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大師生來說,課堂是師生溝通交流學習的主渠道,然而在正常的學習之外,師生也常常會遭遇到各式各樣的動態(tài)“事件”,面臨著教學現在進行時的“旁逸斜出的故事”的現實,很多教師把這定義為正常的教學預設之外的“小插曲”。
“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教師如果恰如其分地運用智慧之語把這些“小插曲”轉化為教學的起伏跌宕的一部分內容,那么,這些“小插曲”就可以有效地轉化為新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內容,能夠使教學境界“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智慧語入駐寬容心
對于剛剛走上三尺講臺的年輕教師而言,學生往往會采取一些挑釁的事件來“檢驗”老師眼界的高低,“檢驗”老師胸懷的寬窄。張凱老師教美術課,在三尺講臺剛剛開始自己的教育教學之旅,上課沒幾天,張凱老師就不期遭遇了這樣的一個“事件”:
張凱老師踏著鈴聲走進教室,迎接他的不是一如既往的“老師好”,而是全班學生莫名其妙的笑,待張凱老師走到講臺桌前,竟看到自己的一張畫像赫然放在講臺桌上,字畫不分家,他的名字也清清楚楚地寫在上面。這時張凱老師用一雙大大的眼睛瞪著學生看,全班學生立即收起笑容,斂聲屏氣等待一場“雷霆暴雨”式的批評。
張凱老師仔細端詳著自己的畫像,接著他微微一笑,一本正經地說道:“咱同學送給我的畫像呀,挺好的!在此,我深表感謝!” 然后張凱老師向全體學生致敬,深情地注視著學生,意味深長地對學生說:“咱同學的畫技不錯嘛,希望他以后在這方面有所建樹。不過,請注意觀察,我衣服上的紐扣多畫了一排?!闭f完,張凱老師把畫像夾到書本里,擲地有聲地宣布:“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素描的有關知識!”接下來,整節(jié)課秩序井然。
張凱老師清楚地知道課堂的第一次“小插曲”是一張“試紙”,如果教師處理不好,不但影響學科教學,更會使得師生關系僵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首先是談話的藝術?!睆垊P老師深諳其中的智慧。首先,張凱老師把學生的“惡作劇”用智慧之語表達為“謝謝同學送給我的畫像”,暗示學生老師并沒有因你們的“惡作劇”而生氣。緊接著,張凱老師就畫論畫,真心實意地稱贊學生的畫技不錯,并鼓勵其發(fā)揮優(yōu)勢,同時,張凱老師也善意地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最后,張凱老師鄭重其事地宣布課題內容,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課堂秩序井然。
整個“事件”的始末,張凱老師使用智慧之語,并且安放在一顆寬容之心的上面。教師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正如法國大作家福樓拜所說“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永遠拉長感情”,教師的智慧之語派送出了自己的真誠與和善,因而收到了極佳教育效果。
智慧語搭乘小事件
上課前后就那么十來分鐘,老師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班主任楊平志就遇到了這樣的“小插曲”——
預備鈴剛響起,班主任楊平志準備去上課,與急匆匆趕往教室的班長撞個滿懷,楊老師問班長才知道,教室的門上的鎖不知被誰往鎖眼里塞了東西。
待楊老師和班長來到教室的門前:有學生提議趕緊把鎖砸了吧。楊老師仔細看了看,就借用一女生的發(fā)卡把鎖眼里的東西往里推,然后試著用鑰匙打開了鎖,師生歡呼雀躍地走進教室時,楊老師把教案放下,開口講了下面的話:
同學們,剛才在教室的門口,我們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課。姑且不論是誰往鎖孔里塞的東西,我們單單說說開鎖這一小事——
這是一道客觀題:你是試著開鎖還是放棄?(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開鎖!)
這是一道智力題:你是生擒(撬鎖)還是智?。ㄏ敕ù蜷_)?(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智?。。?/p>
這是一道德育題:面對突發(fā)事件,大家各持什么態(tài)度?(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回答:積極態(tài)度!)
……
悲觀者總是說:這個事我不想做,這個事我不會做。
樂觀者總是這樣說:這個事我不妨試試。
世上沒有打不開的鎖,卻有手持鑰匙而不去開鎖的人。
上課前的有限的幾分鐘,原本是學生應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好上課的,然而,“波瀾”常常在平淡處生長。楊平志老師想到如果在上課之初,對學生大發(fā)雷霆,不但于事無補,還顯現教師的“小題大做”,處理事件簡單粗俗。楊平志老師深諳教育之道,了解學生的聰明智慧背后的小頑皮。同時,楊老師明智地選擇了先用行動影響學生,然后在時機成熟時不忘教師的啟發(fā)性語言:楊平志老師運用三個設問句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對比告訴大家不同的行為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最后楊平志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一件尋常事卻有不同尋常的寓意。
由此可見,智慧語言之于事件,猶如鹽之于湯,鹽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智慧的語言溶于事件中,彈聽學生的心靈之弦,言學生切身之事,繪學生理想之圖,意想不到竟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學生的內心深處受到了一種不同凡響的震動,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終將產生持久的影響。
智慧語聯姻小故事
新學期伊始,教語文的張教師指導學生制定隨筆寫作計劃,當老師建議學生每周收獲一兩千字的隨筆,重大的節(jié)日比如“清明”“端午”“五一”“十一”等計劃上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寫作內容,張老師的話沒有說完,就有學生忙不迭聲地說:“我們不可能寫那么多的文字!”下面很多學生跟著喊。張老師注視全班,然后語重心長地說道:
“從前有三個獵人,兩個沒帶槍,一個不會打槍,他們碰到了三只兔子,兩只兔子中彈逃走了,一只兔子沒有中彈倒下了。他們提起一只逃走的兔子來到一幢沒門沒窗沒屋頂也沒有墻壁的屋子前,叫出屋的主人問:‘我們要煮一只逃走的兔子,能否借個鍋?’‘我有三個鍋,兩個打碎了,另一個掉了底?!莸闹魅苏f。
三個獵人聽了十分高興:‘太好了,我們就借掉了底的?!麄冇玫袅说椎腻?,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個飽。”
學生聽完,先笑開了。張老師趁機問:“你們從故事里悟到什么了?”
有學生說:“很多可能的事情會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會成為可能!”
楊老師感慨道:“是呀,世間是充滿辯證的!可能的事情有可能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有可能成為可能的事情!那你們說,咱們的隨筆——”
“很可能的啦!”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張老師,聲音的高度告訴了張老師學生的底氣十足。
最終,學生欣然接受張老師的建議。
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每個學期內有一定的練筆,老師布置練筆原本也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學生對練筆是畏懼的,對此如果老師僅僅布置下去對學生的“不可能”無動于衷的話,那練筆只不過是“空頭支票”。張老師沒有強硬的要求,也不放縱學生,而是語重心長地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讓學生談自己對故事體悟,學生心動了就容易行動,學生最終自己回答了自己的問題,老師不失時機的智慧言語引領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師對于課堂時不時出現的“小插曲”,要掌握其節(jié)奏,要用靈活的處理方式,智慧之語在學生心靈需要時派送,在學生思維荒漠處派送,教師的“巧言令色”,以“智慧語入駐寬容心”“ 智慧語搭乘小事件”“ 智慧語聯姻小故事”,終究課堂的“小插曲”就不知不覺地變?yōu)樽钣行У慕逃Y源,師生享受這種輕松、愉快、和諧課堂教學。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逼鋵?,教師的嘴何嘗不是“智慧”的源泉,一“語”激起學生心間千層浪,浸潤著學生心靈的柔軟區(qū)。為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言語智慧,平時要豐富自己的言語底蘊,注重提升自我的表達能力,把一句句智慧語轉換成教育的詩意,從而煥發(fā)出課堂的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河北廣平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