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目的
全面了解勞務輸出地區(qū)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不同地區(qū)、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及留守與非留守中學生是否存在差異,找出勞務輸出地區(qū)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采取了在國內信任度較高、使用較廣的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主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
三、調查時間、對象
2011年3月,筆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鹽城市作為樣本,在該市分層隨機取樣,選取了八所中學,其中市直兩所,縣直三所,鄉(xiāng)鎮(zhèn)三所。各校初一、初二、初三自然班各一個,共1274人為被試,其中男生725人,女生549人。問卷調查獲有效問卷1250份,有效應答率為98.1%。本次測試以自然班級為單位,采取團體測驗方式,先由主試說明注意事項和指導語,然后學生筆答,每班耗時約45分鐘。
四、鹽城市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特征
1.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
從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鹽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是好的,正常者居大多數。但有問題和問題較嚴重者之和占了總體的42.9%,也是比較可觀的,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2.留守中學生與非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比較
所謂留守中學生,是指父母雙方或其中一人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原戶籍地的中學生。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出,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遠遠高于非留守中學生。父親留守,母親外出的情形比較特殊,可能是采集樣本數量太少,偶然性的影響偏大。總體來看,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人數只能達到留守總人數的50%左右。
3.不同年級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不同年級間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調查中發(fā)現(xiàn),初一年級總人數為397人,其中心理健康人數為256人,占總體的64.5%初二年級總人數為439人,其中心理健康人數為231人,占總體的52.6%初三年級總人數為414人,其中心理健康人數為227人,占總體的54.8%??v觀以上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初二年級學生總體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初三,較好的是初一。這一點跟有關學者的相關研究較為一致。也比較契合眾多教學一線人員的實際感受。
4.不同類型學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不同類型的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有較大差異。總體來講,市直屬學校好于縣級學校,縣級學校好于鄉(xiāng)鎮(zhèn)學校。這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市直學校師資配備、教學硬件等各方面條件好于縣級學校,縣級學校又好于鄉(xiāng)鎮(zhèn)學校;另一方面,市區(qū)學校學生父母外出務工較少,能夠較多陪伴孩子成長,及時幫孩子解決部分心理問題。
5.不同性別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不同性別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基本相同,無明顯差異。受調查學生中,心理達到健康狀況的男、女生分別占其總體的56.5%、57.9%但男女生在各項分測驗上有一定差異。男生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強迫癥狀61.6%>學習壓力感60.2%>情緒不穩(wěn)定57.9%>焦慮47.7%>人際關系敏感緊張46.4%>適應不良45.4%>偏執(zhí)42.8%>心理不平衡40.8%>敵對38.0%>抑郁36.0%女生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強迫癥狀58.7%>學習壓力感56.6%>情緒不穩(wěn)定55.5%>焦慮49.3%>人際關系敏感緊張45.1%>適應不良43.8%>偏執(zhí)、抑郁40.8%>敵對35.2%>心理不平衡34.3%。其中,前三項都較為突出,出現(xiàn)問題者都超過了受訪總數的一半。
五、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通過以上數據的細致分析,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正常者占大多數,但心理健康有問題和問題較嚴重者也占一定比例。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2.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表現(xiàn)在強迫癥狀上,其次是偏執(zhí)、學習壓力感和情緒不穩(wěn)定問題,這四個方面有問題人數均已超過受訪總人數的50%。
3.各年級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差異。初二和初三是中學階段心理健康問題的多發(fā)期。不同類型學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較大差異。
4.留守中學生與非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巨大。由于父母等監(jiān)護人遠離身邊,留守中學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得到的及時照顧比較少,因而容易誘發(fā)各種心理問題,并且一旦產生,又難以消除,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各級學校、組織及家長等,都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以便給予留守中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25.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6.
[3]呂俊甫.發(fā)展心理與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14.
[4]劉霞,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與行為適應特點[J].中國教育期刊,2007(6):23.
(作者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寧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