生活化。如有報道說廣東的一個主婦在打掃衛(wèi)生間時,為了使去污效果更好,將漂白粉和潔廁靈(主要成分為鹽酸)混合起來使用,結果產生一種黃綠色的氣體,把這位主婦暈倒了。通過這個故事請同學們分析,這位主婦為什么會暈倒?產生了什么物質?可能發(fā)生了什么化學反應?從而激發(fā)同學們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得出這名主婦是被漂白粉和潔廁靈混合時產生的氯氣給毒暈了。
(2)巧妙運用各種媒體,輔助探究。多媒體技術不僅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對于化學試驗中有些危險性較高、難以重現(xiàn)的實驗還可以借助教育技術手段來完成,如軟件《化學實驗室》就可以模擬出化學藥品爆炸,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描繪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如核外電子的運動,溶液中離子的遷移等等。
(3)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逐層探究。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有啟發(fā)性,能最大限度地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設計問題時,盡可能的將問題設計成“問題串”,問題串的解決是“螺旋式上升”,同時使學生的思維“螺旋式進步”,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的設計還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跳一跳,夠得著”,而不能“望洋興嘆”,否則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如學習SO2的性質時,學生對SO2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認識不清,有同學認為這是SO2的漂白性,也有同學認為是SO2的還原性。針對上述疑問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若SO2使KMnO4溶液褪色是因為SO2的漂白性,那么漂白后的溶液有什么特點?(加熱后恢復原色)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觀點?(加熱SO2和KMnO4反應后的溶液,觀察顏色是否恢復,如果顏色恢復則體現(xiàn)了SO2的漂白性,反之,則是SO2的還原性);若SO2使KMnO4溶液褪色是因為SO2的還原性,那么反應產物是什么?(根據(jù)方程式判斷是Mn2+和SO42-)如何設計實驗證明產物的存在?(加入BaCl2溶液,觀察有無沉淀現(xiàn)象)通過這樣的層層分析,實驗探究,學生不僅可以深刻理解這樣一個具體問題,還可以運用這種思想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精心設計生活化的例習題。例題、習題是學生學習鞏固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例習題的生活化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滲透生活知識,還可以借助于生活知識將化學問題清晰闡述。如學習了熱化學反應方程式之后,可以讓學生完成下面這道題。
【例】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當10kg丁烷完全燃燒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態(tài)水時放出的熱量為5×105kJ。又知1mol液態(tài)水汽化時需吸收44kJ熱量,則1mol丁烷完全燃燒產生氣態(tài)水時放出的熱量為( )
A.2900kJ B.2680kJ C.3120kJ D.2856kJ
通過這道例題,既可以復習熱化學 反應方程式的書寫等相關知識,還清晰的認識到為什么有機物常被用作燃料。
教學不只是在課堂,校外是更大的課堂,教師要帶著領學生走出課堂,走上社會,親身實踐,讓學生在更開放、更廣闊的空間里面自由探索,并在實踐中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如學完酸堿指示劑后,指導學生在家里用深紅色的花瓣、蘿卜皮等為原料制酸堿指示劑,來探究日常生活中的醋、檸檬汁、蘇打水、肥皂水、食鹽水等溶液的酸堿性問題;用蛋殼代替化學藥品檢驗碳酸鹽。另外,還可以通過化學肥料的鑒定;沉淀法和電化學方法進行污水的處理問題等,使我們的課堂向社會延伸。
此外,像圖書館、博物館、化工廠、網(wǎng)路資源等都是有益的課外補充。
生活化教學并不是將知識刪繁就簡的簡約化,而是將難點重點知識通過生活化的情景來演繹;生活化教學更不是什么靈丹妙藥,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用生活化教學來解決,只有適切的才是需要的。只有把握生活化教學真諦,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
[1]葉斕.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趙苗.人文關懷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27
[3]吳俊明,王祖浩.化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1
[4]陳向平.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5-32
1008-0546(2012)03-0006-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