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做’中學”是新課改中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為,通過自己的實踐而感受到的知識一定是記憶深刻的!本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以折紙活動作為載體,使之“從‘做’中學,從學中‘悟’”,從而樂于進行其他的數學探究活動,這才是教學目標的延伸。
關鍵詞:從做中學;等邊三角形;折紙
一、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概念,它既可讓學生品嘗數學知識的由來,親歷問題的解決過程,還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之美,順理成章地達到“從學中‘悟’”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閱讀到戴再平教授主編的《初中數學開放題集》一書,書中“國外開放題選編”中有一個問題“矩形紙片折疊角度”引起了我的關注與思考,受此文章的啟發(fā),我進行了再挖掘,以折疊問題和畫圖問題為主線,用一種全新的模式學習數學,獲得新的體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寫下此篇心得與大家分享。
二、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說明
下面我首先介紹對教材內容的再創(chuàng)造處理: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力求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實現“從‘做’中學”的研究理念,充分讓學生動手參與,實現由起點到終點的良性過渡。
1.添加紙片素材,設置折紙活動
設計兩次折紙環(huán)節(jié):第一次折紙為了得到等邊三角形的定義;第二次折紙則為了實現對等邊三角形性質和判定的靈活應用。
2.動手畫圖創(chuàng)新設計
設計兩次畫圖環(huán)節(jié):第一次畫圖為學生得到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做基礎;第二次畫圖是使學生利用所畫等邊三角形繼續(xù)探究如何取點、添線、添加條件以得到新的等邊三角形。這個問題的設計給學生以充分發(fā)揮才能的空間,同時也對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做到活學活用。
3.合作探究
設計兩次探究環(huán)節(jié);第一次探究是為了得到等邊三角形的性質;第二次探究是為了得到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設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學生通過“參與-動手-探究”等一系列過程真正實現“從‘做’中學”這一主導理念,使學生從“做”中學,從學中“悟”!接下來請看詳細的介紹:
三、課外拓展
本節(jié)課課后,學生對折紙中的數學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把使我深受啟發(fā)的那篇文章復印出來供部分同學思考拓展,學生們閱讀后發(fā)現用折疊矩形的方法可以折疊出的角度竟然那么多:180°,90°,45°,22.5°,67.5°,135°;60°,30°,15°,108°,54°,27°……實在是太神奇了!
這節(jié)研究課的形式如它的內容一樣,也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如何多讓學生去做,去實踐,去探究,去感受數學的樂趣,去真正地有所發(fā)現,真的是我們做教師的應多多思考的,希望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拓展使我們每個老師可以及時充電,使自己可以真正踐行新課改的思想,只有老師先有“做”的思想,“悟”的思想,才可以帶領學生真正“從‘做’中學,從學中‘悟’”。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