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語文教學生活化?它是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能力訓練時,能找準課文與生活的結合點,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并注重學生實踐的過程,通過具體鮮活的實際情境,以情引情,以情動情,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認識過程相一致,從而獲得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與生活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同時還增加了“綜合性學習”的章節(jié),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
過去語文教學是填鴨式的,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只是照本宣科。他們很少關注學生,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教和學脫節(jié),致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堂上絲毫沒有興趣,學生學得累,老師教得累,教學兩張皮,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呢?我認為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入生活內容,讓生活為學生搭建認知的橋梁,用鮮活的生活吸引學生,勾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小學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教學時,我們應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然后設計教學方案,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用生活的標準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jīng)驗去領悟,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逐步訓練學生在一個廣闊的知識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深入生活,學會生活,主宰生活,做生活的強者。
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讓孩子感受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諦,熱愛生活,投入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努力做到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下面我就平時自己的教學點滴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努力讓語文教學回歸現(xiàn)實生活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對生活中人、事、景的描寫與記敘,都是反映生活實際的。所以要理解讀懂它們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通過文字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在教學時,我們可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把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搬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讓他們通過現(xiàn)實的情景去對比書中的內容,使學生如臨其境,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內容,真切體會到作品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我讓學生表演“父親救兒子”一段,揣摩父子兩人的表情、語言、動作、心理。當學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時,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語文與生活融為了一體。
二、盡可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再現(xiàn)生活畫面
我們知道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F(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這就為我們教師講課達到形、聲、色結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許多課文所描繪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語文。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從而體會到山中的一切都是人類的朋友。通過畫面演示,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畫面中,心靈與大自然碰撞,自然就理解了課文,而且體會得也更為深刻,這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還有我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時,我在網(wǎng)上搜集了許多傣族建筑和服飾的圖片,還下載了傣族潑水節(jié)的視頻,學生很是喜歡,學習積極性自然高漲,那熱鬧火爆的潑水場面深深地感染著每位學生。學生不僅了解了傣族,更激起了熱愛傣族潑水節(jié)的情感。在教學《北京》《圓明園的毀滅》《小橋流水人家》等課文時也用多媒體展現(xiàn)了相關的畫面,課堂效果很好,學生興趣很濃,這樣就讓學生走進了畫面中,也走進了生活中,印象極為深刻。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自然培養(yǎng)起來了。
三、密切聯(lián)系豐富的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鄙鐣且坏缽V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社會上一些廣告牌、警示牌,商品的說明書以及游戲說明等處處都是語文,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嘗試閱讀,走入社會去培養(yǎng)生活能力。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而且也鍛煉了學生了解社會的能力,學生就能順利地由學校走向社會。所以教師要悉心安排一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活動,如學了《葡萄溝》《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物產;還可以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然后做成語文生活手抄報等。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為社區(qū)做好事等。而且,只要能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比如,我們家鄉(xiāng)的晉劇、面塑、陳醋、汾酒等,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資源。另外,去社區(qū)做環(huán)保宣傳,做一些廣告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我們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生活。陶行知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根據(jù)生活需要而教而學,讓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在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出“體驗”一詞,這就要求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使學生不斷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聯(lián)系學生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家庭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孩子可以獲得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有的家長是賣電器的,則可以讓他寫寫電器使用、操作、用途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
教師要密切聯(lián)系家長,經(jīng)常與家長溝通,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對低年級的學生布置一些家庭生活瑣事讓家長監(jiān)督完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寫話訓練,解決學生寫話、寫作難的問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
陶行知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我們語文教師,必須開闊視野,努力創(chuàng)新,將語文融人生活,用生活學習語文。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時時用到語文,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訓練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創(chuàng)新,真正崛起!
讓語文教學走生活化的道路,是我們當今教改的途徑,如果語文教學離開了生活這個大舞臺,單單靠語文老師枯燥無味的語言分析與支離破碎的內容講解是學不好語文的。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生活化意識,樹立起“生活語文”觀念。每位老師都要具備一雙慧眼,能夠準確地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只有把語文教學融人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才能徹底擺脫那種陳腐僵死的教學模式,才能讓語文教學真正地活起來。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2010級教育碩士教育管理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