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中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可以將Seminar教學模式中交互性、討論式、靈活性的特點融入國際知識產權法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展開主動的海綿式學習與團結協作式學習。針對Seminar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問題,則可以通過教材、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課時的完善,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關鍵詞:國際知識產權法學 Seminar 主動海綿式 雙語教學
基金項目:浙江工業(yè)大學教學建設項目“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研究”(JG0943)
一、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概況
(一)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用英語學習知識產權規(guī)則,提高綜合能力的需要,使學生能夠與時俱進,用英語掌握國際知識產權規(guī)則的最新立法動態(tài),并能提高參與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法律資料的閱讀和撰寫能力。在我國沿海的對外經貿發(fā)達地區(qū)的企事業(yè)單位,亟需懂外語、懂國際知識產權法的復合人才。不過目前我國國際知識產權法學的中文教材存在數量少、教材內容滯后、過于原則且不夠具體深入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知識產權法學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直接選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獻,并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直接檢索、查閱WTO、WIPO網站的英文資料,這對學生掌握國際知識產權的法學理論、國際條約、國際協定與國際知識產權案例等內容,將是最為直接、有效的學習路徑。
(二)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的定位
雙語教學根據英國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為:能在學校里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類門課的學習。目前雙語教學所運用的第二語言或外語,在我國高校環(huán)境下,主要是指運用英語和漢語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傳授專業(yè)知識、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雙語教學根據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漢語和外語的比例,可以分為半外語型、混合型和全外語型雙語教學。因此采用何種類型的雙語教學運用于國際知識產權法教學,可以由主講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進行選擇和運用。高校的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不同于專業(yè)外語課,重在通過使用英語讓學生掌握國際知識產權法專業(yè)知識、用英語思考法律問題,并能用英語從事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實踐,包括學生解決問題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純粹語言能力的學習。
二、Seminar教學模式在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Seminar”教學模式的內涵
目前“Seminar 教學模式”已經是世界各國大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并在知名學府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指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專題定期共同討論的教與學的互動模式,也被稱為“主題式討論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和個別指導,教師可將授課內容分成不同的專題,要求學生對專題中的問題進行學習、探討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務,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搜索大量相關英文資料,進行梳理、總結、思考,然后形成報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課上進行演講和討論。因此課前的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無論是對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的理論還是實踐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雙語教學的基本模式和特點
1.基本模式:
(1)教師確定國際知識產權法專題內容,將學生2—3人分組,在課前布置任務,要求完成專題學習任務并制作英語發(fā)言稿和PPT,時間在20-25分鐘左右,其余學生自學歸納;(2)演講學生就專題運用多媒體依次發(fā)言并總結(本科學生可用英語演講、難點處可用漢語講解),演講結束后其他同學就困惑用英語提問,演講同學答疑或交互式探討;(3)教師就專題問題進行要點梳理、難點解答和歸納。(4)演講同學的PPT在Seminar課后根據教師意見修改完善,上傳教師申請的課程公共郵箱,與全班同學共同分享,并由教師上傳與專題有關的中英文資料作為輔助學習內容。(5)教師對每位同學的資料準備、英語表達、思考總結歸納以及答疑能力進行綜合考評打分,占總評分的40%。
2.特點:
(1)內容與方法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層次的Seminar教學模式。對于本科生和碩士生采用的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應是有所差別的。本科生的Seminar雙語教學,可采用混合式雙語教學,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運用英語與漢語交錯作為教學語言;專題的劃分根據教材的基礎內容展開,重在對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討。碩士生則可嘗試采用全英語型雙語教學,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專題的內容可圍繞國際知識產權法學的理論前沿而確定,打破單一教材的局限。專題英文演講內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網的公開英文資料和案例進行檢索與學習。
(2)學生主動海綿式學習與團結協作式學習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學模式的演講特點、歸納特點和交互式特點,學生除了領會原版教材的內容外,還需大量閱讀和搜集相應的英文資料。這就將學生被動式填鴨教學轉變?yōu)橹鲃永镁W絡搜集和吸收專題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演講的教學,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英語表達和溝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組2-3人共同準備,團隊的分工協作溝通尤為重要, 將學生獨立封閉學習轉變?yōu)楣餐接懞献鲗W習,遇到專題難點可以共同討論、擬出英文演講提綱,制作生動活潑的PPT,在專業(yè)英語的學習障礙上也可以互幫互助。
(3)雙語交互式討論使師生教學相長。課堂的討論和質疑是Seminar教學模式中最為重要的特點,也是難點的部分。對于專題內容的交流、質疑、辯論,需要學生在大量課前閱讀準備基礎上,帶著問題來上課,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將問題厘清,對于學生不能夠正確理解的問題,教師及時答疑和梳理專題重點,這個階段英語和漢語交互使用,對學生問題理解的效果較好。同時雙語交互式討論能有效針對學生問題,啟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教師授課而言,也可以準確把握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學生某些創(chuàng)新些問題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科研亦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Seminar”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問題
(一)原版教材的選擇和使用有一定難度
在雙語教學中,使用一本合適的原版國際知識產權法學的雙語教材對雙語教學開展是至關重要的。關于國際知識產權法的英文著作較多,但難易程度不同、有些專著很厚,頁數過多,內容晦澀不適合作為教材使用;有些則傾向與某個學術問題的前沿討論。在英文教材眾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考驗教師的經驗和智慧。
(二)對教師授課要求高
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教學要求授課教師具有法學專業(yè)知識背景,掌握國際知識產權法學專業(yè)知識、有熟練的英語讀寫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學經歷更佳,一般都接受過Seminar教學模式的授課,更能體會該教學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點。因此,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和進修以達到以上授課條件。其次,Seminar雙語教學模式授課,對教師而言,備課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課備課量的三倍,在課堂討論中要把握討論動態(tài)、及時答疑,這對教師而言,都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熟練的雙語教學能力。同時,教師還要編寫相應的英語授課計劃、采用課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試的兩種方式進行考核。
(三)課時總量設置較為不足
“Seminar”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內容量大,課前準備、課中的演講和討論,需要英語思維和實踐,沒有充足的課時,學生很難跨越母語到英語的語言障礙,開展充分的探討。而國際知識產權法學課程是國際經濟法的一門分支學科,在高校的課時安排上,一般低于30課時,在開展Seminar教學模式上有一定難度。
(四)學生英語能力與Seminar雙語教學要求的矛盾
“Seminar”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課的課前英文資料閱讀量大,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英語四、六級,并在英語口語上較為熟練,否則無法在上課中進行交互式雙語探討。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有很大畏難情緒,對學習喪失信心。因此該教學方法無法在本科學生中直接全面鋪開,需向具備知識產權法學專業(yè)知識背景和熟練的英語能力的學生授課,通過階段性才能有效開展。
四、“Seminar”國際知識產權法雙語教學模式的完善路徑
(一)多方位選購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經驗
教師可以在選擇教材上多看多比較或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其次,要解決購書的途徑問題,利用網絡和多種途徑購買書籍。在挑選和比較數十本國外知識產權的書籍之后,筆者選擇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寫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為雙語教材,因其體系的清晰、內容的基礎性以及最新修訂版反映該國際知識產權法律最新變化,作為Seminar雙語教學較為合適。但是該專著頁數較多,學生一開始有畏難情緒,需要編寫適當的教學大綱、引導學生閱讀專門的章節(jié)展開學習,同時也要輔以中文的國際知識產權教材作為補充。
(二)加強授課教師雙語教學能力培養(yǎng)
“Seminar”教學法在國際知識產權法學雙語課中的運用,需要教師具備專業(yè)知識、外語能力以及與學生互動掌控課堂討論進程的能力。專業(yè)知識能力不僅包括國際知識產權法學的專業(yè)知識,還應理解英語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則、內容和案例,能與我國國內法進行比較。其次是英語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語進行授課和講解專業(yè)知識,不只是誦讀原版教材的內容,進行中文翻譯,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授課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對課堂討論中對學生問題討論的掌控,以免討論偏離專題的核心問題。在討論中教師要調節(jié)好討論氣氛,避免討論過于沉悶、陷入沉默境地或過于激烈出現學生之間的不友好狀況。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還要及時總結專題問題,用雙語答疑解惑。以上幾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育部培訓、高校培訓、教師自身學習三位一體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
(三)課時充足的小班化授課,激發(fā)學生雙語學習興趣
小班化授課是雙語交互式教學中最為理想的授課模式。30人以上的學生課堂規(guī)模,較難調動所有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受限,容易走神,教師對討論現場的掌控也較為困難。20-30人之間的小班授課,在課時量適當增加、課時充足的情況下, 教師可以較好地運用“Seminar”交互式探討模式,在討論中加入生動有趣的案例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課堂討論和教學生動有趣,有效激發(fā)學生雙語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
(四)課后歸納總結不可偏廢
“Seminar”雙語教學模式的課堂討論實踐、思辨性強,討論內容會有一定發(fā)散性,因此課后的歸納總結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爭議性較強的問題,需要查找資料進行歸納,以免討論流于形式,而沒有掌握實質的知識要點。課后的歸納總結需要師生共同進行,學生重在對專題核心問題和課堂疑問知識點的雙語總結歸納。教師則不僅局限于此,還要對課堂討論的進程與方法、專題重點的增補、學生疑問的解答等等進行全方位梳理總結和完善;以達到既能提高學生雙語學習專業(yè)知識的目標,又能不斷總結提高自己“Seminar”雙語教學法。
參考文獻:
[1]仲偉合,袁長清.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黃安余.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作者簡介:
錢江(1978- ),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國際經濟法、國際知識產權法研究,2009年美國休斯敦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