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與評析
在三年級關(guān)于食物的單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擺出很多食物,請學生來問老師“Can I have some…?”教師拿出食物圖片給他并說“Sure,here you are,”幾個來回,學生很快就學會了問答。但學生把“Sure,here you are.”整個理解成了“給你”。于是在第四冊買東西的這個單元,很多學生小組合作時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對話:
A:I like this yellow skirt.It’s pretty.
How much is it?
B:h’s 99 yuan.
A:(A拿出錢)SUre,here you are.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種錯誤的出現(xiàn),我們完全可以在第一次教這個句子時,告訴學生明確的中文意思而避免。
二、問題討論和解決
當很多家長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回家怎么只會嘰里哇啦地讀,問他什么意思,卻說不知道?”我們又應(yīng)該怎么答復比較好呢?我們試圖把學生帶到—個全新的英語環(huán)境中,而學生卻在這樣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中感到了焦慮,于是有時候他們更需要一種幫助,需要通過母語去理解英語。
那我們該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正確地使用母語呢?
一些名詞和實意動詞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運用一些直觀的圖片、聲音、動作等一些信息來幫助學生來理解新的語言項目。這些圖片必須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但在教授形容詞時,我們的卡片就不那么直觀了。如教授strict這個單詞時,卡片上描繪的是教師拿著學生做錯的作業(yè),跟學生談話的情景。于是大部分學生把strict理解成了“兇”的意思。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用適當?shù)捏w態(tài)既可以避免用漢語來解釋英語,又可創(chuàng)設(shè)一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語言環(huán)境。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體態(tài)語言要把握好尺寸,做到恰到好處,切不可太夸張,否則,非但對學生沒有幫助,反而會引起學生對概念的混淆。如我們讓學生理解“hungry”時,如果只摸肚子就會認為是肚子痛而不一定是“餓”的意思。有些老師在與學生說“Nice to meet you!”時,就握握學生的手,結(jié)果很多學生把“Nice to meet you!”理解成了“握手”的意思了。更可笑的是一位初中教師發(fā)現(xiàn)有學生認為good是大拇指的意思。因此,如果你的體態(tài)語不是那么生動、形象和富有表現(xiàn)力,還不如讓學生直接知道它的中文意思。
可見,用漢語教英語曾經(jīng)是長期使用的教學方法,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教無定法則貴在得法。我們不能從—個極端走向了另—個極端。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