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雋,姜思哲
(哈爾濱師范大學 a.心理健康教育中心;b.學生工作處,哈爾濱150025)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特征及相關研究
朱佳雋a,姜思哲b
(哈爾濱師范大學 a.心理健康教育中心;b.學生工作處,哈爾濱150025)
生命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對人的行為起導向作用,它貫穿于人們的一切活動和行為之中,決定著生命的性質和方向。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可以指導人們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善待生命、超越生命,給現(xiàn)實的生命賦予永恒的價值和無限的意義。從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特征及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對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增進其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心理健康
生命價值觀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理想。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直接影響其行為,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偏差,特別是對消極的生命價值觀的判斷是減少大學生極端行為,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1]。生命既是教育的邏輯起點,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對大學生的教育如果忽視對生命的人文關懷,忽略了對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將嚴重影響大學教育的成效,進而會影響到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從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特征,以及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與相關因素關系進行研究,可以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偉大和崇高,提高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有效解決大學生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能夠促使大學生在關注、尊重、熱愛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的同時,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自覺提升生命的價值,增強大學生生命價值教育的實效性,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亦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某高校四個年級352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31份,有效回收率為95%,問卷調查所得的數(shù)據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2]共19個題目,包括: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狹隘的生命價值觀四個因子,項目的因子分高于4分說明傾向于此價值觀程度較強,反之說明傾向于此價值觀程度較弱。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四個因子分均值(n=331,M±S)由大到小依次為: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17.72±3.67)、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15.24 ±3.47)、狹隘的生命價值觀(10.70 ±3.70)、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10.37±3.77)。因子分在4分以上的人數(shù)比分別為: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占6.6%,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98.9%,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97.0%,狹隘的生命價值觀5.4%。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特征,調查問卷中設計部分人口學因素為變量,研究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與人口學變量之間關系,及它們如何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
生命價值觀各因子在與父母關系維度上均值比較調查結果:與父母關系不同,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因子均分比較(n=331,M±S),與父母關系不冷不熱(12.20±3.41)>與父母關系冷淡(12.09 ±1.52) > 與父母關系親密(10.05 ±3.71);與父母關系不同,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因子均分比較,與父母關系親密(15.62±3.15)>與父母關系不冷不熱(13.50±3.80)>與父母關系冷淡(11.63±5.74);與父母關系不同,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因子均分比較,與父母關系親密(18.06 ±3.39) > 與父母關系冷淡(16.36 ±4.71) >與父母關系不冷不熱(15.67 ±4.54);與父母關系不同,狹隘的生價值觀均分比較,與父母關系不冷不熱(11.62±4.40)>與父母關系親密(10.60 ±3.58) > 與父母關系冷淡(9.81 ±3.73)。
進一步采用相關分析的方法,分析人口學因素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影響,悲觀困惑生命價值觀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shù)為0.197,在p<0.01水平上;與父母關系的相關系數(shù)為0.190,在p<0.01水平上,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與學習成績相關系數(shù)為0.207,在p<0.01水平上;與父母的關系的相關系數(shù)為0.277,在p<0.01水平上,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與性別的相關系數(shù)為0.142,在p<0.01水平上;與父母關系的相關系數(shù)為0.196,在 p<0.01 水平上;狹隘的生命價值觀與性別的相關系數(shù)為0.129,在p<0.05水平上。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各因子均分在2.59~4.43之間,說明大部分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但也存在著一些悲觀、功利世俗的消極生命價值觀,可能由于社會多元化的價值標準以及各種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大學生在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這個維度上得分最高,說明大學生對生命價值存在理性認識,認識到生命是神圣的,不能輕易放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是最寶貴的,應該讓生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他們除了對珍愛生命具有強烈的認知,還具有較強的探尋生活目標和生命意義的能力。張文遠通過個別訪談、集中座談、問卷調查等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大學生多數(shù)具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少數(shù)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處于消極層面。本次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也存在消極生命價值觀,他們對生命存在無價值感、無成就感,漠視生命的存在,缺乏對生命本質的理性思考,生命過程中沒有明確、清晰的生活目標,使其生命價值觀變得悲觀和狹隘,金錢成為衡量大學生生命價值的主要標志之一,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理想主義日益淡化,代之而起的是世俗主義的價值觀傾向。這和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對于少數(shù)大學生具有狹隘生命價值觀,李若衡、楊靜指出,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有狹隘的一面,表現(xiàn)在追求物質和權利,過于物質化,注重的只是個人感官和感情的滿足[3]。武艷萍也認為大學生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化、世俗化傾向突出,拜金主義占有一定市場[4]。
研究結果表明,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大學生在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和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這兩個維度上均得分最高。說明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大學生更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生命價值觀更健康,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現(xiàn)有的生活。大學生最初獲得的生命價值體驗、價值評價、價值取向來自他的家庭,父母如果具有健康的生命觀、能夠獲得更多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偏愛,家庭和睦,家庭教育方式良好,會使子女在家庭中體驗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責任感,利于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與父母關系處于兩個極端的大學生更具有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與父母的關系越親密,子女在情感上越能得到滿足,也越能激發(fā)他們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與父母關系冷淡的大學生,由于較少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幫助,反而促使他們更積極勤奮、一切事情依靠自己解決[2]。
調查結果表明,與父母關系不冷不熱的大學生比與父母關系處于兩個極端的大學生具有狹隘的生命價值觀。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大學生,家庭的溫暖、關心使他們獲得了更多安全感和自尊,與父母在情感上的更多交流,促使他們在評價生命價值時更多地融入積極的情感因素,生命價值觀更加積極、健康,因此在人生追求上不會狹隘地執(zhí)著于某一類東西,如金錢或權利。而親子關系冷淡的大學生,也許正是由于缺少親情、溫暖的關懷和愛,所以他們更加期待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心,他們需要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互動,更加意識到認識、評價生命價值時,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杜林致、樂國安在研究中指出,金錢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憂慮、不安等負性情緒,如果一個人長期、持續(xù)地受這些負性情緒所占據,那么他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5]。
家庭是大學生最先成長和接受教育的環(huán)境,它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形成和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張繡閣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偏愛對提高子女的自我意識具有促進作用[6];袁艷芳認為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會更重視孩子在人格品質、人際關系、人類福祉、態(tài)度價值和知識智慧的發(fā)展[7]。這一切都說明,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會給大學生的生命觀的形成帶來漠視生命、無視生命價值的消極影響,甚至使大學生采用極端的方法解決問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重要因素,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如父母關系緊張、受父母關注太少等,都容易對子女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使他們情無所系,心無所依,感受不到生命之重和生命之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和大學生與父母關系的相關分析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
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是指對于生活目標的選擇充滿了迷惑和悲觀的情緒;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是指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對待生命中的挫折,勇于面對、積極進取。采用相關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學生人口學因素和生命價值觀關系時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與悲觀困惑生命價值觀和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存在顯著相關關系;性別與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和狹隘的生命價值觀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說明學習成績和性別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形成具有一定的關系。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主要接受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對學生培養(yǎng)實行標準化、統(tǒng)一化模式,教育目的變成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而考試分數(shù)成為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因此一部分大學生把更多對于生命的關注投入取得考試高分當中,他們的生命認識和理解受到限制,背離了教育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啟迪智慧、提升個體生命意義、促進個體生命全面發(fā)展的主題。伴隨著大學階段自我意識的趨于成熟和完善,在大學教育中對于生存訓練、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等關于生命的基本知識更多的涉及,大學生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等有了更多的思考,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開始清晰,遇到困難時表現(xiàn)出積極面對、在逆境中奮起的生命態(tài)度。因此,學習成績與大學生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和積極進取的生命價值觀必然存在一定的關系,它影響大學生對于大學生活的真正目標的確立,影響他們對自我生命存在的認識,生命的價值體驗,選擇生活目標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態(tài)度和采用的應對方法。
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期待不同,造成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和狹隘的生命價值觀與性別存在相關關系。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要求賦予男女性別特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不同,男性應具有堅強的意志、努力奮斗的精神,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面對壓力具有獨自應對的能力;女性往往處于受保護的地位,遇到問題可以采取退避、求助等方法,不同性別角色對于生命存在的認知不同,對生命的追求必然不同。劉永亮和喻永紅認為,男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社會成就動機,他們較多地希望在社會中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因而更傾向于將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作為人生的重要、甚至首要目標,希望能夠通過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而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8,9]。和女生相比較,他們在需要上呈現(xiàn)出更重視物質財富的特點,因此,性別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關系。
[1]張文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2]孫瑩.家庭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3]李若衡,楊靜.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投射測驗與內容分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6,(2):252.
[4]武艷萍.當代大學價值觀現(xiàn)狀及特點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2):33 -35.
[5]杜林致,樂國安.國外金錢心理研究綜述[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39(2):61 -65.
[6]張繡閣.初中生自我意識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82 -83.
[7]袁艷芳.大學生家庭價值觀教育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研究[J].高教論壇,2008,(4):189.
[8]劉永亮.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
[9]喻永紅.當代不同類型大學價值系統(tǒng)比較及教育思考[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B4
A
1007-4937(2012)04-0154-03
2012-03-10
2010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S2010-281)
朱佳雋(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姜思哲(1981-),男,黑龍江肇東人,講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楊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