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兵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571158)
儒家《四書》有秩序社會思想探析
高 兵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海口 571158)
儒家《四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有秩序社會思想,其表現(xiàn)為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兩個層面?!端臅酚兄刃蛏鐣枷攵及研┲雷鳛榧彝バ袨橐?guī)范,把對君臣關系、君民關系和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要求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墩撜Z》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說為儒家有秩序社會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政治導向;《大學》首次系統(tǒng)論述了“齊家治國論”;《中庸》首次提出了“天下之達道五”和“君子之道四”的人倫系統(tǒng);《孟子》有秩序社會思想最概括的是“五倫”的提出?!端臅酚兄刃蛏鐣枷氲奶攸c是家庭血親關系高于社會政治關系,家庭血親倫理高于社會政治倫理。
儒家;四書;有秩序社會;和諧社會
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流傳了幾千年生生不息,主要因為它對社會發(fā)展秩序起了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對社會穩(wěn)定和諧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集而成的《四書》是集中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儒學經(jīng)典,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和多方面的影響?!端臅分刑N含著豐富的有秩序社會思想,而有秩序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本保障與重要特征。近年來,學界對儒家和諧社會思想的研究蔚為大觀,但把《四書》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并從有秩序社會的視角探討和諧社會思想的論述尚不多見。本文擬對有秩序社會思想進行考察分析,以期有助于儒家和諧社會思想的研究。
其一,《論語》關于家庭秩序的思想。家庭秩序主要由家庭行為規(guī)范所構(gòu)建,是構(gòu)成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秩序的基礎?!墩撜Z》認為構(gòu)建家庭秩序關鍵是要做到“孝悌”??鬃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1]學而能否行孝悌之道是檢驗是否仁愛的根本標準,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學而孝道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1]學而是指對父母生前和死后都盡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1]為政即不要違背禮節(jié)。孔子解釋說:“(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為政這首先是從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父母。孔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1]為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為政《論語》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為政可見,孝道還要求對父母進行精神撫慰??鬃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里仁這包括父母的物質(zhì)生活有保障,飲食起居,疾病有照料,還包括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漂泊無蹤而擔心。土地是農(nóng)耕民族的生命源泉和生活保障,農(nóng)耕人對其繁衍、生息的土地產(chǎn)生了濃烈的親情和歸屬感,因而希望死后“入土為安”。記載喪服制度的《禮記·喪服小記》開篇即記述了為父母服喪的喪服要求:“(為父服)斬衰,括發(fā)以麻。為母,括發(fā)以麻,免而以布。(婦人服)齊衰惡笄以終喪。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保?]《禮記·祭義》則從倫理和思想情感的意義上記述了怎樣通過祭禮來體現(xiàn)孝敬親老之意。對于悌道,則反復強調(diào)尚齒(以年齡序尊卑)之意。[2]此即孔子所說:“(父母)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至于喪期,孔子說:“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1]陽貨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學而即子女應該遵行父母所要求的家庭行為規(guī)范和家庭秩序。這些行為規(guī)范多來自家庭的熏陶,如“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家訓》、《家禮》;另如《弟子規(guī)》、《女誡》、《女論語》等也屬于廣義的“父母之志”。對父子兄弟的關系,《論語》載:季康子問政,孔子曰:“……孝慈,則忠……”。[1]為政你對父母孝順,對兒女慈愛,民眾就會對你盡忠??鬃右渡袝吩?“友于兄弟”。[1]為政即友愛兄弟。可見,孔子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有雙向性、相對性。
其二,《論語》關于社會秩序的思想。社會秩序以一系列社會關系為規(guī)范對象,包括君臣關系、軍民關系、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首先是君臣關系??鬃又鲝?“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事君盡禮”。[1]八佾孔子解釋說:“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衛(wèi)靈公孔子弟子子夏的理解是:“事君,能致其身”。[1]學而孔子又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1]先進可見,孔子雖然講“臣事君以忠”,但要求講原則,主張君主有過錯應該犯言直諫:“勿欺也,而犯之”。[1]憲問孔子弟子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1]學而這是把家庭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社會政治規(guī)范。其次是君民關系??鬃臃磳Α暗乐哉R之以刑”,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為政即要求統(tǒng)治者對民眾實行仁政德治與禮治。“道之以德”的內(nèi)容有“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1]公冶長“施取其厚……斂從其薄”等。[3]哀公十一年禮治即用禮儀和禮義道德教化、規(guī)范、約束民眾,將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變?yōu)椤岸Y下庶人”。“齊之以禮”要以“道之以德”為前提才能使民眾“有恥且格”。[1]公冶長此即管子所說:“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4]牧民這是把以政刑對民眾實行強制性的約束變?yōu)橐缘轮巍⒍Y治使民眾形成道德自覺,最終達到道德自律。第三是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鬃诱f:(應該建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公冶長那樣友好和諧的社會秩序。這就要“主忠信”,[1]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1]學而要“克己復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顏淵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衛(wèi)靈公作為行為準則。受孔子仁愛思想影響,子夏提出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1]顏淵的口號。其實質(zhì)是以家庭血親關系比附為全體社會成員的關系,把家庭血親間的和諧擴展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和諧。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1]學而這些論述都是要求以禮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在全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有序,而非對立仇視的社會秩序。
其一,《大學》關于家庭秩序的思想。大學提出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中“齊家”的思想。齊家即安家,包括保障家庭物質(zhì)供給,進行家庭教育,制定家庭行為規(guī)范,建立家庭秩序等。《大學》說:“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5]可見,孝悌之道是基本的家庭行為規(guī)范。《大學》又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5]這是從治國與齊家的關系入手,論述進行家庭教育,建立家庭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性。《大學》引《詩》云:“宜兄宜弟”。[5]《大學》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有雙向性。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引《詩》云:“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保?]這是對嫁入夫族的女子提出的家庭行為規(guī)范,要求她在同居共爨的大家庭中行為得體,構(gòu)建和諧的家庭秩序。
其二,《大學》關于社會秩序的思想。首先是君臣關系?!洞髮W》曰:“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孝者所以事君也”。[5]可見,君臣關系既有相對性,又有主導性。其次是君民關系。《大學》引《尚書·康誥》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5]就是大力保障民生。《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5]《大學》認為統(tǒng)治者應在國家層面上保障民生,對社會弱勢群體實行養(yǎng)老、敬長、恤孤的社會保障措施。第三是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洞髮W》曰:“與國人交止于信”,“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5]可見,《大學》把“忠信“作為重要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對于同事間,《大學》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5]“絜矩之道”即規(guī)范人們行為之道。這些行為規(guī)范的核心思想是寬、恕、和,即對人寬恕以達到和諧,也含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衛(wèi)靈公》)的處世準則。
其三,《大學》的“齊家治國論”?!洞髮W》反復論述了“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后國治”,“治國在齊其家 ”[5]這一政治思想。其核心是把“齊家”的內(nèi)容用來治國,把保障家庭生活轉(zhuǎn)化為保障民生,把家庭血親倫理上升為社會政治倫理,把家庭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社會規(guī)范,把家庭秩序上升為社會政治秩序?!褒R家治國論”是《大學》有秩序社會思想的重要特點。具體而言,《大學》曰:“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大學》引《詩》曰:“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5]這是指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可以上升為社會教育、國家教育的內(nèi)容。《大學》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5]這些論述把家庭血親倫理、家庭行為規(guī)范的孝、悌、仁、讓等上升為社會政治倫理,社會政治規(guī)范,形成全社會的養(yǎng)老、敬長、慈幼、仁讓?!洞髮W》說:“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5]《大學》引《詩》曰:“‘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錇楦缸印⑿值茏惴?,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5]這是把執(zhí)政者家庭的、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從政治民的行為準則,認為執(zhí)政者應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衛(wèi)靈公《大學》把家庭血親倫理、家庭行為規(guī)范、家庭秩序的合理性垂范天下,論證“以家治天下”的必要性、可行性,從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的“齊家治國論”。
其一,《中庸》關于家庭秩序的思想?!吨杏埂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5]“五達道”列舉了五種社會關系,卻未提出這些關系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三達德”只是“五達道”都適用的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家庭關系在這個人倫系統(tǒng)中占重要地位,這反映出五達道是尚有一定原始性的五倫?!吨杏埂酚终f:“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5]“君子之道四”是對“天下之達道五”中除夫婦關系外其它社會關系的解釋,是這些關系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其中就有“子以事父”,“弟以事兄”的孝悌之道?!吨杏埂氛J為,孝道表現(xiàn)在繼承父母之志、服三年之喪和依禮祭祀等三項家庭行為規(guī)范上。《中庸》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5]“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5]“(孝子在廟堂)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5]這些內(nèi)容與《論語》的孝道觀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把安葬、服喪、祭祀父母的一般社會意義上的家庭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包括天子在內(nèi)的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履行的家庭行為規(guī)范和不可移易的社會契約,并提出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至孝理論,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對于悌道,《中庸》雖然強調(diào)“所求乎弟以事兄”,但又提出“兄弟既翕,和樂且耽”。[5]對于夫妻關系和父子關系,《中庸》引《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5]這些論述表現(xiàn)出兄弟關系,夫婦關系,父子關系的雙向性,反映的是親昵、和諧的家庭秩序。
其二,《中庸》關于社會秩序的思想。首先是《中庸》“五達道”所說的“君臣也”,即君臣關系之理?!吨杏埂贰熬又浪摹苯忉屨f:“所求乎臣以事君”;[5]《中庸》又說:“(君子)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5]“為下不倍”即做臣下不違背君命。可見,在君臣關系中君處于主導地位。但《中庸》又強調(diào):(國君應)“敬大臣也,體群臣也”;[5]“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保?]這都是對君臣和上下級關系提出的行為規(guī)范。其次是君民關系?!吨杏埂诽岢龅闹卫硖煜聡业木艞l原則中有“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5]具體措施是:“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薄#?]總之,要實行仁政德治,保障民生。《中庸》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5]這里以舜為榜樣為執(zhí)政者提出了三項重要的行政措施:一是善于學習調(diào)查又善于分析思考的“調(diào)研”措施;二是多表揚少批評的“正面激勵”措施;三是折中過激和不足的意見施行到民眾中的“用中”措施?!吨杏埂酚终f:“故君子(執(zhí)政者)以人治人,改而止?!保?]這是說,“人治”就要體現(xiàn)出對人性的尊重,使民棄惡歸正是人治的目的,因此要明德慎罰。這是對《中庸》“用中”行政措施的具體詮釋。第三是社會成員間的關系,分為修己待人和待友兩個層面?!吨杏埂吩?“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這是修己的行為規(guī)范;待人應該:“正己而不求(備)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5]即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吨杏埂诽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5]這是說,忠厚寬恕的態(tài)度與人們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很貼近,因此應采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準則?!吨杏埂贰拔暹_道”中有“朋友之交也”,即朋友交結(jié)之理?!吨杏埂贰熬又浪摹苯忉屨f:“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保ㄗ约翰幌仁┒骰荩┒笈笥严仁┒骰萦谧约?,我不能做到。應該指出的是,《中庸》所提出的“惠人在先,受人惠在后”的行為規(guī)范與《大學》、《論語》、《孟子》所提出的“與國人交止于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有信”等行為規(guī)范顯著不同。
其一,《孟子》關于家庭秩序的思想?!睹献印吩?“后稷……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6]滕文公上“五倫”對五種社會關系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提出了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并突出了以父子所代表的家庭關系和以君臣所代表的社會政治關系。孟子說:“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保?]公孫丑下這是對《中庸》“五達道”的發(fā)展。其中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即是孝悌之道,但“長幼有序“也包括一般社會意義上非血緣關系的長幼次序?!睹献印吩?“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6]梁惠王上“亦教之孝悌而已矣”;[6]盡心上“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6]梁惠王上這是從社會教育的層面把孝悌之道作為行為規(guī)范來教化民眾百姓?!睹献印返摹褒R家”首先要求從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父母:“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6]梁惠王上還要求父母死后依禮安葬、服喪和祭祀?!睹献印份d,然友之鄒問喪于孟子。孟子曰:“親喪,故所自盡也”,并引曾子的話說:“(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又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6]滕文公上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提出了“孝親良知”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6]滕文公上這則不葬其親者良心發(fā)現(xiàn)而安葬父母的故事意在啟迪人們發(fā)現(xiàn)孝親的良知,而良知是天賦道德,是“所不慮而知”[6]盡心上的?!睹献印愤€提出了“不孝有三”和“不孝者五”違反家庭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睹献印氛f:“不孝有三,無后為大”,[6]離婁上“有后”不僅是血緣延續(xù)的需要,也是繼承父母之志的客觀要求;“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亦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6]離婁下這些家庭行為規(guī)范,有些被后世的《家訓》《家規(guī)》所吸納?!睹献印芬对姟吩?“永言孝思,孝思惟則”,[6]萬章上即永遠把孝道作為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準則?!睹献印肺鍌愔械摹胺驄D有別”[6]滕文公上就是戰(zhàn)國時期男耕女織的經(jīng)濟模式所形成的家庭分工和家庭秩序。
其二,《孟子》關于社會秩序的思想。首先是君臣關系?!睹献印吩?“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6]離婁上這個君臣之道就是“五倫”中的“君臣有義”。具體表現(xiàn)在君臣相互信任的關系、臣對君的諫諍以及臣可以“易(君)位”、“(誅)殘賊之人(君)”等方面。《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6]離婁下其中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就是孟子主張的“君臣主敬”。[6]公孫丑下可見,君臣之間是相互信任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因此,《孟子》強調(diào)臣對君的過錯有批評矯正的責任:“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6]萬章下“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6]離婁上“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6]離婁上《孟子》還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6]梁惠王下這是說,對于君的一般性過失,當“格君心之非”無效時,臣下“則去”;但當“君有大過”,“格君心之非”無效時,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則易位”,即把他廢棄,改立別人。最后是,“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6]梁惠王下《孟子》視湯放桀,武王伐紂為為民除害的正義之舉,但其中也隱含了臣對君的輕視、對立和仇視的情緒。其次是君民關系。《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6]盡心下這是說,構(gòu)成國家的基本條件是人民,沒有民就沒有國,民的問題,民心的向背對社稷的存亡具有決定意義,故說社稷次之;君是管理國家的,沒有民,沒有國,也就沒有國君,故曰君為輕。在這樣的民本思想指導下,《孟子》主張國君應該行仁政,仁政的核心內(nèi)容是“制民之產(chǎn)”。《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6]梁惠王上“制民之產(chǎn)”的內(nèi)容是給民眾提供“五畝之宅,百畝之田”[6]梁惠王上的物質(zhì)生產(chǎn)資料??傊?,國君應該保障民生。第三是社會成員間的關系。孟子曰:“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保?]盡心上其中的“忠信”與“五倫”中的“朋友有信”,《論語》的“主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大學》的“與國人交止于信”、“必忠信以得之”行為規(guī)范是一致的。
我們認為,《四書》有秩序社會思想的特點是家庭血親關系高于社會政治關系,家庭血親倫理高于社會政治倫理。分而言之,《論語》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不但規(guī)定孝悌是家庭行為規(guī)范,而且認為是最高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墩撜Z》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吾黨之直躬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保?]子路一個“隱”字說明,偷東西被告發(fā),受制裁是社會公德,是倫理常態(tài)。但問題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是一種血親間非常態(tài)的告發(fā)。這就使家庭倫理與社會政治倫理發(fā)生了沖突,產(chǎn)生了一個深度倫理學悖論:在孔子看來,父慈子孝是倫理常態(tài)。父子互隱這種家庭血親倫理肯定要高于父子互告,所謂“大義滅親”的社會政治倫理。這是因為,親親相隱是符合人類本性的,是普世性的。而父子互告,夫婦互告不是人類親情的常態(tài)。如果這種行為成為常態(tài),人類社會將陷入自相殘食,毫無人道的悲慘境地。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前66年)詔減“首匿法”,宣布:“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原因誠如詔令所說:“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jié)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7]宣帝紀該詔令就是從人類親情的本性出發(fā)解釋容隱制度的立法理由。
《大學》曰:“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5]即人們對于所親愛的人難免偏愛。親屬自然是所親愛的人。《大學》舉例論證人們對親人的偏愛說:“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5]這是說,人們常常因血緣親情之愛而模糊了判斷善惡是非的理性視線。《大學》又引《楚書》所載舅犯的話說:“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5]舅犯在流亡途中還念念不忘象愛珍寶那樣仁愛親屬??梢?,血緣親情是人類最自然的感情,血親關系是最基本、最親密的人倫關系,血親倫理也就成為最高的倫理形態(tài)。《大學》的“齊家治國論”就是依據(jù)血親關系、血緣親情和血親倫理,用“齊家”的內(nèi)容治國,把保障家庭生活轉(zhuǎn)化為保障民生,把家庭血親倫理上升為社會政治倫理,把家庭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社會規(guī)范,把家庭秩序上升為社會政治秩序。因此,盡管《大學》也提出了“君子(執(zhí)政者)賢其賢而親其親”。[5]可是,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人們對親屬的(偏)愛使得家庭血親關系往往高于社會政治關系,家庭血親倫理往往高于社會政治倫理。
《中庸》提出的治理天下國家的九項原則中就有“親親也”。[5]《中庸》又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保?]即執(zhí)政者應該把“親親”作為最大的仁,作為最高的倫理道德。親親分為親愛長輩兄弟和孝順雙親兩個層面。一是“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5]目的是搞好大家庭、大家族的團結(jié)。親親的措施是:“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5]其中隱含有:不論國君諸父、昆弟的道德和才能是否當其位,當其祿,好惡是否正當,都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利益。這顯然是受宗法血緣政治的影響。二是《中庸》反復論述了臣下不孝順雙親就不能治理好民眾這一思想?!吨杏埂吩?“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5]“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5]這是說,臣下要治理好百姓,必須得到君上的信任,而這必須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和孝順雙親。因為連父母都不孝順,不愛的人,怎么能對朋友有信,怎么能得到百姓信任,怎么能愛民呢?君上是不會任用不孝無信之人的??梢姡彝パH之愛是從政治民的情感基礎與保障。沒有孝順父母的家庭血親倫理,就不會有治國、忠君愛民的社會政治倫理。因此,親親為大,血親倫理為大,血緣親情在早期的人倫系統(tǒng)中居于核心地位。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保?]萬章上“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保?]離婁上“事親為大”就是孝悌之道為大,就是《中庸》中的“親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就是《論語》中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以孝悌為綱。《孟子》還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6]離婁上這是講實行孝悌之道的社會作用?!睹献印份d: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薄叭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保?]盡心上身為天子的舜竊負其父而逃,說明他深知殺人犯法,殺人者被法辦是
[1]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管子[A]//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6]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是社會倫理常態(tài)。但《孟子》又強調(diào):“父子之間不責善”;[6]離婁上“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6]離婁下因為在孟子看來,“父子主恩”。[6]公孫丑下這是《孟子》“五倫”中“父子有親”的內(nèi)涵之一。舜竊負其父而逃“不責善”即《論語》中的“其父攘羊,子為父隱”,都是家庭血親倫理與社會政治倫理的沖突。反映出舜同時也認為“孝親”是高于“殺人被法辦”這個社會政治倫理常態(tài)的常態(tài)。當然,舜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是“竊負其父而逃”,樹立了一個違法、違犯社會公德的榜樣,助長了犯罪;二是將其父交由皋陶法辦,樹立了一個不講倫理親情的榜樣,助長了父子、夫婦間的相互告發(fā)。甚至普天下之人都會問:一個連父親都不愛,都要繩之以法的天子,怎么會愛他的子民呢?在孟子看來,沒有家庭血親間具體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沒有全社會普遍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沒有普遍的“仁 者 愛 人”,[6]離婁下就 沒 有 “親 親 而 仁民”,[6]盡心上最終也不會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梁惠王上這種普世的人類之愛。這應該是孟子審視舜竊負其父而逃“不責善”有其深層合理性的人性論依據(jù)。
An Analysis of the Thought on Orderly Society in ConfucianFour Books
GAO B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There are in ConfucianFour Booksrich thoughts on orderly society,as is chiefly evident in family order and social order.InThe Four Books,the doctrine of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is considered the family code of conduct while the deman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people,and among members of society is considered the social code of conduct.Each ofThe Four Bookshas touched upon one aspect of the thought on orderly society,thus having constituted a complete system of thought in that field.InThe Four Books,the thought on orderly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ct that the family consanguinity relation exceed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whereas the ethics of family consanguinity ethics matters more tha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thics.
Confucianism;The Four Books;orderly society;harmonious society
B222.1
A
1674-5310(2012)-01-0023-06
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儒家《四書》和諧社會思想研究”(Hj2009-107)
2011-09-23
高兵(1956-)男,山東濟寧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秦漢史。
(責任編輯:田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