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實驗中心,湖北 武漢430060)
作案人數分析方法研究
方 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實驗中心,湖北 武漢430060)
分析作案人數是犯罪現場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準確判斷作案人數有助于確定偵查方法、偵查方向和范圍,對進一步開展偵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案人數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根據被害人或知情人的陳述進行分析,根據現場上發(fā)現的痕跡進行分析,根據現場的遺留物進行分析,根據罪犯實現犯罪行為的難易程度進行分析,根據尸體上的傷痕進行分析,根據現場手機使用信息進行分析,根據電子計算機、互聯網信息進行分析,根據現場電子監(jiān)控信息進行分析。
作案人數;分析方法;犯罪現場
分析作案人數,主要是分析是單人作案還是結伙作案,在分析依據充分時還可以確定具體的作案人數。分析作案人數,有助于確定偵查范圍,對進一步開展偵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確定作案人數對偵查方法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如一人作案,只要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證據便可以采取搜查、逮捕等各種偵查措施和手段。如果是團伙犯罪,就要考慮針對每一個團伙成員所采用的措施可能對其它成員的影響,是否會打草驚蛇,是否會造成其它犯罪成員訂立攻守同盟、毀證滅跡、殺人滅口、逃跑等情況的發(fā)生。
作案人在實施犯罪活動的過程中,必然在犯罪現場留下大量的痕跡物證及犯罪活動信息,而作案人所留下的痕跡物證都能反映其個人特征信息。偵查人員只要仔細研究現場痕跡物證及犯罪活動信息,就能發(fā)現不同作案人留下的帶有不同個體特征信息的痕跡物證,并據此分析作案人數。
殺人、搶劫、強奸等案件,由于被害人與犯罪分子有過正面接觸,提供的作案人數一般比較準確。被害人在案發(fā)過程中通常能看清作案人數,當受害人被蒙住雙眼時則能通過罪犯在作案時的交談、聽到的不同聲音來判斷作案人數,當被蒙住雙眼又沒有聽到罪犯的交談聲音時,受害人有時還能通過對罪犯實施犯罪的動作、過程、聲響等進行分析。因此,受害人提供的作案人數信息往往比較可靠,因為他們見證了犯罪活動、身處犯罪現場、與犯罪分子有正面接觸。
為了保證分析的準確性,要注意收集知情人提供的信息。因為罪犯在作案前往往有預備、踩點、潛伏、伺機作案等準備活動,案中根據現場環(huán)境、作案目標、作案手段、作案過程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工,案后則有逃跑、分贓、銷贓等活動。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即使是在罪犯實施犯罪活動時,如果現場是在繁華復雜的場所,或人員來往較稠密的地方,罪犯可能需要在室外安排同伙放哨、接應等。這些活動受害人雖然不知情,而處在現場外圍的群眾則有可能看到或聽到。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事主為了逃避責任而故意將事態(tài)擴大,如明明是一個人搶劫,卻說成是多人搶劫,自已無法反抗等。有時犯罪分子夜晚突然襲擊或將被害女青年的眼睛蒙上進行強奸或輪奸時,女青年由于緊張、害羞等主客觀原因,提供的人數也不一定準確。因而偵查人員在分析作案人數時,需要考慮是否有因主客觀因素影響而產生誤差的可能,如恐懼、緊張或距離遠、光線差等情況。
所謂人痕,是指作案人身體某個器官或部位直接或間接與現場某物面接觸所形成的痕跡。根據現場遺留手印、足跡等人痕的大小、數量不同,足跡鞋底花紋種類不同、磨損程度不同等可以分析作案人數。如在犯罪現場發(fā)現有指紋、掌紋,其掌位或指位一致,但紋型、特征不一致,即可判斷為兩人或兩人以上作案;又如在現場發(fā)現的足跡長度不同、形態(tài)不同、鞋底花紋不一致,或在鞋底花紋相同的情況下鞋印的大小、磨損程度等不一致,也可判斷作案人數為兩人以上。
由于人的生理特征的不同,人的動作習慣也不同。如習慣左手的人,俗稱左撇子,作案時留下的痕跡的方向、角度與習慣右手的人有明顯差異。又如,人的行走習慣不同,形成的步幅、步態(tài)特征就不同;書寫習慣不同,形成的筆跡特征也不同。由此,也可以分析作案人數。
人的職業(yè)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所形成的帶有一定職業(yè)特點的動作習慣也不一樣。如果發(fā)現罪犯在完成相同的行為動作時使用了不同的行為習慣,留下了不同職業(yè)動作習慣痕跡,則有可能是兩人或兩人以上作案。如從事某些職業(yè)的人打繩結的方法:交織結(fishermans knot),又稱漁翁結、水手結、緊密結、天蠶結,用于直徑相同繩索之間的連接,漁民和水手常用;單環(huán)結(munter hitch),又稱意大利半扣(Italian hitch),用于沿主繩快速下降時的速度控制,雜技演員、特種兵、跳傘、登山運動員等常用;牽引結,在上方固定時利用凸出的巖石或樹木作固定點,將主繩繞其一圈后,作牽引結固定。繩索的長端扔至崖下,短的一頭與一輔助繩相連結,連接方法是打混合結,只要將輔助繩拉動,即可解開繩結將主繩拉下,特種兵、登山運動員等常用;杠桿結,用于制作繩梯,木棒抽出,繩結即解開,特種兵、登山運動員等常用;椅結,主要是用來把傷病員從高處吊落到地面,此繩結是在繩身部分捆扎的,繩的兩頭分別由高處和地面的人員控制,消防人員、特種兵、登山運動員等常用。因而,我們可以根據打結的方法,判斷作案人職業(yè)特點及作案人數。河北某部隊曾發(fā)生一起軍火庫被盜案件,作案人在軍火庫屋頂打洞,用繩索吊起彈藥槍支若干箱。作案人在軍火庫屋頂上留有一根長27米的繩子,繩子的一頭打了個牽引結栓在屋頂洞口處的一根木梁上,中間打有四個結頭,用了三種不同的打結方法。偵查人員綜合分析了現場痕跡物證,尤其是繩子打結的方法,判斷作案人最少有三人,且其中一人可能曾經是特種兵或登山運動員。破案后證實分析正確。
所謂物痕,是指因犯罪活動所引起的不同物體之間的相互接觸,并在相互接觸的部位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能夠反映物體相互作用時力的大小、方向、接觸面積、作用距離、作用時間等信息。
不同性質的案件、不同現場環(huán)境、不同作案目標、不同作案手段、不同作案人及人數,在作案時所使用作案工具的種類、數量不同,現場遺留的作案工具痕跡也不相同。根據力的作用原理分析這些工具痕跡形成的機制,可以判斷形成痕跡的工具的大小、體積、重量、材質、形狀,綜合現場信息可以判斷作案人數。如根據現場留有較笨重的作案工具痕跡、多種交通工具痕跡、多種同類的撬棍痕跡可以判斷兩人以上作案。如1998年在某市發(fā)生了一系列撬盜辦公室案件,在現場多處高低不同的辦公家具上發(fā)現有兩種螺絲刀撬壓痕跡,高處是大號螺絲刀撬壓,低處是小號螺絲刀撬壓。結合現場其它信息分析,作案人為一高一矮兩人作案。破案后證實分析正確。
犯罪分子作案時,常因緊張、恐懼、焦急、興奮、毀證滅跡等原因,會把自己的隨身攜帶物品(如打火機、香煙、手套、電筒、錢包、手機、鞋帽、鑰匙、作案工具、交通工具等)留在犯罪現場或現場周圍。偵查人員可以根據遺留物的數量,如大小不同的手套、不同型號的自行車、不同彈頭彈殼、不同的煙頭、不同的衣物等來判斷作案人數。如1997年4月23日凌晨,湖北省應城縣城郊結合部一雜貨店發(fā)生一入室搶劫殺人案,店主一家三人被殺店中?,F場勘查人員在離現場約60多米處的草叢中發(fā)現兩雙帶血的手套、一件帶血的上衣、一雙鞋底有血、鞋帶上無血的拖鞋。分析作案人應為三人或三人以上。破案后證實作案人為三人。
根據罪犯在現場遺留的物質,如顏色不同、長度不同、粗細不同、硬度不同或形狀不同的毛發(fā),不同血型或不同DNA的精斑,不同血型或不同DNA的血液,多處大量的糞便等分析判斷作案人數。如2002年11月27日,兩名學生在武漢市江夏區(qū)某大學旁的小山上的草叢中發(fā)現一具無名女尸。該女子年齡約30歲,上穿藍色毛衣,下身赤裸?,F場勘查發(fā)現有被奸跡象,取其陰道分泌物分析,發(fā)現有三人的精液,因而分析該案為殺人輪奸案,作案人數應該是三人以上。
一些案件中作案人在現場逗留時間長,有時睡過覺、吃過飯、喝過水、換穿過現場上的衣服等,分析現場食用食物的數量,使用過的水杯、碗筷、衣服、被褥等種類、數量都可以幫助分析判斷作案人數。例如,1994年4月23日,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居民郭某報案稱其出差回家發(fā)現家里被盜?,F場勘查發(fā)現有多名罪犯在其家用家中存放的食品做飯,并喝掉家中的12瓶啤酒,撬盜了室內所有箱柜,搬走了包括電視機、錄相機在內的值錢物品,而且離開前在室內的臉盆、碗、鍋、抽屜等內大小便,室內污穢不堪。偵查人員根據現場罪犯食用過的食品、啤酒、煙頭、碗筷、被盜物品數量及現場大小便的數量、種類等判斷作案人數應該是5—6人。破案后證實罪犯共6人。
有時現場被盜的物質數量多,體積大,質量重,是一個人一次難以搬走的,時間又不允許,就可能是兩個人或多人所為;在殺人、搶劫、強奸現場上同時有多人被害,一人難以實現,就可能是一伙人作案。
有些行為動作需要兩人以上才能完成,如抬、傳遞、推拉、呼應、里應外合等,可以判斷為兩人以上作案。有時還可以通過現場實驗來驗證。如廣州市番禹區(qū)大石鎮(zhèn)福安園79號別墅劉某被殺案,死者的損傷除額頂部以外沒有其他明顯的機械性工具損傷痕跡,并且額頂部的3處損傷中,有兩處排列整齊、分布在頭部的一側。結合血跡分布集中在門后兩側的鞋柜和墻壁上的一個局限的范圍之內,說明死者受到襲擊的時候無明顯的體位移動。依照死者1.76米的身高、身體健壯等情況分析,死者受到襲擊的同時身體肯定是被有效控制了。這說明案犯起碼兩人以上,一人手持工具進行襲擊,另外還有人控制受害人的活動范圍。
在殺人案件中,如果在尸體上發(fā)現有多種兇器的傷痕或槍彈痕跡,結合案情分析可以判斷為多人作案。例如,2000年6月20日,無錫市大箕山村前灣太平禪院老師太張某及佛教信徒窒某被殺死在禪院?,F場勘查發(fā)現,從禪院膳房到后院東北角的井邊有地上拖擦痕。打開井蓋后發(fā)現井內有兩具尸體,打撈后辨認,一人為張某,另一人為窒某。經法醫(yī)鑒定,張某頭部、鼻根部及后枕部有鈍器傷。窒某頸部、顴部及左腕處有銳器砍切形成的創(chuàng)口,頸部有三棱形刺器形成的刺創(chuàng)?,F場分析認為,作案人使用3種行兇殺人工具,有鈍器、砍擊的銳器、三棱形刺器。根據兩具尸體上多種成傷工具分析,作案人數有可能在兩人或兩人以上。中心現場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遠離交通要道,又是禪院,從作案人進入現場和現場的活動情況看,其應了解現場環(huán)境,熟悉現場的一些情況,所以能排除外來流竄人員作案。
在犯罪嫌疑人同時使用兩部手機作案時,如果一個或多個可疑手機號碼在多次切換基站時,而且總是與已知手機(如受害人手機)同時同步登陸各基站,便可以判定作案人一人持有多部手機或多人持手機與受害人一起移動的可能較大。調查可疑手機背景資料,便能獲得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如在一起雇兇殺人案件中,三名兇手殺人后乘一輛出租車從縣城到一家屬區(qū)后下車逃竄,途中經過了移動和聯通四個基站。偵查人員經過懸賞摸排,找到了這名出租車司機,利用已知司機的手機號,調取該手機在涉案時間段內途經的上述四個基站的全部登陸手機信息。結果發(fā)現,在移動基站信息中,有兩部手機與出租車司機的手機同時、同步伴隨登陸了四個基站,分析可能就是乘車同行的其中兩名犯罪嫌疑人的手機號碼。破案后證實分析正確。
在結伙作案中,如果兩名以上犯罪人持手機作案,會在案前分別接近現場時通話集結、案中分工合作時(如設伏作案中的前堵后追)通話互通情報、案后逃散時通話再次集結等。警方可以在數據庫內調取案發(fā)地基站在案件發(fā)生前后區(qū)段的全部登錄手機號碼,從中發(fā)現一組或多組多次對應通話的可疑手機號碼,結合調查排除無關號碼,確定作案人手機號碼。2004年5月19日晚,某村村長和妻子被歹徒用獵槍殺死在家中??辈榘l(fā)現,村長是被槍彈擊中胸部致死,其妻是被歹徒用匕首刺死。分析作案人案前可能使用手機相互聯絡,偵查人員仔細查閱了案發(fā)地移動和聯通兩個基站信息,并開展基站對應通話模糊查詢。經過兩天的工作,發(fā)現兩個在發(fā)案地基站槍響前后六次對應通話的手機號碼,其中一個手機號碼是該村劉某的,另一個手機號碼是遠在幾百公里外的饒河縣魏某的,此人竟是一名當地網上通緝的私藏獵槍的逃犯。案件很快由此破獲。
在流竄犯罪中,結伙作案的犯罪分子常常利用手機傳遞信息,互通情報。此類案件作案人使用的多數都是外地手機卡。警方可通過對在案發(fā)地基站登錄的外地漫游手機號碼對應通話分析,發(fā)現線索。熟人作案時,作案人往往與受害人有較頻繁的電話聯系。偵查人員通過查詢案發(fā)前后受害人的電話通話記錄,結合案情仔細分析,常能發(fā)現嫌疑人的線索。
如果作案人利用電子計算機或互聯網進行犯罪活動,或在案發(fā)前后利用互聯網與受害人或其同伙進行聯系和溝通,或在案發(fā)前后在網上議論有關案件情況,作案人會在網絡和電子計算機上留下犯罪活動信息。偵查人員通過對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調查,搜集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所使用過的計算機上的信息,搜集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網絡聊天記錄,搜集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所收發(fā)的電子郵件,搜集可疑的網上購物和銷售方面的記錄,搜集在各網站BBS有關未破案件的發(fā)貼和留言,搜集網絡游戲方面的記錄,搜集各網站關于尚在偵查中的案件的相關信息,并認真分析研究,往往能發(fā)現作案人數信息。如錢某在與同伙一起實施強奸殺人犯罪后非??謶郑3T诰W上與同伙及網友直接或間接地談論與該案有關的問題。偵查人員在發(fā)現錢某的犯罪嫌疑后,設法得到了錢某的QQ號,調取了錢某案發(fā)前后的大量聊天記錄,并對其上網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控。經分析研究很快便確定了其余兩個同伙。
電子監(jiān)控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手段,目前已被大家所熟知。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已建成電子監(jiān)控系統(tǒng),它們在加強社會公共安全、預防犯罪、提高對違法行為的威懾力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案件發(fā)生在城區(qū)時,如果案發(fā)地及其周圍有電子監(jiān)控設備,偵查人可從道路管理監(jiān)控、商場視頻監(jiān)控、銀行視頻監(jiān)控、旅店視頻監(jiān)控等系統(tǒng)中,獲得大量與案有關的線索,通過分析常常能得到作案人數等信息。如2009年2月28日,云南某地發(fā)生一起搶劫案,一位女子被人襲擊致昏并被搶走金項鏈等物品。偵查人員通過查看現場周圍電子監(jiān)控設備拍攝的圖像,發(fā)現1名男子持鈍器襲擊,另兩名男子實施搶劫,得手后朝建設路方向逃竄。偵查人員迅速組織搜索,很快便將其中的兩個作案人抓獲。
[1]薛殿杰.利用通信信息痕跡的偵查方法[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 004(1).
[2]潘衛(wèi)軍.衣著檢驗在命案偵查中的作用[J].警察技術,2008(6).
[3]何翠芳.淺析犯罪心理痕跡的形成原因及運用[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2).
[4]李金光.論現場血跡的應用[J].遼寧警專學報,2007(1).
[5]彭科蓮.犯罪現場心理痕跡分析的主要途徑[J].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3(1).
[6]盧偉平.現代科技與犯罪對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7]陳世賢.命案現場分析[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3.
D631.2
A
1673―2391(2012)09―0011―04
2012—06—13
方芳,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實驗中心。
【責任編校:邊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