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花,王樹生
(1.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2.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哈爾濱150080;3.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150001)
符號的張力:后現(xiàn)代性的分析中介與社會本體
——消費社會批判及波德里亞的分析策略
李松花1,2,王樹生3
(1.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2.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哈爾濱150080;3.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150001)
波德里亞在其思想發(fā)展早期,借鑒符號學、精神分析、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論并引入社會生活的符號維度,在馬克思異化批判基礎上,對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批判。在波德里亞思想發(fā)展的這一階段,符號是作為批判中介與分析策略引入的,卻蘊涵實體化、自主化、本體化的張力。波德里亞思想的后期發(fā)展在一定意義上體現(xiàn)了符碼由方法論層面向本體論層面逐漸傾斜的過程,波德里亞也逐漸由社會生活符號維度的客觀分析者轉化為后現(xiàn)代符號內爆社會的話語書寫者。
消費社會;符號;意識形態(tài);中介;本體;波德里亞
消費是波德里亞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理論發(fā)展早期,波德里亞對消費問題的考察仍然賦予生產以最終的重要性[1]109。在《物體系》、《消費社會》等早期著作中,波德里亞以符號作為分析中介,通過對廣告、信用消費、身體與性、休閑等問題的符號學分析,揭示了消費邏輯是如何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的。
在這一分析過程中,符號本來是作為批判現(xiàn)代性及生產邏輯的中介而引入的,卻微妙地體現(xiàn)出實體化、自主化、本體化的傾向。這種傾向絕不僅僅是消費社會面貌的簡單鏡像,還暗含著波德里亞后期思想的理論關注點及分析策略演化的可能軌跡——符號由方法論層面向本體論層面逐漸傾斜。通過《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象征交換與死亡》、Simulation/《論仿真》、The Transparency of Evil/《透明的邪惡》等一系列充滿歧義、玄思與洞見的后期著作,波德里亞完成了由現(xiàn)代社會符號面相的分析者向后現(xiàn)代符號內爆社會的話語書寫者的轉化。
1.從馬克思到消費社會。馬克思生活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上升時期,他通過勞動、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剩余價值等概念,通過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露籠罩在工人頭上的意識形態(tài)迷霧,揭露資本家與工人之間人與人的剝削關系被轉化為物與人的關系的社會根源。
與馬克思相比,波德里亞試圖回應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社會由福特主義向后福特主義的轉型。后福特主義強調針對“目標消費群體”生產小規(guī)模、小批量的商品,縮短生產周期。后福特主義給日常消費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非物質形態(tài)的商品在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生產對于控制和操縱消費趣味與消費時尚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2]。
消費社會來臨了,它不是通過掩蓋真相,而是通過消費,誘導人們接受消費制造出來的“真相”。消費社會用個體熟練而系統(tǒng)消費的活躍狀態(tài)取代了資本主義早期階段工人靜默生產的狀態(tài)。在消費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話語在不斷地物化、系統(tǒng)化、豐富化、喧囂化,最關鍵的是,這種維持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話語尋找到有效的中介——物的符號及其系統(tǒng)化生產,并成為主體消費的特定對象。這便是波德里亞所面臨的時代主題。
2.勒菲伏爾與巴特的影響。20世紀上半葉法國學術界的知識積累為波德里亞尋找新的消費批判途徑提供了靈感。在20世紀40年代,勒菲伏爾試圖通過完善馬克思的批評圖式,給予上層結構辯證性的自主地位,而依賴于生產的消費活動被賦予新的位置。消費包含了種種中介:意識形態(tài)、文化、建制和組織,在勒菲伏爾那里,異化批評由工作場域上移至上層建筑的領域[3]234。如果說馬克思在一般意義上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身對工人靜默生產的欺騙作用進行批判的話,那么勒菲伏爾特別強調的則是通過消費活動、這種欺騙作用發(fā)生的機制與中介。
巴特是波德里亞思想的又一源泉。巴特將索緒爾對語言符號的分析擴展到日常生活分析。通過區(qū)分構成指意模式的客體系統(tǒng)與涉及那些客體使用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巴特區(qū)分了物質文化和被用來操縱消費者選擇的交往模式[4]38。巴特試圖表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時尚這樣一個支配系統(tǒng),它“試圖控制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外表所作出的一切決定,目的是為了銷售時尚行業(yè)的商品”[4]39。而對結構人類學大師列維·斯特勞斯來說,“在人的行動本質和其具體實踐間,總會纏繞混雜著一個中介者,那便是概論性圖式……”[3]243巴特和施特勞斯提出的作為分析中介的符號系統(tǒng)及概念圖式為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批判提供了借鑒。
3.波德里亞對消費批判新路徑的嘗試。在以上理論傳統(tǒng)影響下,《物體系》與《消費社會》這兩部波德里亞的早期著作嘗試建構新的消費批判路徑?!段矬w系》與《消費社會》蘊涵著兩重邏輯:一是符號與精神分析的邏輯,著重分析消費社會的意象結構,這在前者中更為明顯;二是生產的邏輯,強調這種意象的社會生產前提,這在后者中得到了更多的強調。這兩條思路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互文[5]5。
在《物體系》中,波德里亞歸納出四種物體系統(tǒng),它們分別是存在功能性系統(tǒng)或者客觀系統(tǒng)、非功能性系統(tǒng)或者主觀系統(tǒng)、后設及功能失調體系、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系。按照巴特在分析大眾文化神話時使用的分析框架[6],前兩者是初級指意系統(tǒng),而后兩者則代表著次級指意系統(tǒng)。參照勒菲伏爾的社會現(xiàn)實層次理論可以認為,前兩種物體系在物品實踐——感知的層次上運作,第三種物體系作用于形象投射的層次(心理投注),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系則作用于意識形態(tài)層面,主要通過個性化、模范與系列、信用貸款等“建制”發(fā)揮作用[3]244。然而在《物體系》中,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整體性與物體系的細膩分析間存在著接續(xù)的痕跡?!断M社會》延續(xù)并深化了《物體系》的理論主題,卻蘊涵著符號由分析中介向社會本體傾斜的理論苗頭。
1.符號與消費社會中的異化。在《物體系》中,波德里亞以符號為中介對消費社會中的異化進行了批判。以廣告分析為例,在波德里亞看來,廣告的功能是用來閱讀,廣告通過鋪天蓋地的符號仿佛表達了對個人的關懷與恩寵,但其潛在的用意在于向個人施加一種體系的操縱?!爱攺V告的要旨在說:‘社會完全配合您,將您完全地融于其中吧。’很清楚,這個相互性中有個騙局:前來配合您的是一個與形象有關的作用,而您卻是要以配合一個真實的作用體制來作交換”[7]。在波德里亞的分析中,時尚流行體系、信用卡的魔力、廣告不光是作為消費社會中的新的社會事實與馬克思生活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相區(qū)別,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作為符碼的“物”可以作為異化批判的中介而顯示出其價值。
在《消費社會》中波德里亞試圖通過對消費過程的分析,揭示出人們在物品豐裕及符號豐裕的社會中,如何沉浸在技術、民主、平等、進步、自由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中,忽略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危機。波德里亞看來,“階級矛盾、不平等、不民主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危機,而在消費社會中,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迅猛發(fā)展,對物的消費能夠起到將這種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張力化解的作用”[8]34。消費行為及超級市場中琳瑯滿目的商品都使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合法化。
2.消費:系統(tǒng)性需要與虛假需要。在《物體系》與《消費社會》中,隱約存在著一種體制性因素,即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資本主義生產的系統(tǒng)性需要?!跋M社會也是進行消費培訓、進行面向消費的社會馴化的社會”[8]73。在這種條件下,熟練地掌握消費手段與消費技術成為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重要標志,“消費再一次地成了社會勞動”[8]7。在對浪費行為的分析中波德里亞指出,“這種戲劇性的浪費……它的功能就在于大眾消費的經濟振興”[8]29。
在馬爾庫塞看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真實需要”已經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營造的“虛假需要”替代了。波德里亞認為,“單個的需求并不存在,存在的唯有一種消費體系。或確切地說,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個人層面上生產力合理體系的先進形式?!M’在這里對生產進行了必要的邏輯性替代”[8]66。“生產企業(yè)控制著市場行為,引導并培育著社會態(tài)度和需求。這就是生產秩序專斷的一面,至少是有這種傾向。”[8]61
如果波德里亞的論述僅僅如上所述的話,那就不會存在波德里亞后來與馬克思主義視角的分裂、對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超越。而《消費社會》便為這種超越的完成預留了生長點,這種生長點是通過賦予符號這一分析中介以模糊的二元地位來完成的。在波德里亞的分析中,符號既是生產邏輯借以控制消費者、對個人進行異化的中介,也具有一種實體化的傾向與要求。
受索緒爾語言學及巴特符號學關注對立與差異的啟發(fā),波德里亞指出,消費是社會分類和區(qū)分的過程,“物和符號不僅作為對不同意義的區(qū)分,按順序排列于密碼之中,而且作為法定的價值排列于社會等級”,“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做能夠突出你的符號”[8]48。在波德里亞看來,“我們這個‘消費社會’的特點: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8]13,“一旦人們進行消費,那就絕不是孤立的行為了(這種‘孤立’人是消費者的幻覺,而這一幻覺受到所有關于消費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精心維護),人們就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編碼價值生產交換系統(tǒng)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費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牽連”[8]70。真相被符號掩蓋最大的害處并不在于我們被施加給一個虛假的真相,而是符號將真相驅逐,使其根本不再出現(xiàn)在我們思考的視域內。
就這樣,在波德里亞看來,符號的邏輯掩蓋和美化了生產的邏輯,對真相形成了驅逐,同時,符號的邏輯成為消費者的集體無意識,促使作為意指系統(tǒng)的符號體系的能指(符號本身)與所指(生產體系)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松動,從而使符號具有了某種相對程度的自主的邏輯。由此,“流通、購買、銷售、對作了區(qū)分的財富及物品/符號的占有,這些構成了我們今天的語言、我們的編碼,整個社會都依靠它來溝通交談。這便是消費的結構,個體的需求及享受與其語言比較起來只能算是言語效果”[8]71。
波德里亞認為,符號體系的政治功效在于符號并不試圖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社會矛盾,而是通過符號體系將這種不平等與矛盾轉化為符碼的差異[8]90。對波德里亞而言,“在編碼層次上是不可能有革命的”,這種編碼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合法性的來源,那么革命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只能是通過解碼。而從一定角度來看,解碼既是一種顛覆現(xiàn)成體系的過程,也是符號解放自身的過程。
凱爾納與貝斯特將波德里亞的思想劃分為三個時期[9],即探索現(xiàn)代性階段,從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階段,后現(xiàn)代性、形而上學及后政治階段。理解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生活的符號維度。
仰海峰指出,在思想發(fā)展早期,波德里亞將符號學、日常生活批判、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相結合,更新了消費社會研究;在中期,他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轉向后馬克思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生產邏輯展開較為尖銳的批評;在后期,他同一切現(xiàn)有的思潮決裂,最后同現(xiàn)實本身決裂,走向主張物體支配一切的階段[5]2。符號學是波德里亞學術生涯的起點之一,這一起點并沒有因為他與馬克思主義的決裂、甚至是對后現(xiàn)代的批判而失去意義。波德里亞的學術生涯可以被解讀為物—符號—人關系批判向符號(客體)完全替代與控制人(主體)的論斷逐漸轉移[10],他的思想歷程也可以被讀解為方法論層面上的符號批判向本體論層面上的符號本體滑動的過程?!断M社會》已經隱含著這種理論轉向的苗頭。
《消費社會》中充滿了不同層面的意義糾葛。一方面,在消費社會中,符號體系通過對于消費的操控與引導,借助意識形態(tài)話語賦予資本主義社會以合法性,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順利進行,而關鍵的一點在于,當符號的操縱被消費大眾無意識化、當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發(fā)生松動后,符號就會形式化、去內容化。因此,波德里亞將符號學引入對于消費社會異化的批判,既是理論視角與批判工具的突破,也試圖反映消費社會正在發(fā)生的客觀事實。
在《物體系》與《消費社會》中,波德里亞的理論已經表現(xiàn)出符號的還原色彩與異化批判兩者間的張力,而這其中隱藏的關鍵問題在于,波德里亞把消費社會的運行邏輯與自己的分析策略融為一體。也就是說,波德里亞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所要考察的后現(xiàn)代社會(消費社會是其一種屬性)的一部分,與后現(xiàn)代社會的邏輯相一致,波德里亞的分析策略也在后現(xiàn)代化,從將符號作為分析中介引入研究中,到強調符號的自主性,從將符號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到將自己的學術活動符碼化,我們觀察到的是符號由分析的方法論中介到現(xiàn)實的本體性存在,最后到學術話語的本體性生產的過程。
1.邁向符號的仿真:人類社會本體的變化。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波德里亞試圖將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擴展為一般政治經濟學,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學在有用性的遮蔽下圍繞商品的邏輯以及交換價值體系展開,而符號政治經濟學則在功能性的遮蔽下,構建了某種意指關系的模式,在符號/交換價值體系的框架中互相指認[11]191。
在波德里亞看來,對符號生產以及文化生產的分析不能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的、外在的、隱蔽的“上層建筑”,由此一般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是馬克思的商品經濟學同符號政治經濟學的結合[11]103。“在《生產之鏡》中,他斷然與馬克思主義的‘商品政治經濟學’分道揚鑣了,而《象征交換與死亡》連他自己的‘關于符號的政治經濟學’也一概放棄了?!保?2]296
在一系列著作中,波德里亞以仿象秩序為切入口,為我們描述了人類社會所經歷的歷史演化,他把中世紀和封建制以來的西方社會看做是一個符號(或映象或再現(xiàn))與現(xiàn)實的關系之演進過程[12]304。在《象征交換與死亡》與 Simulation(《論仿真》)中,波德里亞將仿象區(qū)分為三個階段:即仿造、生產與仿真[13]67;[14],分別建立在價值的自然規(guī)律、商品規(guī)律與結構規(guī)律的基礎上;后來,波德里亞增加了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擁有一種天然的指涉對象,價值根據事物的自然用途而形成;第二階段建立一般等價物的基礎上,價值依照商品的邏輯而形成;第三個階段則由符碼主宰,價值依據模型的裝配而形成。而在第四個階段,價值的碎片(病毒或輻射)階段,根本不存在任何參照點。價值向各個方向輻射,占據了所有的縫隙,不參照任何東西,僅僅借助于單純的相鄰?!保?5]瑞澤爾將這種社會演化總結為四種模擬秩序:啟蒙運動到工業(yè)革命之間的對于自然的仿制,工業(yè)革命到20世紀中期的對于自然仿制物的復制,20世紀中期以來對符號的復制,以及晚近階段的符號片段化、毒菌式或癌腫式永無止息增生和擴散的階段[1]134-139。
2.超現(xiàn)實:符號成為社會的本體。波德里亞的這種分析策略體現(xiàn)在“模擬時代”和超現(xiàn)實的表述中?!罢婧同F(xiàn)實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它們已經消失在雪崩似地飛來的各種模擬之中……在模擬的外表后面不存在‘現(xiàn)實’或‘真理’”[1]132-133。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現(xiàn)實的世界里,“它是一種比現(xiàn)實還要現(xiàn)實,比美者還要更美、比真者還要更真的模擬”[1]133。在這種超現(xiàn)實中,事物與表象、現(xiàn)實與符號的對應關系已經不復存在了,存在的是只是沒有原型而互相模仿的各種符號和模型,符號秩序本身就是現(xiàn)實,此外別無現(xiàn)實[12]305。“真實性死了。確定性死了,不確定性成為主宰?!保?3]5“如果說以往的真實是一種客體自然的真實,那么現(xiàn)在的真實則是一種超自然的符號真實?!保?6]
在這種超現(xiàn)實中,事物與表象、現(xiàn)實與符號的對應關系已經不復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沒有原型而互相模仿的各種符號和模型、甚至是符號的病態(tài)性擴散。在波德里亞看來,符號就是目前狀態(tài)下,我們社會的本體與邏輯。
就這樣,延續(xù)《物體系》與《消費社會》分析策略中所存在的張力,波德里亞在對后現(xiàn)代社會作出了符號形式化、去內容化診斷的基礎上,經歷了符號從作為分析中介到成為社會本體的轉變,也將自己的學術研究符號化,賦予自己制造的符碼以高高在上的地位。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波德里亞思想發(fā)展的軌跡在《物體系》、《消費社會》的分析策略中就已經隱含了。波德里亞的思想(推而廣之后現(xiàn)代思想)富有啟發(fā)性,原因就在于與現(xiàn)實相隔離的符碼、話語與文本能幫助我們反思被現(xiàn)代性遮蔽起來的意義的多樣性、差異性與豐富性。
波德里亞的問題在于,在符號由現(xiàn)實批判的中介向現(xiàn)實的本體滑動的過程中,符號逐漸變得自我指涉,豐盛而又多變,逐漸地與現(xiàn)實的意義相剝離,慢慢失去了社會現(xiàn)實的支撐。雖然也曾對消費進行過分析,也從符號的社會區(qū)隔的角度切入問題,但在布迪厄看來,作為社會區(qū)隔的符號始終是社會生成并對社會具有建構性,符號始終是主體實踐的結果,社會本體是人的社會實踐,而不是符號,符號只是作為文化生產的工具參與了社會的再生產[17]。
波德里亞對后現(xiàn)代社會的診斷與他的分析策略之間存在著極強的互文性質。在學術生涯早期,波德里亞從事的是規(guī)范的學術活動;從《象征性交換與死亡》開始,他試圖掙脫話語表述及學術規(guī)范的枷鎖;到后期,波德里亞摒棄學術研究與話語創(chuàng)作的區(qū)隔,撰寫了Simulation/《論仿真》、The Transparency of Evil/《透明的邪惡》、《冷回憶(1-5)》[18]等大量的雜感/散文類文本。對波德里亞而言,后現(xiàn)代社會是符號本體、符號內爆、符號擬象的社會,而他后期的行文風格恰好體現(xiàn)了對學術話語的超越而進入形而上學和玄想的狀態(tài);他的學術實踐也恰恰支持了他對后現(xiàn)代社會符號特性的論斷。
耐人尋味的情況出現(xiàn)了,波德里亞的寫作活動恰好是他所要揭示的符號社會的一部分,即對符號的一種操縱;換句話說,波德里亞既是當代社會的符號分析者,又以其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代表的身份精力旺盛地參與了對當代社會表征的符號生產。
林志明認為,波德里亞及其著作體現(xiàn)出社會學家與形而上學家的張力。波德里亞創(chuàng)造了某種文類混合的傾向?!拔覀兛梢哉f在每一部作品之中都有形而上學和社會學的成分——當然也還有其他的成分,比如文學的成分”[19]。
波德里亞的這種話語策略的初衷是什么呢?當學者質疑這些文體的學術規(guī)范時,波德里亞可以申辯說,它們只是類似小說的表述與符碼,由此他通過從規(guī)范的學術場域游移到別處為自己的符碼取得了合法性。如何解讀波德里亞制造的符碼,學者們爭論不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許更符合波德里亞思想的看法是,這些學者對波德里亞的解讀與波德里亞的著作一樣,也是一種符碼。
波德里亞“總是在所有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通過符碼本體性的變動不居的游移,波德里亞擁有了對于符碼的權威、現(xiàn)實的權威,也擁有了對學者們的權威及表述的先機。由此,憑借著對后現(xiàn)代社會的深邃洞見,通過符號的游戲,波德里亞完成了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隔離,在他描繪的后現(xiàn)代社會中,符號擬像的世界對現(xiàn)實進行了完美的謀殺。
波德里亞把美國作為符號內爆及模仿社會的典型代表[1]148,美國“既不是夢想、也不是現(xiàn)實,而是超現(xiàn)實……美國的一切都是現(xiàn)實而實用的,同時也被夢想填充。也許美國的真相只有歐洲人才能看到,因為歐洲人在這里能發(fā)現(xiàn)完美的模仿……美國人感覺不到模仿。他們自己已經處于最發(fā)達的模仿狀態(tài)”[20]。作為波德里亞理論的現(xiàn)實版本,當這種對美國的描述面臨學界及大眾的質疑時,波德里亞仍然按照他自己的感受與想象撰寫關于美國的符碼。
波德里亞的批判指涉的不完全是現(xiàn)實的美國,而是一種帶有本體性的符碼,他遵循的不是美國社會的現(xiàn)實邏輯,而是符號體系的邏輯——以美國為載體與中介。這是我們在理解波德里亞的話語策略時必須注意的一點。
[1]喬治·瑞澤爾.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羅鋼.消費文化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8.
[3]林志明.譯后記:一個閱讀[M]//.尚·布希亞.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馬克·戈特迪納.客體系統(tǒng)與日常生活的商品化:早期的波德里亞[M]//.道格拉斯·凱爾納.波德里亞:批判性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5]仰海峰.中譯本序言[M]//鮑德里亞.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6]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45.
[7]尚·布希亞.物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7.
[8]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xiàn)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43-189.
[10]道格拉斯·凱爾納.波德里亞:批判性讀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0-24.
[11]讓·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夏光.讓·布希亞[M]//楊善華.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讓·波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4]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M].New York:Semiotext(e),1983:83.
[15]Jean Baudrillard.The Transparency of Evil[M].London &New York:Verso,1993:5.
[16]戴阿寶.終結的力量——鮑德里亞前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67.
[17]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8]讓·波德里亞.冷回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9]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M]//謝立中.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詮釋與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31.
[20]Jean Baudrillard.America[M].London &New York:Verso,1988:28-29.
C4
A
1007-4937(2012)02-0092-05
2011-12-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范疇重釋與中國社會發(fā)展模式研究”(10ASH001)
李松花(197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從事公共政策、社會保障與社會理論研究;王樹生(1973-),男,吉林磐石人,副教授,法學博士,從事社會理論、文化社會學研究。
〔責任編輯:楊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