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營養(yǎng)標簽新規(guī)
6月,對于中國國內食品生產領域來說,新的《預包裝食品標簽》實施伊始,引起了廣泛關注。隨著大家對營養(yǎng)膳食需求的提高,也掀起了針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探討。
歐盟委員會于2011年9月對修訂后的《歐盟食品標簽通用標準》(EU Labeling Regulation No 1169/2011) 達成了共識。修訂版的標準結合歐盟27國的實際需求,對食品標簽中的強制信息的字體,食品營養(yǎng)元素的順序及內容,食品原產國和消費者知情權(Fair Trade)標識進行的調整。目的是為了簡化和統一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在歐盟的使用。
由于歐盟各國在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對于食品標簽,歐盟委員會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了一個食品標簽指導意見(Directive 90/496/EEC),歐盟27國在貫徹執(zhí)行此指導意見的同時,結合各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2006年,歐盟有意將建議性的食品標簽管理規(guī)定改成具有法律效應的通用標準(Regulation),目的在于消除歐盟各國由于文化語言差異造成對規(guī)定的誤解。然而,這一方案給歐盟委員會帶來很多管理上的困難,特別是針對歐盟食品對外出口的標準,是在營養(yǎng)標簽方面主要針對以下3點:
首先,在歐洲銷售的所有食品必須標注以下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熱量、脂肪、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質,以及鹽。2011年之前,荷蘭約有80%包裝食品自愿加入了營養(yǎng)標簽。除了目前規(guī)定的7種成分外,還包括荷蘭消費者關心的食用纖維含量。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調查報告顯示,歐洲人平均日常膳食纖維攝入量(6~21克/天)遠低于推薦量(25克/天)。因此,食用纖維含量的標注有助于指導消費者健康飲食。
其次,是對食品中鹽含量做強制性的標注。然而對于這個問題,歐盟委員會和食品企業(yè)仍有較大的分歧,食品企業(yè)認為,鹽作為食品生產配料的一種,不應算作營養(yǎng)成分,而鈉含量應作為營養(yǎng)元素代替鹽標注在食品標簽中。歐盟委員會對此仍持有保留意見。據歐洲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認可程度的調查顯示,過半數消費者對鹽含量很重視。
最后,為了便于消費者甄別主要、少量和微量成分,營養(yǎng)標注中的成分要按照含量遞減順序排列。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目的是使食品企業(yè)和消費者實現雙贏。從食品企業(yè)角度講,可以用最簡明的方式傳達最重要的信息,并強制食品企業(yè)對自己的食品營養(yǎng)成分進行控制和改進,以增強在同行中的競爭力;對于消費者而言,食品營養(yǎng)標簽是一種溝通工具,一種信息傳達方式。信息越簡明,溝通越有效。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產品包裝面積有限,再加上歐洲多國家多語言的現實情況,生產商需要和消費者達成一定默契,比如使用通用標準標識或簡單易懂的示意圖來代替冗長的語言描述和多語言重復等不便。這些都將在未來的法規(guī)磨合期實現。
歐洲乳業(yè)巨頭利用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進一步蠶食中國乳品市場
對中國的乳品公司而言,今年的6月絕對讓人大汗淋漓。繼中旬伊利奶粉鉛含量超標事件之后,上海光明乳業(yè)在月底開始召回堿性清洗劑污染的嬰兒奶粉。繼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國的乳品行業(yè)成了食品安全的重災區(qū),一次又一次地在消費者心目中打下越來越深的對本地產品不信任的“烙印”。西方乳業(yè)巨頭已將中國視為最強勁的消費市場,并攫取了相當大的市場分額。而一些貿易分析人士更是每每將這些食品安全丑聞視作洋奶粉生產商的“利好”消息在各國際專業(yè)媒體上闡述。15日,丹麥乳制品公司Arla Foods(愛氏晨曦)以2.3億歐元注資蒙牛,緊隨這一消息,一些國外媒體就揭示這些國際乳業(yè)巨頭正在悄悄利用中國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良紀錄擠入國內市場,潛移默化中在本地同行和消費者面前將自己樹立成重視產品質量安全的優(yōu)秀典型,占據市場競爭中的制高點。
針對食品安全加工鏈上的綜合控管
近期,中國國內乳品市場激素檢測超標的事件不絕于耳。針對乳品激素含量的檢測標準及管控方法也被推至討論的焦點。
自2000年1月1日起,歐盟理事會通過法令1999/879/EC永久性禁止了(重組)牛生長激素在全歐盟范圍內的銷售和使用。并因在美國繼續(xù)使用該激素,禁止從美國進口乳制品。個別農戶在禁令后試圖將無激素效應的代謝前體摻入飼料中,而這些化合物經過體內代謝后轉化成激素物質。一些歐洲研究機構,例如荷蘭食品安全研究所RIKILT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檢驗這些激素前體化合物中。除了對終產品的控制外,歐洲國家多年來的經驗表明,對整個食品加工鏈的綜合控管是更為有效并可靠。這對于中國乳業(yè)目前所處現狀和問題而言,可能有所借鑒。
6月,中國發(fā)布了最新食品安全5年計劃,通過改進過時標準,審核和廢除存在矛盾或重疊的標準,對法規(guī)進行升級,并制定新法規(guī)。這已得到國外相關專家的關注。能否實現14個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齊抓共管,著實是對其大智慧的考驗。
肖英華 畢業(yè)于中國農業(yè)大學,后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接受食品安全的系統課程培訓,并先后于荷蘭食品安全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完成科研課題。2008年獲得食品安全碩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荷蘭乳品研究所從事致病性厭氧芽孢桿菌的相關研究。長期關注并分析探討歐洲食品安全動態(tài),并擔任荷蘭食品谷使節(jié),致力于增進中荷食品業(yè)界的技術交流。
歡迎廣大讀者就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展開探討與交流!
參與郵箱:fsg@cnfoodsafe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