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微
(黑龍江省圖書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文化出版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除專業(yè)作家外還有學者、干部、普通百姓等,爭相出書,題材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紀實、民間花絮、生活技藝等名目繁多的內容。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收藏價值的著述,是依靠自費出版并且沒有或很少在市場上發(fā)行。
例如,反映哈爾濱電影發(fā)展歷程的《哈爾濱電影志》。該書作者一生從事電影行業(yè)管理工作,積累和收藏了許多有價值的電影資料,退休后自費出書留作紀念。由于發(fā)行量很少,未在市場流通。在獲知圖書館開展征集活動的信息后,作者主動捐贈此書,填補了我館藏電影發(fā)展史方面地方文獻的空白。
又如,反映黑龍江歷史發(fā)展印跡的《關東寶地——從洛古河到山海關》,作者劉紹志利用業(yè)余時間走遍東北全境,文圖并茂,細致入微地記載了東北人文歷史和少數(shù)民族風情。這部作品是研究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獻。還有展現(xiàn)哈爾濱古典建筑的《老街余韻》、《哈爾濱掠影》、《老道外》等著述也是個人出資出版,很有收藏價值,如果不能進入圖書館,實屬一大缺憾。
以上事例反映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人已不滿足現(xiàn)有的物質生活,開始尋求新的精神寄托。一些原來從事本職工作的老者,在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把平常的業(yè)余愛好,例如書畫、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提升、歸納、整理。一些具有其他專長的離退休職工,從事文化創(chuàng)作傳播以及歷史紀實的編撰,把自己的有關成果整理出版。特別是在地方從事某個行業(yè)時間較長的老者,他們保存著許多有價值的地方文獻方面的珍貴資料。還有一些教師、學者,繼續(xù)進行理論研究、專業(yè)提升,從事寫作。自籌出書,或印數(shù)有限,加上圖書館建設資金不足,對于這些書要完全依靠正常途徑購買收藏是困難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社會征集,通過捐贈方式獲得。從黑龍江省圖書館來看,幾年來通過這種方式共征集書籍萬余冊,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xiàn)的地方文獻繁榮的新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價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獻,因為復雜的原因,現(xiàn)保留在個人手中。隨著年代的流逝,收藏人的更迭,一些重要的文獻面臨損壞和丟失的可能。因此,圖書館急需在這方面開展收集、整理、開發(fā)、利用工作。
例如:在我館征集工作中,征集到早期的《毛澤東選集》,是1948年由東北書店出版發(fā)行,第一次印刷20,000冊。由原(哈爾濱)東北鐵路印刷廠印刷,封面為布面燙金,卷內有毛澤東作報告的照片,扉頁帶有鐵路印刷廠水印。選集共計六卷,收錄毛澤東文章報告等50余篇。能保存到今天實屬罕見。這對于研究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著作出版發(fā)行的歷史沿革、變遷很有意義。
黑龍江省中醫(yī)世家馬龍儕老先生不僅將個人的著作《馬驥臨癥經驗輯萃》捐獻給圖書館,而且還捐獻了日本原版康德八年出版的《漢譯內科秘録》、昭和十三年出版的《和漢薬應用之實際》、康德三年出版的《仲景傷寒論評釋》、昭和十五年出版的《臨床應用編》、昭和七年出版的《醫(yī)界之鐵椎》及“中華民國”時期的《上海中醫(yī)書局書目》、清光緒石印線裝本《黴瘡秘録》、清康熙刊(刻)本《湯頭歌訣》等。特別是清光緒石印線裝本《黴瘡秘録》,這些書對當今一些疑難病癥的治療研究仍具有參考價值。
上述事例也反映出,目前正處在時代更迭階段,老一代人的寶貴經歷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整理、保護、研究。
地方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地方文獻為之服務;地方領導決策、制定長遠規(guī)劃,也需要參照大量的地方文獻和歷史資料。通過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服務,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公共圖書館為地方政府服務的功能。
根據(jù)我省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任務特點,圍繞主旋律,開展專題文獻的收集。如針對我省要發(fā)展冰雪文化旅游產業(yè)的規(guī)劃,我們從去年開展了“世界冰雪”專題文獻收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些工作,大體分為三大塊:一是介紹國內外冰雪活動的《世界五千年冰雪文化大觀》;二是反映哈爾濱冰雪活動的《哈爾濱冰雪文化發(fā)展史》;三是反映地方少數(shù)民族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與黑龍江少數(shù)民族》以及與該專題相關的大量外文資料等。根據(jù)這些地方文獻資料,我們參加了2008年3月份召開的“發(fā)展冰雪文化戰(zhàn)略研討會”,并提出了《打造國際冰雪文化場館》的建議。該建議全面論述了黑龍江省地域經濟和冰雪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引起了專家和媒體的關注和重視,并收錄刊發(fā)在東北網上。與會學者還高度評價了地方文獻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地方公共圖書館要為地域經濟、文化服務,要圍繞本省當前中心工作的主旋律開展文獻收集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們將進一步努力。
圖書不在于藏而在于用。多年來傳統(tǒng)的“重藏輕用”
觀念仍然存在,在地方文獻工作上也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
4.1 圖書館地方文獻量雖豐,但不輕意為外人知曉,難以發(fā)揮其社會效能。因此,在加強地方文獻建設中,要改變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地方文獻的收藏,忽視地方文獻的利用的傾向。樹立立足于“用”的指導思想,提高地方文獻的利用率。要提高地方文獻的利用率,措施要跟上。首先是隊伍建設。隊伍建設是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關鍵,只有建立一支穩(wěn)定、高效的地方文獻工作隊伍,才能適應工作需要。
4.2 加快地方文獻人才隊伍建設。征集地方文獻是一項繁瑣艱辛見效慢的工作,又缺乏必要的資金,加上地方文獻的特殊性,除少部分為正式出版物外,大量的地方文獻為非正式出版物,甚至散頁、手稿。這就要求采訪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深挖細尋,善于與采訪對象咨詢、交談,還要善于觀察,留意一些值得收集的地方文獻線索,從中得到更多的地方文獻信息。若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難完成這一使命。
4.3 抓好宣傳報道。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是信息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文獻,為社會及時提供信息服務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不少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宣傳不夠,整理乏力,以至于部分本應發(fā)揮作用的有價值的地方文獻淹沒于書海之中。如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筆記、日記中,均有許多珍貴的地方史料,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頗具價值。若加以整理、宣傳,就能對指導現(xiàn)實有史鑒之效。
4.4 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完善和積累地方文獻資源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要有規(guī)劃,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收集、整理、編輯、登記、保管、借閱、使用、維護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證長期有效地利用。
綜上所述,做好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還應依靠省內各級圖書出版單位共同協(xié)作,使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在地方經濟發(fā)展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
[1]王效良.構建當代地方文獻體系的幾點思考[J].津圖學刊,2003(5).
[2]羅力可,劉雪萊.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論新探[J].圖書館,2000(3).
[3]鄒華享.關于地方文獻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