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眼里,我是溫婉賢淑的女子,不發(fā)脾氣,不使性子??墒?,在兒子眼里,我是巫婆媽媽——常常板起面孔大聲訓斥,常常舉起巴掌狠狠落下。每每發(fā)泄之后,我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并告訴自己下一次要心平氣和。可是,下一次、下一次的下一次,我仍然無法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的錯誤。
一次次對兒子教育無果,懲罰無效之后,我感到對孩子教育的迷茫。無意間,讀到了《給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問百答》,突然間豁然開朗。原來,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們大人表現(xiàn)太差。我們有太多的虛榮心,我們有太多的要求,殊不知我們的希望有多大,孩子就有多累。
孩子上小學之前,我們只是希望孩子“吃飽、睡好、健健康康”,可孩子一腳剛邁進小學校門,我們的態(tài)度就有了180度的轉變,“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認真作業(yè),考試要得滿分”。我們從沒有想過孩子能否接受,就這樣一廂情愿地命令。孩子稍有不從,或能力未及,我們要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么歇斯底里,動用武力。當孩子淚眼婆娑,我們便舒了一口氣,好像眼淚便能證明我們的教育奏了效。其實,孩子的淚水中多半是委屈,而不是悔悟。
為什么我們總以大人自居?為什么我們總要孩子言聽計從?難道,只是為了父母尊嚴,為了所謂的面子?我們高高在上,不允許孩子對我們有絲毫的懷疑與不敬。孩子稍有不對,我們便給孩子扣上“沒大沒小”“不懂規(guī)矩”的帽子。為什么現(xiàn)實的平等和我們嘴里的平等有天壤之別?我們一味地讓孩子聽話,可我們聽話了嗎?“鑰匙能打開鎖,是因為鑰匙最懂鎖的心”。如果,鑰匙打不開鎖,是鎖不對,還是鑰匙不對?
教育孩子時,我們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從不反思自己,即使鑰匙斷在鎖中,依然執(zhí)迷不悔,就如我對家里的寶貝。
兒子今年一年級,是個絕對的“馬小虎”,作業(yè)馬虎、做事馬虎,我看不清他寫的“0”和“6”、“1”和“7”,幾次說教、打罵不成,我失望至極,想想班上的學生,沒一個像他這樣毛毛糙糙,不由得更加來氣?,F(xiàn)在看了《給您一只金手指》,才明白,孩子的馬虎,多半是長輩過度勤快造成的。
寶貝7歲了,到現(xiàn)在吃飯大人喂,鞋襪大人穿,書包大人收拾……生活上他從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我們一直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在學習上,一旦他表現(xiàn)出拖拖拉拉、稀里糊涂,我們就火冒三丈。其實,不是孩子拖拉、糊涂,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平時,我們把家里的一切為他收拾得妥妥帖帖,讓他養(yǎng)成了依賴性,到了學校,失去依賴,他就不知所措,成了拖拉成性、錯誤百出的小馬虎了。
發(fā)現(xiàn)錯誤的根源在自己,我就不能再抱怨孩子。因為,鑰匙開不了鎖,只能怪鑰匙。換把鑰匙——教兒子收拾書包,讓兒子自己拿起湯匙跟爸爸媽媽比賽吃飯,告訴兒子如果今天在學校不丟東西,就獎勵一顆星……生活上的問題解決了,必定會帶來學習習慣的改善。
兒子現(xiàn)在還有很多缺點,寫作業(yè)會走神,計算會出錯,我會深吸一口氣,輕輕提醒他?!按猴L化雨”勝卻“秋風無情”,我會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等待花開。寶貝,我們都會彼此聽話——我做好媽媽,你做乖寶寶。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