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明 李丹 馬子霖 李麗靜
胸部刀刺傷致心臟破裂是胸外科危急重癥之一,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僅有少數(shù)傷者能及時被轉運到醫(yī)院急救,現(xiàn)回顧我科近十余年來救治的12例胸部刀刺傷致心臟破裂病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995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搶救胸部刀刺傷致心臟破裂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齡16~75歲,平均47.6歲;刀刺傷口位于胸骨左緣5例、胸骨右緣4例、右上腹部2例、劍突下1例;有Beck三聯(lián)癥(低血壓、高靜脈壓、心音微弱)7例;術中發(fā)現(xiàn)心包壓塞7例,右心房破裂2例,右心室破裂5例,左心房破裂3例,左心室破裂2例,同時合并血氣胸6例、肺損傷5例、肝破裂3例、膈肌破裂2例。
1.2 結果 急診室床邊開胸(ERT)手術修補3例,手術室開胸(ORT)手術6例,胸腔鏡探查輔助小切口修補2例,延誤診治死亡1例。
胸部刀刺傷的部位是判斷心臟損傷的重要依據(jù),前胸兩側鎖骨中線之間、劍突以上區(qū)域的刀刺傷是心臟損傷的常見部位,本組9例即在該區(qū)域,對于該部位的銳器傷應在第一時間考慮到心臟損傷的可能,避免漏診。但劍突以下及其他部位的銳器傷亦應警惕心臟損傷的可能,本組3例即在該區(qū)域,其中1例右上腹刀刺傷致肝破裂、膈肌破裂行修補術,術后病情一度平穩(wěn),從而忽視了心臟損傷,稍后病情惡化,持續(xù)抗休克治療未能挽救患者生命,尸檢時才發(fā)現(xiàn)“右心室破裂致心包填塞”實為深刻教訓。
根據(jù)癥狀、體征,刀刺部位、方向,結合失血性休克、心臟壓塞等臨床表現(xiàn)迅速作出判斷,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抗休克治療、積極準備探查手術的同時,進行床旁心臟超聲檢查8例,心臟損傷診斷符合率87.5%,Rozycki等[1]報道“心臟超聲檢查對心臟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7.3%”,因此,如果病情允許,我們推薦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如發(fā)現(xiàn)心臟破裂,在手術室立即行剖胸探查。
由于心臟損傷本身的特殊性,入院時多數(shù)患者已處于休克、瀕死狀態(tài),避免搬動、就地組織搶救是救治過程中的關鍵之一,本組3例患者入急診室后呼吸表淺、心跳微弱已處于瀕死狀態(tài),隨后呼吸、心跳停止,為挽救患者生命,我們果斷行ERT手術獲得成功。
對于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傷道復雜的2例患者,應用胸腔鏡對胸腔及心臟進行了徹底探查,均發(fā)現(xiàn)為右心房破裂,在胸腔鏡輔助下采用右胸第4肋間前外側小切口行右心房修補術。
對于心臟刀刺傷口的修補,我們的經驗是“用手指壓迫噴血處,以7-0絲線或滌綸線間斷水平褥式縫合修補心肌,為防撕裂,在準備作心包開窗引流部位,切去部分心包膜作墊片”。本組9例均采用上述方法成功地進行了心臟修補手術。心臟破裂多由刃器穿透胸壁傷及心臟所致,以右心室多見,本組5例為右心室破裂,占41.7%。
致死原因與心包裂口大小是否通暢密切相關,心包裂口大,保持開放通暢者,血液將從前胸傷口涌出或流入胸膜腔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心包裂口小,不甚通暢,心臟出血外溢心包腔,很快引起心臟壓塞而死亡。Asensio等[2]認為“心臟壓塞是心臟穿透傷的診斷依據(jù)和重要的判斷預后的因素,心臟穿透傷伴心臟壓塞者死亡率為27%,而無心臟壓塞者死亡率為89%”。因此,凡有Beck三聯(lián)癥(低血壓、高靜脈壓、心音微弱),均應考慮心包壓塞,可先作心包穿刺減壓,抗休克同時,立即剖胸探查。本組病例從入院到開胸探查的平均時間為38.5 min,搶救成功率為91.7%,本組7例有Beck三聯(lián)征,經手術證實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心臟壓塞,術中迅速切開心包,清除血塊以解除心臟壓迫并同時進行心臟破裂修補術,挽救了患者生命。
1 Rozycki GS,F(xiàn)eliciano DV,Ochsner G,et al.The role of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possible penetrating cardiac wound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study.J Trauma,1999,46:543-551.
2 Asensio JA,Berne JD,Demetriades D,et al.One hundred five penetrating cardiac injuries;a 2-year prospective evaluation.J Trauma,1998,44:1073-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