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甘羅城與韓信城
        ——運河名物考察

        2012-04-13 17:16:51顧建國
        關(guān)鍵詞:影印本羅城文淵閣

        顧建國

        (淮陰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江蘇淮安 223300)

        【歷史學(xué)】

        甘羅城與韓信城
        ——運河名物考察

        顧建國

        (淮陰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江蘇淮安 223300)

        甘羅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現(xiàn)今安徽、山東、河南、河北以及江蘇、江西等地皆有甘氏遺跡和事狀的流傳。而以“甘羅城”名之者,全國有三處,一處屬訛傳。其中知名度最高、相傳最早的就是江蘇省淮安市運河邊上的甘羅城。甘羅時為楚人,淮陰或為其封地,“甘羅城”的來歷當(dāng)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與“甘羅城”相毗鄰的“韓信城”,并非“興漢三杰”韓信所筑,而源于其出生此地和其母冢之所在。

        運河名物;甘羅城;韓信城

        名人故里、運河重鎮(zhèn)——江蘇省淮安市坐落在古老的淮水、泗水和邗溝交匯處。這座城市的初始之名為淮陰。宋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一書中,曾言及淮陰得名之由來:“東楚、淮陰,許氏《說文》:‘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h在淮水之南,故曰淮陰?!保?]907自公元前 223年秦設(shè)淮陰縣以來,她已有了2 300余年的歷史。而淮陰的知名,則始于西漢王朝的大將軍——淮陰侯韓信。

        在這片南北水系交匯處,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過諸如甘羅城、淮陰故城、韓信城、射陽故城、角城、倉城、柘塘城、劉王城、西遼城、山陽故城、新城等大大小小十多個城池,這些城池既標(biāo)示著往昔的繁盛,也承載和積淀著一方地域豐厚的歷史文化。

        限于篇幅,本文僅對甘羅城與韓信城的歷史遺蹤和名稱的來源予以發(fā)掘和展示。

        明代文人張羽《清口》一詩云:“豁達(dá)兩河口,前與黃河通。高岸忽斗折,清淮匯其中。甘羅城在南,韓信城在東。一為秦人英,一為漢家雄。人生有不死,所貴在立功?!保?]詩人以清口(按:古泗水與淮河交匯處,在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附近)為坐標(biāo),為過往淮上的人們尋覓憑吊古城形勝——甘羅城和韓信城指明了方位。

        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甘羅,下蔡(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其祖父為戰(zhàn)國時秦武王朝左丞相甘茂。甘羅初為秦文信侯呂不韋的近侍之臣,因別出奇計蠶食燕、趙,年僅十二歲,便被秦王封為上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神童政治家。

        關(guān)于甘羅城的文獻記載,全國有三處,一處屬訛傳。①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亦有甘羅城遺址。據(jù)《康熙鹽山縣志》載:“甘羅城在望樹鎮(zhèn)西南,故址猶存,旁有臺,傳秦甘羅寓此地,臺系羅讀書處。”(來新夏主編,河北省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南開大學(xué)地方志文獻研究室編《河北地方志提要》,天津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頁)又,安徽南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陵縣志》載:“甘羅城遺址:位于家發(fā)鄉(xiāng)泉塘村,南距縣城2公里,東距漳河700米,面積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6米,周圍依水,水通漳河?!?第587頁)《清一統(tǒng)志》卷八十《寧國府·南陵縣》載:“甘公城,在南陵縣北七里,相傳吳將甘寧嘗屯此,俗訛為甘羅城。《名勝志》:‘甘公城,甃甓甚堅,繞以漳水,中可容千人,有甘公廟,門址略存?!痹瓉?,是人們將三國時吳國名將甘寧屯兵的地方——甘公城,訛傳成甘羅城了。其中知名度最高、相傳最早的就是江蘇省淮安市運河邊上的甘羅城。在文獻中較早提及此城的,是北宋文人徐積(1028—1103)。他在《登淮陰古城》一詩序中云:“蓋以傳考之所謂甘羅城者,非也。謂之淮陰故城,可也。余登斯城,為之嘆息久之,蓋韓侯天下之奇丈夫也。方其寄食婦人,受辱于市,其志固已大矣。及乎出自亡命,杖鉞而起,決策東向,項籍之輩已在掌中,而天下勝負(fù)定矣……余既為詩,因序其事,其亦庶乎。登高而賦,為功臣之警戒也?!逼湓娫?“此城不可名甘羅,淮陰侯國冤忿多。其氣郁郁而勃勃,遂令平地生嵯峨。”[3]

        由此可知,早在北宋以前,人們就一直相傳古淮水旁的這個古城遺址是甘羅當(dāng)年所筑,因名為甘羅城。而徐積則是第一位對此城的稱謂提出異議,并欲為之正名的人。徐積本楚州山陽人,治平二年(1065)進士,與蘇軾及其門人多有交往、酬唱,元佑元年(1086)因薦而為楚州教授,晚年自號“淮上老人”。按理說他對淮上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掌故應(yīng)是比較了解的,但從他的這番異議來看,也只是緣于“奇丈夫”韓信生于此,進而觸發(fā)了自己的一番聯(lián)想和感慨而已。徐積并未列舉出此城非甘羅城的文獻依據(jù),他沒有詳察這個甘羅城的西邊就有淮陰故城,東邊還有韓信城。所以,對他的這番異議,人們并不以為然。

        如南宋嘉定年間,江蘇常熟人趙伸夫(1162—1222)知楚州時,曾“獻議于朝,謂淮陰之門戶,縣北遺址俗呼為甘羅城,六朝駐兵之地,盍亟修之。有旨令公相視,諸故老皆曰:‘金由青、徐而來,其沖要有二:大、小清河是也。相距余十里,小清河直縣之西,冬有淺處,不可以舟。大清河直縣之北,與八里莊對。紹興間,金三至淮,重兵皆由此出?!礂l上,以為此地要害,若遷縣治,板筑于此,形勢增壯,過于淮陰故城,從之。今之新城,乃公所創(chuàng)也?!保?]可見,趙伸夫?qū)Ω柿_城遺址的軍事沖要地位是非??粗氐模彩禽^早在這個遺址上復(fù)建新城的人。事實證明,將淮陰縣治遷于甘羅城,大大增強了楚州的軍事應(yīng)變能力,趙伸夫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稱道。

        此前,南宋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張浚屬下劉寶守淮東時,也曾建議修筑甘羅城,認(rèn)為“其城直臨淮岸,在兩清河之間,居海、泗兩州中……蓋此處以舟為便,若河口有備,則楚州正在腹內(nèi),而捍御之計,盡仰甘羅城,其楚州即合作第二重家計?!保?]但此議最終未能付諸實施。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顯謨閣直學(xué)士虞允文“到鎮(zhèn)江見戚方,說亦必欲守清河口,畫到圖子欲于河口之南,因甘羅城舊基筑小堡,藏車戰(zhàn)船以待用。韓彥直欲沉船打撞,必爭于敵人叛盟出船之初,與戚方之說亦合”[6]。但皆為紙上談兵,真所謂“議論未定,兵已渡河”[7]。

        自趙伸夫修筑甘羅新城后的幾百年間,此城因黃河奪淮之變,又曾幾經(jīng)興衰。新城滄桑,歷歷可見:

        徳佑二年(1276),此距甘羅新城筑后50年,南宋祈請使一行北上有《行程記》云:“三月初九日,過甘羅城,渡清河口。至清河口,守渡眾官迎入軍治設(shè)宴。出城,宿舟中。”[8]是知甘羅城依然如故。

        “元泰定元年(1324),河決城(按:指清河故城,在縣東十里大清口,宋咸淳九年,淮東置制使李庭芝筑)圯,縣尹耶律布哈遷治于甘羅城?!保?]307此距甘羅新城筑后近百年,清河縣治的遷入,無疑又給甘羅城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然而好景不長常,清河縣治入駐僅僅4年,元“天歷元年(1328),達(dá)嚕噶齊又以地僻水惡再遷小清河西北,即今縣治(按:在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同上)縣治移出之后,元末詩人陳基再經(jīng)此地時,甘羅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落木蕭蕭雁渡河,西風(fēng)裊裊水增波。甘羅營里秋聲急,韓信城頭月色多。淮市有魚聊可食,楚山無桂不須歌。古今無限關(guān)心事,付與當(dāng)年春夢婆?!保?0]詩中不言甘羅城,而云“甘羅營里秋聲急”,可以想見,此時的甘羅城已頹圯為一處秋聲蕭瑟的野營了。

        由于甘羅城緊扼運口,明清時期,此地則更多地與漕道的治理和南北游客的探訪相關(guān)聯(lián)。

        《江南通志》卷二十三載:“清河縣知縣署在清河口,明洪武三年即舊基重建,縣丞署在甘羅城?!保?1]清河口與甘羅城隔河相望,清河縣丞署既在甘羅城,說明此城還有人煙,并未廢棄。但此城究竟還有多大規(guī)模呢?據(jù)《咸豐清河縣志》載:“甘羅城周427丈?!泵饔罉烦跄?,詩人吳溥(1363—1426)有《賦甘羅城贈王紀(jì)善可貞》詩云:“甘羅年少天下稀,當(dāng)年籌算孰能違。燕丹既歸趙城入,諸侯日瘠嬴秦肥。秦皇勛業(yè)連四海,東望淮陰小如帶。當(dāng)年曾此筑高城,留得千秋舊名在。竹籬茅屋三兩家,垂楊夾道鳴雛鴉。人間歲月驚幾換,昔時城郭今桑麻。雙旌揺揺指東魯,此日登臨重懷古。丈夫須作遠(yuǎn)大期,出處肯與常兒伍。臨淮五月新雨涼,薫風(fēng)滿路紅蕖香。笑談指點王國近,浩歌一曲凌蒼蒼。”[12]“昔時城郭今桑麻”的甘羅城舊名依然,但零落得僅?!爸窕h茅屋三兩家”了。不久,平江伯陳瑄蒞淮督理河務(wù),先后筑壩、建堤、開河、置閘,甘羅城及其周邊地段,閘壩星羅棋布,千年古城漸成河口孤島?!啊哆\道考》:甘羅城東有天妃祠,祠東北為天妃口。永樂初,陳瑄置新莊閘于此,為入淮之口,后移于三里溝,在甘羅城東南,謂之通濟閘。萬歷六年,又移閘于甘羅城南,西接淮口,即今之運道?!保?3]1075按:萬歷六年(1578),著名的治運專家潘季馴,為使黃河水不得直射清淮,“遷通濟閘于甘羅城南,淮、揚間堤壩無不修筑”[14]。

        明萬歷年間,狀元出身的江蘇無錫知名文人孫繼皋(1550—1610)《送顧少玄太學(xué)游淮陰》一詩云:“曾聞五月慣披裘,底事沖炎賦遠(yuǎn)游。豈為淮南招隱士,生憐河朔客諸侯。甘羅城古秦云杳,漂母祠空楚水流。日晩煙蘿相送出,片帆江岸去悠悠?!痹娭须[約繪出甘羅城城址猶存,但已難覓當(dāng)年的風(fēng)云遺韻了。[15]

        “明崇禎末,(清河)知縣周必強復(fù)遷(縣治)甘羅城。”[9]307按:《淮陰縣志》“大事記”:“崇禎元年(1628),清河縣治遷碼頭鎮(zhèn)北一里之甘羅城。”“順治三年(1646),清河縣治遷小清口,隸屬淮安府。”[16]這本應(yīng)是甘羅城的又一次發(fā)展機遇,然而時運的不濟和水患的威脅,使此城始終難有新氣象。詩人曹勛當(dāng)時曾經(jīng)此地,留有《甘羅城》一詩:“孤城留得少年名,曉日黃河氣尚英。我是夷門遲暮客,更無情緒說甘生。”[17]盡管清河縣治移入甘羅城,但它已是河口一孤城了。

        明末清初文人彭孫貽(1615—1673)從家鄉(xiāng)浙江海鹽北上途經(jīng)淮陰時,有《行經(jīng)甘羅城》一詩云:“甘羅年十二,雄辯立高名。片語走燕相,趙王遠(yuǎn)郊迎。奇策下河間,童子作上卿。茲方隔息壤,乃有甘羅城。書傳多附會,況此流俗情。異人不世出,借為地產(chǎn)榮。驅(qū)馬下桃源,鳴鞭過河涘。黃流行已窮,清川從此始。自憐雙蓬鬢,欵叚老田里。卻羨古少年,卓犖英稱起。青山萬古宅,白云出其里。悠悠大川流,榮問長如此?!保?8]詩人觸景生情,借甘羅少年立功名一事而大發(fā)感慨和議論。他認(rèn)為運河邊上的這個“甘羅城”與甘羅當(dāng)年立功立事之地相隔太遠(yuǎn),當(dāng)是后人附會所致。因為像甘羅這樣一位不世出的異人,名聲高揚,人們自然都想假其名而榮一方的。這一論調(diào)與宋人徐積的觀點異曲同工,兩人都是“甘羅城”的懷疑論者。在此城邊,詩人目睹了“蓄清刷黃”帶來的顯著成效:“黃流行已窮,清川從此始?!?/p>

        清朝,隨著“蓄清刷黃”治河方略的繼續(xù)實施,甘羅城一帶成了防汛要地。“馬頭司廵檢駐扎甘羅城,修防本縣黃河南岸汛地?!薄扒搴涌h縣丞,駐扎甘羅城,修防運河汛地,上自甘羅城西南角起,下至山陽縣界橫堤頭止。”[19]586“清河縣舊有甘羅城運口二工,近又增惠濟祠一險。本年更增玉皇閣險工一處,共酌撥該縣歲修夫八百名,協(xié)助河兵力作?!保?0]“此甘羅城運口逼近黃河,河水內(nèi)灌,淤墊山清、高寶之河道,每年冬底,必大起民夫挑挖,以濟新運,不無勞民傷財?!保?9]702順治十年(1653) 八月,史學(xué)家談遷在北赴京城的途中,曾路過淮陰甘羅城。他是這樣記述的:“北岸甘羅城,周可四里,積沙與城平,四門塞其北,余不加鍵。入其門,無人門焉者。內(nèi)淮安管河同知公署翼舍數(shù)家?!保?1]別號“三風(fēng)太守”和“紅豆詞人”的江都文人吳綺(1619—1694)在《甘羅城》一詩中寫道:“千秋稱利達(dá),早貴說甘羅。即此留殘堞,猶然枕大河。古錢春雨出,賈棹夕陽過。廣武悲何極,蒼茫一浩歌?!保?2]可見此時的甘羅城雖已殘破,但城的模樣猶存,依然扼守在大河岸邊。特別是每當(dāng)春雨過后,人們總會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些古老的錢幣。對此,稍后于吳綺的另一著名文人朱彝尊(1629—1709)《跋甘羅城小錢文》云:“右錢薄而且小,文止一字,不可辨識,下穿一小孔,相傳淮口有土阜,土人目為甘羅城?;戳髯冞w,遺跡莫考,有掘得此錢者,名之曰甘羅錢。殆鵝眼綖環(huán),榆莢荇葉之類,此之謂幺錢、幼錢也?!保?3]朱彝尊是第一位對甘羅城出土的古錢幣予以辨識的學(xué)者,他認(rèn)為所謂“甘羅錢”不太可能是甘羅時代的錢幣,而應(yīng)當(dāng)是漢代至南朝劉宋之間的錢幣。按:王莽時代的貨幣體系中,有大錢、壯錢、幼錢、幺錢、小錢之稱。[24]“鵝眼綖環(huán)、榆莢荇葉”是指特別輕小的劣錢。南朝宋廢帝時,允許私鑄錢幣,由是錢貨亂敗?!耙磺уX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于此者謂之‘綖環(huán)錢’,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fù)料數(shù),十萬錢不盈一掬?!保?5]此類劣小的錢幣還有莢錢、榆莢、雞目、萊子、荇葉等稱謂。

        由于黃河水患日亟,處于黃、淮、運三水交匯口的甘羅城及其周邊地區(qū)已成洪水走廊,時時危如累卵。與此同時,隨著管家湖入鴨陳口達(dá)淮的新運道的開通,清江浦的地位日顯后來居上之勢,這就使甘羅城逐步走向消亡了。據(jù)《清一統(tǒng)志》卷六十四《淮安府·清河舊城》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河縣治最終移到了清江浦運河南岸,從而結(jié)束了淮陰(清河)縣治在近兩千年來一直在今江蘇省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境內(nèi)甘羅城、淮陰故城、八里莊、小清口西北(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舊縣村)和大清口(今淮陰區(qū)袁集鄉(xiāng)桂塘村)之間遷來遷去的歷史。就甘羅城而言,從南宋嘉定年間的新城矗立,到清乾隆二十六年的縣治東遷,曾三度為淮陰、清河縣治之所在的城池亦存世四百余年。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著名學(xué)者錢大昕(1728—1804)于乾隆年間曾給他的好友江陰高士翁霽堂的一幅畫題詩云:“疏鐘夜訪楓橋寺,蠟屐朝看林屋山。甘羅城邊同作客,話雨西窗樂晨夕?!保?6]951由此看來,這首題畫詩中所說的“甘羅城邊同作客”,可視為甘羅城印象的絕唱了。

        2004年,為實施國家南水北調(diào)東線江蘇段工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xué)、南京師范大學(xué)等單位聯(lián)合進行了沿線文物普查。調(diào)查組對工程所涉及范圍內(nèi)的地下、地面文物進行全面、深入的調(diào)查、復(fù)查、補查,并有選擇、有重點地對地下文物進行了勘探、試掘,還對古碼頭、船閘、橋梁、古街道等與大運河文化有關(guān)的專題項目進行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地下文物點中各時代都有一些面積較大、內(nèi)容豐富、保存較好且有較高學(xué)術(shù)研究和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和墓地,其中就有甘羅城遺址、泗州城遺址、項王城遺址等,突出反映了江蘇歷史文化發(fā)展和文明演進之路。[27]甘羅城遺址位于現(xiàn)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東北,當(dāng)?shù)厝朔Q子城頭,距淮安市區(qū)十多公里。遺址占地13萬平方米,地勢高聳,文化層厚約2米,時有秦代陶器出土。甘羅時為楚人,淮陰或為其封地,“甘羅城”的來歷當(dāng)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

        關(guān)于韓信城的緣起,也要從韓信說起。漢武帝元朔三年前后(前126),20歲的司馬遷曾南下漫游,來到淮陰,實地走訪了解“興漢三杰”——韓信早年在鄉(xiāng)里的情形。但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只提及了韓信早年釣于城下(按:為當(dāng)年的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等情形,并未明言韓信城。司馬遷云:“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28]這里又提及了韓母墓。韓母墓位于今淮安市清浦區(qū)城南鄉(xiāng)小河村境內(nèi),俗稱“清水墩”。經(jīng)過兩千多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侵蝕,韓母墓仍高約8米,直徑達(dá)20米,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較早提及韓信城的依然是宋人。北宋歷史地理學(xué)家樂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楚州淮陰郡淮陰縣”條目下載:“韓信城:信本此縣人,其冢宅處所并存,后受為侯,因筑此城?!保?]907冢是指韓信母親的墓葬(韓母墓),宅是指韓信家居時的處所。至于韓信受封為侯后而修筑此城的說法,現(xiàn)已受到了考古發(fā)掘的質(zhì)疑。近年來,淮安市文博工作者經(jīng)過對韓信城的考古勘探,初步判明韓信城土城垣不是漢代建筑,而是宋元時期所筑。此城原有城垣分外城垣與內(nèi)隔城二道,北宋時為淮東漕河的轉(zhuǎn)運要津,亦為宋元時期的軍事重鎮(zhèn)。[29]雖然此城非韓信所筑,但宋人的說法,倒是為人們揭開韓信的出生地之謎提供了線索。南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三十九云:“韓王莊在淮陰縣東北,與廟驛鋪相連,西接八里莊,自昔相傳以為韓信生于此?!保?0]而韓王莊正是在宋人所稱韓信城的區(qū)域內(nèi),由此可以推斷,當(dāng)初宋人所筑的這個城池因位于韓信的出生地和其母冢之所在,所以人們習(xí)稱此城為韓信城。

        由宋以降,過往淮上的人們多有詩文紀(jì)此城:“淮流浩蕩楚原平,嘆息英雄不再生。天日可明歸漢志,風(fēng)云猶似下齊兵。千年城郭名空在,百戰(zhàn)山河妵幾更。還酹將軍一杯酒,黃鸝碧草不勝情?!保?1]又如《登韓信城望漂母墓》:“繞城春水綠含漪,遙憶沙頭澼絖時。若愛當(dāng)時一盂飯,千年孤冢有誰知?!保?2]錢大昕的《淮安吊褚不華》一詩,更將元至正十六年發(fā)生在韓信城的一場激烈的攻守之戰(zhàn)生動地展示在人們的眼前:“我登韓信城,平野莽無際。極目古戰(zhàn)場,浩然足長喟。嗚呼至正年,劇盜起如猬。衛(wèi)公來石樓,孤城手捍蔽。指掌悉兵形,分壘扼地勢。白簡飛風(fēng)霜,總?cè)譃槎虤?。鐵頭援已孤,青軍氛雯熾。鼓衰落日低,矢盡空弮銳。破賊滅賀蘭,嗟哉志不遂。蒼茫大將星,中宵竟隕地。長淮怒浪高,豐沛浮云逝。招魂奈何之,麥飯無陳祭。不見清水塘,穹碑負(fù)屓贔(原注:謂余忠宣)。誰為立專祠,我將告具位(原注:《元史》稱軍興參事之臣以不華與余闕為第一)?!保?6]953據(jù)載:“張士誠遣兵攻淮安,禇不華與劉甲拒守,甲別將兵守韓信城,與淮安城相犄角,寇不能陷,會甲奉檄別往擊賊,淮南孤危,遂為士誠所破。”[13]1075明末清初詩人張綱孫途經(jīng)此地曾有詩云:“韓信城頭日色斜,荒原獨樹少人家。黃河隔岸西風(fēng)起,愛殺南飛白脰鴉?!保?3]可見當(dāng)時韓信城的孤危荒涼。明末清初著名史學(xué)家談遷,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由京城南返故鄉(xiāng)時,亦于韓信城尋古訪幽:“五月己卯朔。早雨,尋止。晚登陸,訪韓信城,在興福閘南。韓信母冢在城下半里,西為漂母?!饭^韓信母冢,其旁可容萬家。余觀北土?xí)缪軣o際,奚獨韓信母冢哉!”[34]由此可知,韓信城的南沿是緊挨著韓母墓的。

        韓信城的遺址在今淮安市清浦區(qū)城南鄉(xiāng)韓城村,但遺址圈定的范圍已距“韓母墓”北約兩公里,北瀕京杭大運河。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樣備受關(guān)注,早在1987年它便與韓母墓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底,淮安市有關(guān)部門和單位又在遺址四周筑起了保護圍墻,一條貫通淮安市南北、橫跨京杭大運河的韓侯大道正在近旁興建,韓侯故里的文物古跡亦會得到更好的保護,人們也將會更加便捷地走近這一方人杰地靈的熱土。

        [1]祝穆.方輿勝覽:第46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張羽.靜庵集:第1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2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4.

        [3]徐積.節(jié)孝集:第13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6.

        [4]袁燮.絜齋集:第17卷·秘閣修撰趙君墓志銘[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7.

        [5]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第335卷·御邊[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6.

        [6]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第336卷·御邊[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0.

        [7]盛京通志:第66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5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1.

        [8]劉一清.錢塘遺事:第9卷·丙子北狩·祈請使行程記(日記官嚴(yán)光大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22.

        [9]清一統(tǒng)志:第64卷·淮安府·清河舊城[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陳基.夷白齋稿:第9卷·淮陰雜興[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2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2.

        [11]江南通志:第23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5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2.

        [12]曹學(xué)佺.石倉歷代詩選:第348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3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28.

        [13]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第22卷·南直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4]明史:第84卷·河渠二·黃河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53.

        [15]孫繼皋.宗伯集:第10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2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0.

        [16]淮陰區(qū)政府.淮陰(清河)縣治從何處遷往清江浦[N].淮安日報,2003-06-12(A4).

        [17]沈季友.檇李詩系:第20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8.

        [18]彭孫貽.茗齋集附明詩(三):第15卷[M]//四部叢刊續(xù)編(集部):第 75冊.上海:上海書店,1985:17.

        [19]靳輔.文襄奏疏:第4卷·治河題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靳輔.文襄奏疏:第5卷·治河題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4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4.

        [21]談遷.北游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0:19-20.

        [22]吳綺.林蕙堂全集:第15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3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6.

        [23]朱彝尊.曝書亭集:第46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3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5.

        [24]漢書:第24卷·食貨志(第4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78.

        [25]宋書:第75卷·顏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63.

        [26]錢大昕.潛研堂集: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7]王奇志.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江蘇段文物調(diào)查[M]//中國考古學(xué)會.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200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69.

        [28]史記:第92卷·淮陰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 版):2609.

        [29]尹增淮,包立山.韓信城遺址考古勘探新發(fā)現(xiàn)[M]//韓信研究文集(第三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171-177.

        [30]王象之.輿地紀(jì)勝:第39卷[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18.

        [31]謝肅.密庵集:丙卷·韓信城[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2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1.

        [32]張羽.靜庵集:第6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2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2.

        [33]張綱孫.張秦亭詩集:第13卷·韓信城[M]//四庫存目叢書:第 2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08.

        [34]談遷.北游錄·紀(jì)程[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9.

        Gan Luo Fiefdom and Han Xin Fiefdom—Study on Historic Sites of the Canal

        GU Jian-guo

        (School of Literal Art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Gan Luo is a famous young politician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ruins and anecdotes about the family of Gan are spread today in Anhui, Hebei, Shandong, Henan, Jiangsu and Jiangxi.There are three places named by"Gan Luo Fiefdom", one of them is a false rumor.The most famous among them is the Gan Luo Fiefdom on the side of the Canal in Hua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Gan Luo was born in Chuzhou of Huaiyin.Therefore, the history of"Gan Luo Fiefdom"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it."Han Xin Fiefdom"is adjacent to"Gan Luo Fiefdom", which is not built by Han Xin, but the place of his birth and his mother's tomb located.

        historic sites of the canal;Gan Luo Fiefdom;Han Xin Fiefdom

        K878

        A

        1007-8444(2012)02-0184-05

        2012-01-04

        江蘇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運河名物研究”(09LSD012);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重點項目“運河名物考”(09SJB780001)。

        顧建國(1959-),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史研究。

        責(zé)任編輯:仇海燕

        猜你喜歡
        影印本羅城文淵閣
        公心與私意之間:《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仫佬族刺繡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基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護研究——以羅城大勒峒村為例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6
        重慶市中醫(yī)藥學(xué)會2020年學(xué)術(shù)年會暨《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影印本首發(fā)式
        羅城果林水肥一體化應(yīng)用效果分析
        明代的文淵閣
        故宮的“文膽”
        前線(2014年2期)2014-11-10 21:40:02
        《齊東野語》版本述略
        故宮文淵閣對外開放
        征婚啟事,牽出一段奇緣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免费| 日本护士xxxx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精品亚洲日韩国产一二三区亚洲| 美女黄网站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国语| 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桃色精品网站| 丝袜美足在线视频国产在线看|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中国老熟女重囗味hdxx| 思思99热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免费|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不卡|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一色桃子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作品|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网|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欧美xxxxx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亚洲成av人最新无码| 国产一级一厂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