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的墻上有這樣一段話: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能夠記住,動手做了才能真正理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完《圓的認識》一課后深深地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數學,這樣的學習活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我在設計《圓的認識》一課時,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動手操作機會,本節(jié)課我一共設計了五次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我設計的第一次動手環(huán)節(jié)就是摸圓。學生首先摸直線圖形邊緣(三角板直尺)。然后讓學摸圓形紙片的邊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很明顯地感到它們之間的不同,從而對曲線圖形有了初步的感知,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以往學習的平面圖形都是直線圖形,圓則是曲線圖形。我覺得這種設計比以往只是在黑板上畫幾個平面圖形,或是用課件展示各種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用眼睛去判斷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效果要更明顯,學生的認識也更深入。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兩個感官(手、眼)得到的知識總比一個感官(眼)得到的知識深刻。第二次動手是讓學生用圓規(guī)嘗試畫圓。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且有部分同學已經養(yǎng)成了預習的習慣,對于畫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把學習畫圓拿到前面教學。首先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規(guī)嘗試自己畫圓,然后讓學生談談畫圓的體會,重點放在用圓規(guī)規(guī)范畫圓上,然后再讓學生用圓規(guī)畫一個圓,進一步熟練畫圓的方法。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也為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做了一個鋪墊。第三次動手,是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我讓學生按照要求動手折圓形紙片,觀察紙片,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學生在明確了圓的各部分名稱之后,我要求學生分別標出圓的圓心,畫出一條半徑和直徑。畫的過程就是學生對圓各部分名稱進一步理解的過程。學生的第四次動手是學生探究圓的特征。我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f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聽同學們的匯報,從而明確圓的特征。這部分內容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我讓學生充分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新知,順其自然地解決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第五次動手是在練習時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圓的直徑半徑,鞏固學生對半徑和直徑的理解。再分組畫一個半徑3厘米和直徑6厘米的圓,鞏固畫圓的過程,同時滲透了等圓的概念。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接受知識的感官越多,知識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彼赃@節(jié)課我至少設計了五次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我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學習。由于學生能夠在動手實踐中進行學習,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理解透徹,學習效果更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我認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才會有效且高效。
(作者單位 吉林省安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