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大學生考試作弊現(xiàn)象賴以生存的社會心理背景很深厚,其原因也是多層面的。既有大學生自身認知上的偏差,也有大學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與此同時,急功近利的社會浮躁心理也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深入分析和探討這些問題對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建設,進一步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形成其穩(wěn)定而科學的價值觀體系是十分現(xiàn)實而必要的。
關鍵詞:作弊 誠信 德育教育 社會心理
社會心理是在人們的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它是文化傳統(tǒng)的積淀。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品德認知雖然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但他們由于自身還不夠成熟,缺乏相應的社會閱歷和對事物的深刻認識,他們社會認知的辯證性和批判性往往帶有消極的色彩,容易陷入極端。大學生意志品質的發(fā)展也是不平衡的,在普遍體現(xiàn)出較好的意志品質和果斷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他們較為欠缺的自控力和堅持性。特別是在一些情境的誘惑下,大學生群體中思想道德模式呈現(xiàn)出復雜的態(tài)勢,他們中不少人自控力不強,考試作弊便是其中表現(xiàn)之一。影響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社會心理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誠信缺失,社會道德評價失范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誠實守信是關系到其道德修養(yǎng)、個人信用的大問題,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由于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網(wǎng)絡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期,層出不窮涌現(xiàn)出來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給大學生原有的傳統(tǒng)的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以很大的沖擊,他們不再把作弊這種行為當成嚴重的問題,而是把它當成是在學習和行為方式上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這種心理和行為造成了社會人際關系的異化和道德的墮落,造成了誠實、正直等人際通行的基本價值的毀滅。據(jù)《首都大學生越軌行為的調查與分析》資料顯示,大學生對違紀問題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曠課、遲到等現(xiàn)象比較嚴重,也恰恰是在這些問題上,一半以上的人對這些現(xiàn)象抱著理解和無所謂的態(tài)度。
考試作弊其實就是一個“誠信”問題。為什么要作弊?要取得好成績,取得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成績。每個人在作弊的時候都知道這是不對的,是弄虛作假,可沒有人在乎,這就是對“誠信”的淡漠。在大學校園里,作弊者最初高漲的學習熱情與動力,隨著對學習興趣的衰退甚至失望,逐漸演變成一種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甚至以作弊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二、歸因不合理,挑戰(zhàn)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
考試作弊,即使作弊者本人獲得了不應有的利益,也侵害了參與同一考試者群體的實際利益。因此,考試作弊從性質上看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成績差的同學作弊是為了及格;成績好的同學作弊是為了拿高分從而拿到獎學金。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故意用作弊的方式來反抗陳舊的教材和僵化的考試制度,挑戰(zhàn)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他們“企圖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行為方式去影響社會,以顯示他們不容忽視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存在”,這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型的社會人格。應試教育不一定合理,考試也不一定能夠準確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但以此作為作弊的理由,或破壞考試制度或以作弊的方式對抗考試則完全是一種不合理的歸因。
大部分作弊的大學生都能意識到作弊行為的可恥,但由于心里感覺不公平,抱著僥幸心理,有了這種想跳出約束的行為。這其實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他們知與行的不統(tǒng)一、不協(xié)調。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個守規(guī)矩的乖孩子,總希望能夠叛逆一回,不守規(guī)矩一回,有一種獵奇心理。有的作弊者以作弊得逞為榮,以通過作弊取得好成績?yōu)楸绢I,甚至有的同學還為自己通過作弊取得的成績得到教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在這種氛圍里,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學抵擋不住因作弊成功所產生的誘惑,就往往改變初衷而紛紛仿效。還有的大學生看到別的同學平時學習一般,考試成績因作弊而躍居前茅,就歸因為考試成績好的人都是因為作弊手段高明。在這種歸因的作用下,大學生的作弊行為就多了起來。
三、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考試觀念和方式不夠科學
學校的德育教育有時片面強調意識形態(tài),忽視了人文文化的價值,而沒有把如何培育做人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方式方法還不夠新穎和具有吸引力,與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思想脈搏不相契合,加之對德育教育重視不夠,缺乏有力的、持之以恒的保障措施;教育的內容滯后于現(xiàn)實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容易流于空洞和陳舊;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適應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特點,大學生對德育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距離”。
除了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外,大學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考試觀念也同樣存在著弊端。首先,在教材建設方面,部分教材內容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滯后于科技的發(fā)展,與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相距甚遠等;第二,在課堂教學方法方面,有的學校、有的教師對大學生們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是否真的有用,大學生們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卻沒做更多的考慮;第三,在考試觀念和方式方法方面,大學教育中有的知識除了考試以外,基本派不上用場,與實際脫節(jié)。我們現(xiàn)在的不少閉卷考試,主要是考核學生的記憶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考試成績所占的比例過大。學生們經常被困在一些教學情境中,學著死板的步驟、僵化的思想和陳舊的知識。學生處在一種被動地位。框在每個學生四周的是一張無形的網(wǎng),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考試方法和監(jiān)考力度,這些因素刺激了一些大學生的作弊行為,也使得他們覺得作弊算不上什么錯誤。為考試而教,為分數(shù)而學的氛圍,給學生以較大的心理壓力。分數(shù)高的學生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為保持其優(yōu)勢,為了獲取高額的獎學金而不惜冒險,選擇了作弊這種看似便捷的途徑;分數(shù)低的學生為了改變不利處境,為免受同學嘲笑、教師批評和家長斥責,更想通過作弊來彌補,應付了事。
四、急功近利的心理,社會浮躁心態(tài)的滲入
當整個社會處于道德轉型和價值轉型期,社會道德、倫理、觀念都處于紊亂狀態(tài),導致人們道德選擇更加多元化。新舊道德觀念相互沖突、相互交替,道德文化和道德規(guī)范出現(xiàn)了失調,社會秩序時不時出現(xiàn)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教育,使青年大學生受到雙重或多元標準的影響,似乎不論哪一種標準都有其合理性,這就使得道德評價失控。這種失控反過來又使得大學生的知行不統(tǒng)一,他們雖然知道作弊是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作弊行為。在社會浮躁心態(tài)的影響下,象牙塔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深深地打上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烙印。伴隨經濟的繁榮與發(fā)展,大學的德育教育沒能進一步地抓住青年大學生的心,隨著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是非觀念開始混淆,道德水平出現(xiàn)了滑坡。德育教育的理想性與現(xiàn)實生活中非道德間的巨大落差,往往使大學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長了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產生對德育教育的排斥和抵觸,嚴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影響力,從而在大學生身上出現(xiàn)了社會道德危機——道德評價失范、價值取向紊亂、非道德主義泛濫、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和德育教育扭曲變形。在這些道德危機表現(xiàn)上,道德評價失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礎的,它牽涉到大學生對自身的心理及行為合理性、正義性和崇高性的理解和判斷。
考試作弊現(xiàn)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會根源?!霸谏鐣筠D型時期,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由此產生的國家利益淡化、消極渙散、拜金主義、甚至腐敗墮落等道德嬗變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高校政治理論教育隊伍中來”(張孝宜,2000)。
因此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改革??荚嚨哪康膽撌亲寣W生尋找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讓學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以便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而非一味追求成績;對于教師來說,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和診斷教學中的問題,以利于改善教學過程和個別輔導,提供最適合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教育本身應該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關懷,目的是培養(yǎng)出心智健全的大學生。我們需要通過考試檢查、督促學生學習,同時更需要靠情感的力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考試和情感都能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但兩者是有區(qū)別的:考試是硬性的檢查,它需要專門的設計、考查、評分,對被動學習十分有效;而情感是發(fā)自內心的,正向情感作用下的學習,不需要監(jiān)督、獎懲,學習的效率反而會大大提高,使學生真正得到學習的解放。比如對作弊的學生,通常學校的做法就是公布處分決定,這只是讓他知道不能再做了。但從更深的層面講,到底錯在哪里,并沒有讓犯錯的學生真正意識到。有些學生因此而消沉下去。如果學校、老師對他們能多一些關心,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這個問題,讓他們覺得懲罰的關鍵是讓自己認識到錯誤,而不在于輕重,現(xiàn)在的懲罰只是讓自己反省錯誤。同時,結合教學方式和考試制度的改革進一步修訂和完善關于考試作弊處理的一整套法規(guī)制度,依法治考,對各種形式的作弊行為規(guī)定明確嚴格的處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樹立起考試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公正性。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銘記教訓,又能振奮精神重新燃起求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