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全
(陜西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宣傳部,陜西咸陽 712000)
高等院校的校報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新聞載體,目前仍是學校宣傳輿論陣地中的主流媒體。面對當前社會新聞報刊和現(xiàn)代網絡媒體的挑戰(zhàn),校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色優(yōu)勢,就必須在觀念上進行更新,在機制上改弦易張,創(chuàng)造良好的辦報環(huán)境。
目前,高校的校報在學校宣傳輿論陣地中仍占主導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學校黨委的“機關報”。其黨性的科學含意有兩層:一是反映黨和國家意志,二是反映學校集體和師生意志。
毛澤東說過:“無產階級的新聞政策和資產階級的新聞政策,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有階級性、黨派性。資產階級報紙只登對他們有利的東西,不登對他們不利的東西。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報紙不登對我們有害的東西,這都是階級利益關系,是普遍規(guī)律?!保?]這說明,報紙與繪畫、音樂等藝術不一樣,它不是超階級、超國界的東西。因此,校報的辦報宗旨、服務對象等,無疑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體現(xiàn)學校和廣大師生的利益,尤其是在關鍵時刻要維護、穩(wěn)定大局。這就是校報的黨性。
一些受超階級學說和自由化思想影響的人,認為現(xiàn)在是經濟和信息時代,不再講階級斗爭,新聞媒體不再體現(xiàn)階級意志,應該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傳媒工具。按照他們的觀點,報紙 (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是超階級的、無界限的,只要有新聞效應、能吸引人眼球,什么內容都可以傳播。這種否認新聞媒體黨性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
階級斗爭和新聞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報紙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也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手段。從它誕生的一刻起,就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因此不可能成為超階級的東西??疾靾蠹埿侣劦默F(xiàn)實,沒有一張報紙是不屬于任何階級或集團的、沒有一則新聞是不體現(xiàn)某個階級、集團的意志和利益的。高校校報也一樣,它是學校主辦的,只能體現(xiàn)黨、學校和師生的意志,而不能允許反對的聲音。
高校校報的黨性在治校育人工作中如何體現(xiàn)?
1.校報是引導輿論、穩(wěn)定大局的工具。
穩(wěn)定,這是保證學校發(fā)展、建設和諧教育的重中之重。校報在維護大局穩(wěn)定中起著重要的政治號召、輿論導向作用。在非常時期,往往是“亂”在輿論,“治”亦在輿論。校報作為學校的輿論工具,也是師生最信賴的媒體。它的立場是人們判斷是非的“風向標”,它的舉動是人們進退的旗幟。校報如果不堅持黨性,沒有立場,就會被居心叵測的人所利用,被錯誤的思潮所誘導,必然會在突發(fā)事件中出大亂子。
2.校報是動員群眾、治校施政的喉舌。
學校黨政的施政方針、重大決定,要通過校報發(fā)布;學校安排的重大活動,要通過校報進行動員,又通過校報新聞反饋情況;各單位的好做法、經驗要通過校報交流。校報在宣傳上的廣泛性、可靠性、公信力,是其它媒體不可企及的。
3.校報是溝通上下、凝聚力量的橋梁。
校報不僅報道新聞,還刊登言論、建議、教育、研究、娛樂等諸多內容。它不僅是學校引導輿論、發(fā)號施令的陣地,也是廣大師生表達個人意志、寓教于樂的天地。學校的決定要通過校報上情下達,師生群眾的意愿也要通過校報下情上達。另外,校報刊登師生的作品、反映群眾的心聲,拉近了群眾與領導層的距離,使上下有了“親和力”,容易凝聚統(tǒng)一意志,形成建設學校的合力。
什么是校報的開放性?我們這里指的是校報面向實際、面向群眾的寬松的機制。具體講,就是使校報從“官報”自我封閉中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中的武器。從辯證法講,校報的黨性和開放性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黨性決定校報的本質和屬性,是校報開放性的基礎;開放性是校報生存、爭取群眾、產生活力的必要條件,開放性保證著黨性的實現(xiàn)。
校報的開放性是相對的有限的,是在保證黨性原則、保證學校集體利益前提下的開放,而不能成為危害學校和師生利益的自由開放。在辦報實踐中,如果堅持相對開放,報紙就會有生氣有活力,拒絕開放,報紙就會僵死,失去讀者,失去群眾。
要實行正確的開放,應當批判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政治工具論”,一種是“自由媒體觀”。
“政治工具論”者片面強調校報黨性原則,不承認校報有公眾性和開放性。在這些人眼里,校報是官方辦的,體現(xiàn)的是執(zhí)政者的意志,是專門為政治服務的,校報如果不為政治服務,那就是脫離黨的領導,不務正業(yè)。
“政治工具論”源自“官本位”思想。據筆者了解,在一些高校領導的眼中,自己或少數(shù)人處于主人地位,而廣大師生群眾處于從屬地位。他們看到校報在管制人、行使領導權中的作用,往往把校報作為個人宣揚政績、討好上級的重要工具,不考慮校報在廣大師生行使民主權利、言論自由中的作用。他們打著“維穩(wěn)”的幌子,牢牢地控制著校報為自己服務的輿論權,有的領導完全按政治標準和個人好惡隨意干涉辦報業(yè)務。在這些地方,校報已經淪落為“政治”的婢女,變成只體現(xiàn)領導意志的“新聞傀儡”。與社會優(yōu)秀媒體相比,這樣的校報思想僵化、面孔冷峻、內容貧乏,談不上生機與活力。
“自由媒體觀”者與前者相反,他們堅持自由化思想,完全否認校報的黨性。他們追求信息的所謂“真實性”,強調校報的“原生態(tài)”,無限夸大新聞的自由性。在他們看來,校報應該是一種超階級的媒體,是為所有人服務的工具,無限制地傳播信息 (包括不利于學校集體、師生個人的信息)。聯(lián)想到最近一個時期,一些網站由于受“自由媒體觀”影響,頻頻發(fā)布傳播危害國家和公民利益的謠言,國家已經下令關閉了部分網站。這就是違背黨性的結果。校報如果不堅持黨性、不體現(xiàn)學校統(tǒng)一意志,就會像社會上的非法媒體一樣,必然成為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危害學校的工具。
“政治工具論”和“自由媒體觀”,在認識論上的共同錯誤在于,他們都否認校報黨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關系,走向兩個極端。前者的錯誤是用黨性原則代替辦報規(guī)律,后者的錯誤是用自由意志代替統(tǒng)一意志。要把校報辦好,就要堅持辯證的思維,防止走極端。
在校報辦報工作中,“政治工具論”的危害并不比“自由媒體觀”小。本文想重點批判辦報中的“官本位”不正之風,解決開放性問題。我們要借鑒社會優(yōu)秀媒體的經驗,建立寬松、和諧的辦報機制,讓校報從“政治工具論”陰影下走出來,發(fā)揮其真正的活力和宣傳效益。
校報的開放性涉及兩個重要因素,就是辦報的民主化和言論的相對自由。校報不同于政治實體,它首先具有民主性。因為校報是學校黨委主辦的,辦報的主體是宣傳對象是廣大全體師生員工讀者。校報如果沒有民主、沒有讀者,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更談不上黨性。其次,校報是宣傳教育媒體,相對于學校文件(規(guī)章制度)來說,它有言論自由。這里所說的言論自由是相對自由,指的是不違背黨和學校意志的自由。只有在這種相對自由環(huán)境下,校報才能實現(xiàn)開放性,才能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特色、個性和藝術。
從本質上講,開放性和言論自由是校報存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靈魂。說實話,縱觀目前多家校報,雖然在黨性上都旗幟鮮明,但其辦報質量和新聞藝術不敢茍同。與社會優(yōu)秀報紙相比,多數(shù)校報只是“應景”的門簾,陳舊呆板,沒有朝氣,沒有特色和吸引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因循傳統(tǒng)老套的觀念,僵化的管理體制,不開放的環(huán)境。
因此,必須沖破“官辦”體制的束縛,建立民主、開放的機制,提高校報的生機與活力。
1.純潔校報黨性,消除“長官意志”束縛。
校報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問題,不少人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qū),就是校報是學?!肮俎k”的、是為政治和領導服務的。一些素質不高的校領導,有意歪曲校報的黨性,認為自己代表黨,校報就是實現(xiàn)個人意志的工具。他們的所謂“維穩(wěn)”,目的是保護個人權力和利益。他們這種行為,是對校報黨性的褻瀆。
在解決認識問題的前提下,學校黨委和宣傳部門應該按照科學創(chuàng)新和科學發(fā)展的思路,積極探索新時期辦好校報的好政策,努力改進辦好校報的體制和機制,在堅持黨的政治路線的前提下,給予校報更多的民主、自由和創(chuàng)新空間。學校的黨政領導同志,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正確看待校報的地位和作用。應認識到,校報既是學校治校的輿論工具,也是廣大師生群眾表達愿望的陣地。在指導辦報中,要樹立“親民”理念,還輿論權于師生群眾。主管領導同志,要有天下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堅決清除自己頭腦中的“官貴民賤”觀念,用民主、開放的理念對待校報,把廣大師生看作是校報的真正主體,不再用獨斷專行的手段管理校報、干涉辦報業(yè)務。
2.發(fā)揮師生主人翁地位,建立群眾辦報機制。
校報雖是學校公辦的,但它的主體力量和對象是師生群眾,因此要發(fā)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校領導要拋棄“長官意志”,廣大師生員工也要從“官本位”的思想束縛中走出來。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治校的主人,也是辦報的主人。充分利用手中的民主權利和新聞智慧,積極參與辦報過程,除踴躍投稿外,并監(jiān)督報紙的導向和體制改革工作。
學校黨委和宣傳部門要在清除“官本位”、“政治工具論”的同時,動員學校各方面因素,實行黨委領導、專業(yè)人員管理、師生群眾廣泛參與的辦報體制。另外,各方面都要遵守新聞輿論原則和辦報規(guī)律。要防止為突出政績、體現(xiàn)個人意志而破壞新聞法則的行為。學校要重視校報通訊隊伍的建設,采取激勵措施發(fā)動群眾辦報,加強編輯和通訊隊伍力量,建立專兼結合的通訊員隊伍。學校要相信師生并尊重其首創(chuàng)精神,給記者、通訊員較大的新聞、言論自主權。
3.貫徹新聞“三貼近”原則,發(fā)揮專業(yè)人員作用。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2],這是黨中央提出的新時期報紙新聞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的原則?!叭N近”原則為校報從“官辦”束縛中走出來、把“新聞傀儡”變成大眾媒體指明了道路。
“貼近實際”,就是要求側重報道本校情況,特別要加強基層新聞的報道力度。過去多數(shù)校報受“文革”遺毒影響,為了造勢,喜歡“假大空”的文風,往往刊登那些脫離學校、不痛不癢、不著邊際的東西。
“貼近生活”,就是要求校報不要搞唯政治論、只把眼睛盯在所謂的大事上,不要充當少數(shù)領導的“馴服工具”。不僅要報道領導的活動,更要關注師生生活中有意義的小事,報道群眾最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
“貼近群眾”,就是要求校報,不能整天圍著領導轉,只唱贊歌,不敢曝光。在報道學校面上工作的同時,要注意反映師生群眾的心聲,報道群眾中的典型和好人好事。
另外“三貼近”原則,也為校報豐富內涵、科學發(fā)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導。校報編輯部、新聞工作者,既是黨委決定的執(zhí)行者,也是輿論育人的實踐者。學校宣傳部門應加強對校報編輯部的指導,提高專業(yè)人員的綜合素質。辦報人員要忠實地貫徹黨的新聞路線,堅決與“長官意志”和“假大空”文風決裂,堅守真理和事實。全體新聞工作者都要把握辦報規(guī)律和新聞法則,提高報紙質量和欄目的品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3]。
4.創(chuàng)新辦報模式,增強報紙活力。
我們論證校報黨性、開放性的目的是要增強校報的活力和宣傳效益。
回顧過去各校辦報的舊模式大同小異,都是黨委部署年度新聞宣傳計劃、宣傳部門下達宣傳報道任務,編輯部執(zhí)行操作。其計劃基本是照搬上級的、官僚的計劃,其執(zhí)行過程也是一個封閉的、沒有自由度的過程。這種模式只體現(xiàn)領導的意圖,沒有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沒有體現(xiàn)新聞規(guī)律和群眾的意愿。因此是脫離實際的、不科學的。因而,舊模式下的報紙像文件一樣,貌似正統(tǒng),沒有活力。
在新時期,按黨和國家關于科學、創(chuàng)新、效益的要求。不論學校領導,主管部門,還是專業(yè)人員,都要認真學習新時期黨的新聞路線和辦報方針,不斷探索校報發(fā)展的新路子,創(chuàng)新辦報模式。我們要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借鑒現(xiàn)代網絡和社會媒體的優(yōu)勢,重新構建有時代特色的校報機制和模式。只有這樣,校報才能真正煥發(fā)青春活力,有品位,有魅力,有效益。
[1]吳冷西.“《憶毛主席》連載之二--新聞的階級性” [EB/OM]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 192377/192680/201060/201062/12533396.html.2010年08月25日.
[2]胡錦濤.“什么是新聞三貼近原則”[EB/OM],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013201.html.2008-9-4 10:16.
[3]沈建蒙.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理論武裝人[J].張家口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