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煜,王 琰,劉乃嘉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52;2鄭州大學)
2004年1月~2009年1月,本研究對32例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分別采用CAG預激方案與常規(guī)方案進行治療,并比較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32例AML患者均符合AML的診斷標準[1],均為初治。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60~72歲,平均64歲。隨機分為CAG預激方案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guī)化療組(對照組)各16例。治療組中WBC<4.0×109/L者9例,Hb<100 g/L者15例,PLT<100×109/L者14例,治療前骨髓增生減低3例;對照組中WBC<4.0×109/L者6例,Hb<100 g/L者15例,PLT<100×109/L者13例,治療前骨髓增生減低2例。所有患者經(jīng)心電圖、B超、X線及生化檢查,排除嚴重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
1.2 治療方法 CAG預激方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 μg/(m2·d)皮下注射,第 1 ~14天;阿糖胞苷(Ara-C)10 mg/m2皮下注射,1次/12 h,第l~14天;阿克拉霉素(ACR)10 mg/d靜滴,第1~4天。當 WBC>20×109/L時,暫時不用 GCSF,待降至1.0×109/L后再用。間歇14 d進行第2個療程,2個療程后骨髓白血病細胞比例下降<50%者視為無效。對照組方案:①柔紅霉素(DNR)+Ara-C方案(DA方案):DNR 45 mg/(m2·d)靜滴,第1~3天;Ara-C 100 mg/(m2·d)靜注,1次/12 h,第1~7天。②高三尖杉酯堿(HHT)+Ara-C方案(HA方案):HHT 2 mg/(m2·d)靜滴,第1~7天;Ara-C 100 mg/(m2·d),1 次/12 h,第1~7 天。兩組均誘導緩解后序貫給予HA、TA、DA、MA、AA、去甲氧柔紅霉素(IDA)等方案進行鞏固強化治療。化療期間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口腔衛(wèi)生;加強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在骨髓抑制期,如Hb<80 g/L或PLT<20×109/L,給予成分輸血;積極處理各系統(tǒng)并發(fā)癥。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治療前后定期檢測肝、腎、心、肺功能,嚴密觀察胃腸道反應、體溫、皮膚黏膜、脫發(fā)和感染情況等。所有病例在療程中隔日檢查血常規(guī),療程結束后12 d予以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按照《血液病診斷和療效標準》[1]評價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及未緩解(NR),以CR和PR計為有效。不良反應按照WHO抗癌藥物毒性(0~Ⅳ級)分級標準進行評定[1]。
1.4 預后分析 采集骨髓按常規(guī)方法制備染色體標本,R顯帶。根據(jù)《國際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ISCN)》進行核型分析,參考美國西南腫瘤協(xié)作組(SWOG)標準[2],分為預后良好、中等、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t檢驗,無病生存率(DFS)采用頻數(shù)表法計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16例中CR 9例,PR 4例,NR 3例,總有效率為81.3%,無治療相關死亡病例;對照組分別為4、4、8例和50.0%、2例;兩組總有效率及治療相關死亡數(shù)比較,P均<0.05。治療組預后良好者5例,其中CR 4例,3年DFS為3例,均高于對照組的2、2例(P均<0.05);治療組預后中等者8例,其中CR 4例,3年DFS為2例,對照組預后中等者7例,其中CR 2例,3年DFS為2例,兩組CR比較,P<0.05;兩組預后差者均為3例,其中治療組CR 1例,3年DFS為0例,對照組CR和3年DFS均為0例。治療組僅1例出現(xiàn)心臟毒性反應,對照組有5例;對照組合并感染15例,ANC<0.5×109/L共13例,持續(xù)時間為(14.0±6.7)d,PLT <20×109/L 共14例,持續(xù)時間為(15.0±6.2)d,治療組分別為11例、9 例、(7.0 ±2.1)d、10 例、(9.0 ±2.8)d,兩組相比,P均 <0.01。
目前對于老年AML治療的最佳方案尚無一致意見,DA、HA、TA等方案仍是常用于AML誘導緩解的方案。老年白血病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骨髓增生減低,耐藥率較高,常規(guī)化療療效差,緩解率低[3]。Yamada等采用CAG方案治療難治、復發(fā)性AML,獲得了83%的 CR 率[4],為老年 AML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5]。國內(nèi)學者對16例難治復發(fā)性AML用CAG方案治療,CR率為37.5%,總有效率81.3%[6]。本研究治療組采用CAG預激方案,療效較好,CR率達到56.2%,總有效率達到81.3%,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化療的對照組的25.0%、50.0%。
在化療不良反應方面,32例老年患者共并發(fā)感染26例,占81.2%,顯示老年白血病高感染發(fā)生率的臨床特點。這與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及骨髓再生能力低下,對體內(nèi)藥物分布、代謝、清除能力下降有關,表明強烈化療或常規(guī)化療方案治療老年AML總體療效差。與常規(guī)化療方案相比,CAG方案的特點是用G-CSF能將G0期白血病細胞動員至S期,并有效增加作用于S期特異性藥物Ara-C的促白血病細胞凋亡作用及分化作用;ACR易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并維持較高濃度,對于多藥耐藥的細胞有效,同時應用 G-CSF也可提高其治療作用[7~9];而且,G-CSF可加速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的恢復,縮短粒缺期,減少嚴重感染的發(fā)生。本研究中治療組并發(fā)感染11例,中性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發(fā)生情況及持續(xù)時間多為Ⅰ~Ⅱ級,對照組分別為15例、Ⅲ~Ⅳ級。表明CAG預激方案不良反應較常規(guī)化療輕。
本研究對老年AML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組與預后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不利核型是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核型分組好的患者均有較高的CR及3年DFS率,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中核型分組差者均無3年DFS者。兩種治療方案3年DFS與病例數(shù)較少相關,統(tǒng)計學意義仍需探討。
總之,本研究發(fā)現(xiàn)CAG預激方案治療老年初治AML患者與傳統(tǒng)常規(guī)化療相比,可明顯提高治療的完全緩解率及總有效率,減少了粒細胞缺乏恢復時間及合并感染率,增加了幼稚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具有化療有效率高、強度溫和、敏感性好、不良反應小的特點,可減少早期化療相關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對于G-CSF敏感、低增生性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而來的老年AML或不能耐受強烈常規(guī)化療者,推薦使用CAG預激方案。
[1]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71-183,214-218.
[2]Slovak ML,Kopecky KJ,Cassileth PA,et al.Karyotyp ic analysis predicts outcome of preremission and postremission therapy in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a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study[J].Blood,2000,96(13):4075-4083.
[3]卓瑪,許小平,居小萍,等.老年急性白血病44例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醫(yī)學,2003,5(15):57-58.
[4]Yamada K,F(xiàn)urusawa S,Saito K,et al.Concurrent use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reviously treated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pilot study[J].Leukemia,1995,9(1):10-14.
[5]李長順,鄭莉,林月橋,等.CA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6):629-630.
[6]邵明,孫玲,王芳,等.預激方案(CAG)治療難治復發(fā)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19):3009-3011.
[7]Katagiri T,Miyazawa K,Nishimaki J,et al.Combination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further enhances myeloid diffrentiation in leukemia cells in vitro[J].Leuk Lymphoma,2000,39(122):173-184.
[8]Harouseau JI,WU DP.The use of GM-CSF and G-CSF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J].Leuk Lymphoma,1995,18(526):405-412.
[9]樊娟,徐功立.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體[J].臨床血液學雜志,1999,12(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