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進行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xiàn)象,掌握規(guī)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既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該如何落實呢?
一、搜集資料,落實課前預習的實效性
課前預習是語文學習中一種主動探究的方式,學會搜集資料則是落實課前預習很好的方法。當然,課前預習的資料搜集要根據(jù)課文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和側重。(1)對于名家名篇,著重在于對作者各方面的了解,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整理,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的主導思想等,通過了解這些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增加積累。如,學習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課前如能了解冰心的生平,多讀一些她的作品,必能在課堂中更深刻地體會冰心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體會她對兒童的喜愛。(2)對于有特定時代背景的文章,預先安排學生搜集這篇文章特定的時代背景的資料,將課文放到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理解,教學時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長征》《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一類文章的時代背景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遙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同形式的資料搜集會使學生的感受更為強烈,對于課文內容的把握更為準確。(3)對于涉及其他知識的文章,資料的搜集則是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如一些科普類的課文:《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變色龍》《金蟬脫殼》。
二、注重體驗,追求語文課堂的實踐性
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以探究的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獲取信息、整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只有學生親身體驗了這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才能稱之為“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研讀教材的同時,靈活地將這一理念進行運用,根據(jù)文本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多種方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探究實踐。對于一些較有情節(jié)的課文,可以利用體驗角色、進行表演的方法學習,進而探究文本內容。余永正老師在教學《英英學古詩》《小稻秧歷險記》時,就采用了這個方法。對于一些課文中出現(xiàn)的特別有爭議的觀點,則可以進行合作性的討論學習,小組內討論,師生間探討、辯論或進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專題討論。總之,學生的親身體驗是很重要的,這一體驗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不斷探究的過程。
三、學會提問,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探究性
研究性學習往往圍繞某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以問題解決和表達交流而結束。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由此可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以及恰當?shù)募?,學生就會有許多創(chuàng)見性的問題。如,《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就可以從課題上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一看題目就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讀了題目,你想問什么問題嗎?”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提出了許多問題:(1)普羅米修斯為誰去盜火?為什么要去呢?最后成功了嗎?(2)普羅米修斯是什么人?他是自愿去的還是別人強迫的呢?(3)課文題目中為什么用“盜”字,他是個好人嗎?……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后,學生會有更多的問題。通常,他們的思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此進行引導,可以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適合探究的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課文,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答案,并能根據(jù)黑板上的問題簡單地自學課文,理出課文的思路。
在語文課堂上,圍繞課文本身提出研究問題,可以像上例一樣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也可抓關鍵句或重點段質疑,讀空白處質疑,就讀不懂的地方質疑等。只有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后,才能使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活動。
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智能結構,在實踐的過程中豐富了自身的感受、體驗。所以,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新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