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蕾
(西南政法大學 刑事偵查學院,重慶 401120)
論預防性措施在打擊拐賣嬰兒犯罪中的運用
武丹蕾
(西南政法大學 刑事偵查學院,重慶 401120)
拐賣嬰兒是拐賣人口犯罪的一個特殊分支,無論從其受害者還是拐賣方式來說都具有特殊性。依靠傳統(tǒng)偵查方式打擊拐賣嬰兒犯罪有一定的被動性,因此,應在社會各界積極采取一系列積極的預防性措施。預防性措施可從買方、賣方、育有新生嬰兒家庭、公安部門、戶籍管理部門、社會福利機構、醫(yī)療機構等各方面開展。
拐賣嬰兒;預防性措施;打擊;教育;監(jiān)管
“拐賣人口”作為犯罪人牟取暴利與獲取收入的一種不當方式,已于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存在很長時間。盡管有道德的約束、法律的懲罰,但面對這樣一種成本低又回報高的犯罪手段,很多犯罪人還是不顧風險,實施拐賣犯罪。令人感到可怕的是,拐賣犯罪的魔爪如今越來越多地伸向嬰兒這一特殊群體。
很多人將嬰兒與幼兒統(tǒng)稱為嬰幼兒 (一般指0~3歲的小齡孩童),但嬰兒與幼兒有本質區(qū)別。嬰兒指年齡在0~1歲的孩子 ,而幼兒一般指1~3歲的兒童,除去二者在生理成長上的不同,嬰兒與幼兒在語言、行為等方面都有其特別的界定方式。嬰兒的語言能力與表達能力差或幾乎沒有,常常只能模糊發(fā)音。他們所想表達的事物一般只能通過一些肢體語言及手勢傳達。相對于幼兒,嬰兒更利于犯罪人下手,且很多買方家庭都想要收買嬰兒。因此眾多犯罪人都將目光瞄準嬰兒下手,以達到犯罪目的。
嬰兒作為拐賣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其特性具體體現(xiàn)在:
1.嬰兒無自理能力。由于嬰兒必須依附于他人照顧,沒有自理能力,這使得拐賣犯罪人可以抓住他人與嬰兒相互活動中的疏忽拐走嬰兒。同時,又因為嬰兒不能自行任意活動,犯罪人可以假借照顧嬰兒將嬰兒隨意轉移。
2.嬰兒無抵抗能力。嬰兒不像其他拐賣犯罪受害群體懂得反抗,嬰兒從始至終被動的行為方式使得犯罪者既可以任意擄走嬰兒又可以進行轉移與買賣活動。同時,拐賣犯罪中犯罪者最棘手的是被拐賣者的逃脫與報案,而選擇嬰兒作為拐賣對象,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些問題。
3.嬰兒認知能力差。嬰兒在發(fā)育且與周遭的相互活動中,雖然可能認識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親人,但他們的認知力與記憶力都很差且周期短。在嬰兒被拐賣到買方家庭后,即使剛開始可能還會因不適應新環(huán)境做出啼哭等反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原有的認知與記憶被重新覆蓋,長大后就不知曉自己是被拐賣者。
在各類拐賣嬰兒案件中,其案件信息來源一般分為三類:一是被拐嬰兒家長、親朋的報案。新生嬰兒是每個家庭重點照看的對象,當嬰兒失去蹤影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類人報案,他們所能提供的信息一般僅限于嬰兒本身,對于拐賣犯罪實施者,他們可能一無所知,這給查找犯罪嫌疑人、偵破案件帶來很大難度。二是相關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普通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當拐賣犯罪人,轉移、倒賣嬰兒時發(fā)現(xiàn)可疑被拐嬰兒或可疑拐賣者,直接審查或報案。這類信息來源需要首先通過普通群眾和公安機關等直接發(fā)現(xiàn)拐賣者從事某些活動的具體信息,當公安機關接到此類報案后,立即根據(jù)確切可靠的信息設立專案組開展偵查,設計并實施活動方案以阻礙犯罪活動的進行。但拐賣嬰兒案件牽涉人員、活動過程復雜,而公安機關得到的信息可能很少且這些信息又具有時效性,公安機關對信息的獲取與拐賣犯罪活動的進行不同步,造成信息過時或無法通過信息進行有效而迅速的抓捕,往往使得拐賣嬰兒犯罪者一次次逃脫法律的制裁。三是相關舉報人(如拐賣嬰兒集團內部人員)的舉報。嬰兒作為拐賣案件的直接受害者,不像其他具有一定行為能力的婦女、兒童一樣懂得逃脫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報案。因此,要得到具體而確切的信息,一般只能來自于拐賣嬰兒犯罪者的內部。這些舉報人員來源稀少且具有很大人身風險,心理與生理都存在雙重壓力,一旦被其他拐賣嬰兒犯罪者發(fā)現(xiàn),往往會遭遇不測。
由此可見,公安機關若要得到可靠而及時的信息,有力打擊拐賣嬰兒犯罪并得到巨大成功實屬不易。公安機關能夠打擊成功的拐賣嬰兒案件,如同滄海一粟,只能占到真實發(fā)生案件的很小一部分。因此,打擊拐賣嬰兒犯罪更應從日常生活著手,靠群眾及有關部門的力量預防此類事件的發(fā)生,滅拐賣嬰兒犯罪猖狂之風。
預防性措施指通過對買方市場、犯罪者、普通群眾、受害嬰兒家庭等多范圍人群實施的廣泛而普遍的教育、宣傳;通過公安機關日常工作形成長效機制,發(fā)現(xiàn)拐賣犯罪人活動中的漏洞;通過其他各類機構與公安機關的主動配合,提供各類有關拐賣犯罪、嬰兒的信息,在打擊拐賣嬰兒犯罪中形成長期有力的側面攻勢。預防性措施可能無法直接打擊某個拐賣犯罪集團或某次拐賣嬰兒行動,但對于整個社會買賣嬰兒的風氣、拐賣犯罪人的囂張氣焰都能夠有效壓制,同時,還可以通過教育加強防范意識從而避免嬰兒的被拐賣。
1.從源頭上對買方市場進行教育與幫助。拐賣嬰兒犯罪如此盛行,其根源在于龐大而強有力的買方市場 。在這一特殊供求關系中,嬰兒被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最終受益者指向收買嬰兒的家庭,因此對于源頭的把握至關重要。
偵查機關應從具體的地區(qū)范圍入手,了解收買嬰兒情況普遍的鄉(xiāng)、鎮(zhèn)、村,摸清收買泛濫地區(qū)的基本情況,結合當?shù)赜嬌块T統(tǒng)一以開展講座、談話等方式教育群眾,讓他們了解買賣嬰兒給被拐嬰兒及其家庭帶來的沉重災難以及收買嬰兒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
2.對被誘拐嬰兒家庭的宣傳教育。從嬰兒的來源上講,這些嬰兒的被拐賣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對嬰兒照料的疏忽或是由生兒又不養(yǎng)兒的家庭主動將嬰兒賣給人販子等,使得人販子得以有“貨源”。因此,對被誘拐嬰兒家庭的宣傳教育實為重要。
公安機關可以在當?shù)蒯t(yī)院、保健院等機構教育育有新生嬰兒的家庭注意防范陌生人,不讓他人隨意抱走新生嬰兒,每次有人接觸嬰兒時都要多方留意,不輕信他人。同時,公安機關可以聯(lián)合這些醫(yī)院、保健院等,每當有新生嬰兒產下后,可以隨新生嬰兒記錄冊,以附贈小貼士的方式,提醒這些家長多留心注意,保護好自家嬰兒。再者,還應宣傳教育男女平等、優(yōu)生優(yōu)育等思想,普及隨意賣子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等。通過上述方式,讓拐賣嬰兒犯罪者無嬰兒來源,從而打擊拐賣嬰兒犯罪。
3.通過宣傳教育以擾亂拐賣嬰兒犯罪者。拐賣嬰兒犯罪者在拐賣犯罪過程中已形成穩(wěn)固而不易摧毀的“拐賣網(wǎng)”,偵查機關想要從正面打擊,瓦解每一個特定的“拐賣網(wǎng)”,無疑是硬碰硬,可能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應從多側面,從公安機關的日常工作著手,加強宣傳打擊拐賣嬰兒的攻勢。
公安機關可以設立一個長期存在的部門或行動組,如打拐辦等,與開展教育活動的部門、組織等合作,這些部門、組織既可以是當?shù)亟值擂k事處、民政部門,也可以是一些致力于保護嬰兒、打擊拐賣嬰兒犯罪的非政府組織、民間機構,通過了解潛在拐賣嬰兒犯罪者生活、行動的居住地后進行宣傳教育。有些犯罪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拐賣嬰兒且是嚴重違法行為,他們有的認為自己僅僅是在幫買方的忙,是做好事。因此,公安機關應在當?shù)亟值馈⑸顓^(qū)與居委會合作,舉辦打擊拐賣嬰兒的專題報告、會議,圖片展覽等,將打擊拐賣嬰兒的實務滲透到家家戶戶。將打擊拐賣嬰兒犯罪的成果帶到群眾中去,讓潛在犯罪人了解到其行為必將帶來的法律后果及下場,對他們的不法行為敲響警鐘。
公安機關還可以聯(lián)合當?shù)亟煌ú块T,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復雜、拐賣人員可能經常出沒、流動的地區(qū),以宣傳牌、海報、流動字幕、LED燈牌等方式宣傳打擊拐賣嬰兒犯罪成效、對拐賣嬰兒犯罪進行的法律制裁措施,讓拐賣嬰兒犯罪人恐慌,讓他們明白國家、政府嚴打拐賣嬰兒犯罪的決心,使之深切感知一張無形的“法網(wǎng)”已經在他們身邊鋪開。
拐賣嬰兒現(xiàn)象在社會上如此普遍地存在,與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的監(jiān)管不力有密切關聯(lián),能否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且盡心盡力地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疏忽、瑕疵與不當點,對打擊拐賣嬰兒犯罪至關重要。
公安機關戶籍管理部門應與當?shù)亟值馈⒋宓纳矸葑C明機構加強聯(lián)系,注意那些具有嫌疑、來歷不明的嬰兒,在對這些嬰兒上戶口前進行嚴格審查,不能輕易放松對每個嬰兒的了解。對那些通過辦虛假雙胞胎證明或在小醫(yī)院辦理嬰兒出生證明手續(xù)的家長進行備案并告知公安機關,以發(fā)現(xiàn)與拐賣嬰兒犯罪有關的線索 。同時對那些違法辦理嬰兒出生手續(xù)的機構、人員進行警告,必要時可聯(lián)合相關部門對這些機構進行嚴厲懲處。
據(jù)悉,很多社會福利機構也充當了拐賣嬰兒犯罪中的一環(huán)。有些社會福利機構的人員受金錢的誘惑,將一些被拐賣的嬰兒收買后,將嬰兒戶籍“洗清”,后以高價賣給外國領養(yǎng)者,以賺取高額差價。社會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以偽造的材料告知外國領養(yǎng)者這些嬰兒都是被狠心的父母遺棄而等待好心人的收養(yǎng)。因此,公安機關也應對與嬰兒有密切接觸的社會福利機構加強監(jiān)管,對他們的日常工作流程、手續(xù)等嚴格審查,杜絕這些社會福利機構人員“鉆空子”,通過買賣嬰兒獲取不正當收入 。
嬰兒從醫(yī)院被偷被抱是困擾醫(yī)院管理的一個難點,拐賣嬰兒犯罪者會選擇醫(yī)院下手,就是抓住醫(yī)院管理上的很多漏洞。因此,可以將RFID技術引入到每家具有接生新生嬰兒資格的醫(yī)院。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是一種無接觸的自動識別技術,能很好地防止新生嬰兒被偷抱,如果嬰兒被抱到護理室外超過10秒后仍沒有被放下,或嬰兒通過護理室后仍被抱在手上,報警器便發(fā)出警告 。
預防性措施在打擊拐賣嬰兒犯罪中雖處于一種輔助地位,且其打擊效果不像主動偵查、專項行動等“一針見效”。但我們應了解,如果想要在整個社會形成打擊拐賣嬰兒犯罪之風,讓拐賣嬰兒者不想也不敢去做拐賣嬰兒的勾當,從長遠角度上逐漸杜絕拐賣嬰兒現(xiàn)象的發(fā)生,需要從公安機關、相關各部門,到每個群眾都形成保護好家家戶戶的嬰兒,嚴懲拐賣嬰兒犯罪的長效機制。預防性措施的逐漸滲透與深入開展能很好地打擊拐賣嬰兒犯罪,有助于構建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
[1][美]查爾斯·R·斯旺森等.刑事犯罪偵查(第八版)[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2]童臣賢,邱東陸.當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特點、原因[J].四川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1,13(1)
[3]莫傳明.刑事視野下的拐賣兒童犯罪分析[J].法制與經濟,2011,(5)
[4]長平.收養(yǎng)與拐賣[J].廉政瞭望,2011,(6)
[5]胡興均.RFID:醫(yī)院信息化建設的利器[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06,13(2):31-36
DF611
A
1009-9530(2012)02-0036-03
2011-12-24
武丹蕾(1991-),女,安徽淮南人,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2009級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