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梅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讀書雜志》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簡析
程艷梅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是《讀書雜志》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同類語言現(xiàn)象的互證,揭示了通假字的種種復(fù)雜情況。這種方法的運用可概括為三種形式:“A之為B,猶C之為D”、“A之通作B,猶C之通作D”、“A之與B,猶C之與D”。
《讀書雜志》;類比手法;通假字;同類關(guān)系
漢字的性質(zhì)是表意的,但通假字的形與義錯位,容易導(dǎo)致誤解,故“不知叚借者,不可與讀古書”[1]4。關(guān)于通假字的研究,清代成就最大的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2]67?!蹲x書雜志》是王念孫生平隨錄日札、銖累寸積的結(jié)果,匯集了其一生的治學(xué)成果,薈萃了傳統(tǒng)語言文字研究的諸多精華。書中一語破的處甚眾,許多結(jié)論使眾說翕然,久為士林所重?!蹲x書雜志》中以聲音為鈐鍵,通過字、詞的聲音線索來破除通假,所用方法眾多,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便是其一。
類比并不是一種新奇的方法,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人們很早就已懂得使用類比的方法了。這里的“類比手法”主要是指“將需要說解的某一種語言文字現(xiàn)象,同與其類型相同、一般來說已為人們所知的另一種語言文字現(xiàn)象作比較,從而使人們由已知明未知的一種訓(xùn)詁方法”[3]66。與其他訓(xùn)詁方法相比,類比手法更能突出語言現(xiàn)象之間的相同點;而且,類比手法涉及同類對象非一,往往帶有總結(jié)的性質(zhì),常常在類比中顯示了語言規(guī)律。王氏父子聲音訓(xùn)詁之學(xué)獨步古今,“類比手法”是其一貫主張的“參之他經(jīng),證以成訓(xùn)”(《經(jīng)義述聞》王引之序)訓(xùn)釋方法的又一體現(xiàn),是“比例而知,觸類長之”(《經(jīng)傳釋詞》王引之序)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讀書雜志》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有3種基本表達格式,分別體現(xiàn)在24個條目中,涉及到51組通假字之間的同類關(guān)系。舉其主要內(nèi)容,論述如次:
這種格式在《讀書雜志》中共有14例,從相同的音轉(zhuǎn)現(xiàn)象上進行類比,搜求例證而加以綜合融會。在“A之為B,猶C之為D”中,A與B、C與D是兩組不同的通假字,“之為”連接的前后兩個字的關(guān)系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1.借字非一
在古書中,“凡假借之字,依聲托事,本無定體,古今異讀,未可執(zhí)一”[4]197。漢語中,一個字可能有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同音字,音近的字就更多了。故“一個通假字可以和一個、也可以和一個以上的被通假字相通”[5]。一個字使用兩個(對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詞來說是兩組)或兩個以上不同借字的現(xiàn)象是常見的。這種情況下公式“A之為B,猶C之為D”可以表示為“A之為B,猶A之為C”,如:
《讀書雜志·戰(zhàn)國策第二》“董閼安于”條(54)
夫董閼安于,簡主之才臣也。念孫案:“閼”與“安”,一字也。定十三年《左傳》及《晉語》、《呂氏春秋·愛士》篇、《史記·趙世家》、《漢書·古今人表》并作“董安于”;《韓子·十過》篇及《鴻烈·道應(yīng)》篇并作“董閼于”,是“閼于”即“安于”也?!鞍病迸c“焉”古同聲而通用,“閼于”之為“安于”,猶“閼逢”之為“焉逢”也?!?/p>
按:古人執(zhí)筆為文,由于語音的轉(zhuǎn)變和方音的差異,同一個內(nèi)容經(jīng)過不同人的傳述和筆錄,往往產(chǎn)生通假字。此例中“閼”有兩個借字“安”與“焉”“閼”字《廣韻》有兩個反切:“於乾切”和“烏葛切”,上古分別為影母元部和影母月部;“安”字《廣韻》“烏寒切”,上古為影母元部;“焉”字《廣韻》“於乾切”,上古亦影母元部;月部、元部屬同一類,陽入對轉(zhuǎn)甚易,“安”“焉”與“閼”音同或音近。王念孫通過類比手法,旁推交通,說明了“閼”與“安”和“閼”與“焉”之間的同類關(guān)系。
2.借字相同
借字相同是指一個字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借用。這種情況下公式“A之為B,猶C之為D”可以表示為“A之為B,猶C之為B”,如:
《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十八》“立務(wù)”條(934)
游俠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此如不報,無以立務(wù)于天下?!备咦⒃唬骸皠?wù),勢也?!币唬骸啊畡?wù)’與‘勢’義不相近,‘務(wù)’當(dāng)為‘矜’,字之誤也。《列子·說符》篇‘立矜’作‘立慬’,‘慬’與‘矜’古同聲而通用,猶之為‘矜’也?!?/p>
3.舉例說明“A之為B”
這種情況下公式“A之為B,猶C之為D”可以表述為“A之為B,猶A之為B”,不過類比詞“猶”字前后的“A”“B”分別出現(xiàn)在不同古籍里。試舉例如下:
《讀書雜志·史記第四》“曷鼻”條(131)
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念孫案:“曷”讀為“遏”,遏鼻者,偃鼻也。偃鼻者,仰鼻也?!百取?、“遏”一聲之轉(zhuǎn),“偃鼻”之為“遏鼻”,猶“偃豬”之為“遏 豬 ”,“千 金 堰 ”之 為 “千 金 遏 ”也?!?/p>
按:“偃”字《廣韻》“於幰切”,上古為影母元部;“遏”字《廣韻》“烏葛切”,上古為影母月部,“偃”“遏”二字聲母相同,韻部雖有“元”“月”之別,但同屬一類,對轉(zhuǎn)最易。判斷、確定一個字是否用的是借字,不是憑空臆猜的,有三點是判斷通假字不可缺少的條件:“第一、兩字同時并存。第二、兩字音同或音近。第三、要有足夠的證據(jù)?!保?]131不同典籍之間的異文是證明通假字頗具說服力的證據(jù)。此例中王念孫為了說明“偃”之可以借為“遏”,以兩組異文來類比,說明它們和“‘偃鼻’之為‘遏鼻’”同類?!邦惐仁址ā钡倪\用使我們得知“偃”可借為“遏”并不是孤立的語言現(xiàn)象,證據(jù)堅實了,找出的本字也自然具有了很強的說服力。
類似上例用類比手法所說明的通假字在《讀書雜志》中還有不少,如:“‘慮’與‘閭’古同聲而通用,故《河渠書》作‘閭殫為河’(《溝洫志》為”“慮殫為河”),猶遼東之‘無慮縣’,因‘醫(yī)無閭山’以為名也。”①見《讀書雜志·漢書第七》“慮殫為河”條(275)。
4.A和C、B和D分別具有相同的聲符
“諧聲是‘六書’之一,又叫做形聲。諧聲字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的,一部分表意,另一部分表音”[7]376。A、B、C、D均為諧聲字,且類比詞"猶"前后的被釋詞A、C和解釋詞B、D分別在構(gòu)字部件上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即A和C、B和D分別具有相同的聲符。如:
《讀書雜志·荀子第七》“騹驥”條(728)
驊騮、騹驥、纖離、綠耳。念孫案:“騏驥”之為“騹驥”,猶“耄期”之為“耄勤”也。楊云:“‘騹’讀為騏”是也,而云“謂青驪,文如博棋”則非。
按:“騏”與“期”同為從“其”的諧聲字,而“騹”與“勤”則同為從“堇”的諧聲字?!膀U”“期”“騹”三字《廣韻》均為“渠之切”,上古為群母之部;“勤”字《廣韻》“巨斤切”,上古為群母文部;“期”與“勤”聲母相同,一聲之轉(zhuǎn)。因此,“騏”可借為“騹”,如同“期”可借為“勤”。
字的通假,以音為樞紐,凡是通假字都是聲韻相同或相近的。因聲符相同的諧聲字,其讀音大都相同或相近,所以當(dāng)A、C和B、D具有相同的聲符,A之為B時,文獻語言中就可能存在C之為D。又如:
《讀書雜志·史記第五》“揕其匈”條(139)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匈?!都狻贰靶鞆V曰:‘揕,一作抗?!薄端麟[》曰:“‘揕’謂以劍刺其胸也;‘抗’,拒也。其義非?!蹦顚O案:“抗”與“揕”聲不相近,“揕”字無緣通作“抗”,“抗”當(dāng)為“抌”,……“揕”之為“抌”,猶“湛”之為“沈”也?!?/p>
按:《漢書·賈誼傳》:“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鳖亷煿抛ⅲ骸罢?,讀曰沉?!贝死?,“揕”與“湛”“抌”與“沈”分別具有相同的聲符,王念孫以類比手法說明“揕”之為“抌”與“湛”之為“沈”在語音上是同類關(guān)系。
《讀書雜志》中用“A之通作B,猶C之通作D”說明通假字的共有9例,A、B、C、D四字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存在諧聲字與聲符字等多種關(guān)系。在秦漢簡帛中,據(jù)統(tǒng)計,“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為相互包容關(guān)系以及含有相同聲符的接近70%”[5]。因為諧聲字與聲符字讀音相同或相近,同一聲符字的諧聲字讀音也往往相同或相近,所以不但諧聲字和聲符字往往可以互相借用,而且具有相同聲符的諧聲字也可通用。
1.B、D分別為A、C的聲符字
《讀書雜志·史記第四》“乃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條(116)
彼顯有所出事,乃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念孫案:此當(dāng)以“乃自以為也故”為句,“說者與知焉”為句?!盀椤?,成也。“也”,讀為“他”,“他故”,他事也,……“他”字本作“佗”,“他”之通作“也”,猶“佗”之通作“它”耳?!?/p>
按:“也”“它”分別是“他”“佗”的聲符字,語言中的“指示代詞‘他’原來假借‘蛇’的初文‘它’或當(dāng)負荷講的‘佗’表示”[8]243,“他”本是“佗”的異體,故王念孫選用“佗”之通作“它”作為說明“他”之通作“也”的類比對象。
2.A、C相同(或具有共同的聲符字),D是B(或B是D)的聲符字
這種情況下,A、B聲相近,A通作B;A、C相同(或具有共同的聲符字);B與D是諧聲字與聲符字關(guān)系,B與D音相近,那么A通作B與C通作D同類。如: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四》“飲其德”條(380)
然終不伐其能,飲其德。孟康曰:“有德于人而不自美也?!睅煿旁唬骸啊嫛瑳]也,謂不稱顯之?!眲⒎钍涝唬骸啊嫛之?dāng)蒙‘不’字言,沒非義也。飲者猶飲物自飫,言不飲有其德?!蹦顚O案:“飲”蓋“欽”字之訛,《史記》作“歆”?!办А?,喜也,言不以德自喜也?!办А?、“欽”聲相近,“歆”之通作“欽”,猶“歆”之通作“廞”矣?!?/p>
按:“廞”從“欽”得聲,“廞”字《廣韻》“許金切”,上古為曉母侵部;“欽”字《廣韻》“去金切”,上古為溪母侵部;“廞”“欽”韻部相同,聲母分別為牙音、喉音,二字讀音相近,故“歆”可與“廞”通用,也就可與“欽”通用。
3.A、B具有共同的聲符字,A、B互為借字
段玉裁在《古諧聲說》中說諧聲字:“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聲必同部。”當(dāng)兩個諧聲字具有相同的聲符時,它們的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古人在書面上,同音字可以通用,音近字也可通用,那么,文獻中就有可能出現(xiàn)具有相同聲符字的兩個諧聲字互相借用的例子。如:
《讀書雜志·管子第一》“違之”條(413)
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念孫案:宋本“違”作“圍”,古字假借也?!斑`”之通作“圍”,猶“圍”之通作“違”耳。今本作“違”者,亦后人不識古字而改之。
按:“違”“圍”有相同的聲符字“韋”,二字《廣韻》均為“雨非切”,上古為匣母微部,讀音相同,所以在文獻中可以彼此互借。如《易·系辭上》:“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陸德明釋文:“馬王肅張作犯違”。此例中,王念孫通過類比手法,不但揭示“違”之通作“圍”與“圍”之通作“違”同類,而且也表明了這類通假字可以互借的特點。
4.C、D分別是A、B的聲符字
C、D分別是A、B的聲符字,當(dāng)C被借作D時,A也可以被借作B,如:
《讀書雜志·管子第九》“大萯細萯”條(494)
剽土之次曰五沙,其種大萯細萯,白莖青秀以蔓。尹注曰:“萯,草名?!币唬骸耙f非也,此篇凡言其種某某者,皆指五谷而言,若草木則于五谷之外別言之,不得稱‘種’也?!i’字從草負聲,‘負’古讀若‘倍’,聲與‘秠’相近?!y’之通作‘萯’,猶‘丕’之通作‘負’?!?/p>
按:“丕”字《廣韻》“敷悲切”,上古為滂母之部;“負”字《廣韻》“房九切”,上古為並母之部;二字聲母同為唇音,韻部相同,讀音相近,故可借用。如《書·金縢》:“是有丕子之責(zé)于天?!薄妒酚洝斨芄兰摇纷鳌笆怯胸撟又?zé)于天”?!岸y”“萯”分別以“丕”“負”為聲符,王引之以類比手法,說明了“秠”之通作“萯”與“丕”之通作“負”的同類關(guān)系。
《讀書雜志》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除了以上2種基本表達格式外,還有1種格式為“A之與B,猶C之與D”,分別說明了3組通假字之間的同類關(guān)系。
《讀書雜志·馀編上·后漢書》“不震厥教”條(1007)
萇慢易大姬,不震厥教。注曰:“‘大姬’,即萇所繼之母也?!稹?,懼也?!蹦顚O案:“震”讀為“祗”,“祗”,敬也?!办蟆迸c“震”古同聲而通用?!办蟆睆摹柏怠甭暎乓粼谥?;“震”從“辰”聲,古音在諄部,諄部之音多與脂部相通,故從“辰”之字,亦與從“氐”之字相通?!邦场敝c“祗”、“振”之與“榰”,猶“震”之與“祗”也。
按:段玉裁曾高度評價王念孫“尤能以古音得經(jīng)義,蓋天下一人而已矣”①見王念孫《廣雅疏證·段玉裁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王氏對此也頗自信,《讀書雜志》中多次說到“明于三代兩漢之音者,自能辨之”②如:《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不顧于行……”條(518)等。。此例中,王念孫以“諄部之音多與脂部相通”為綱,觸類旁通,將“畛”和“祗”“振”和“榰”“震”和“祗”三組具有同類語音關(guān)系的通假字比合在一起,起到了執(zhí)簡以馭繁之效。王氏治學(xué)知類通達、精于斷制之精神,由此亦可見一斑。
上面,我們對《讀書雜志》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的有關(guān)情況進行了分析,“類比手法”的運用,不僅揭示出通假字的種種復(fù)雜情況,而且通過經(jīng)籍中的同類語言現(xiàn)象的參互比證、互相發(fā)明,亦使找到的本字更具說服力。同時,《讀書雜志》中“類比手法”總是與其他方法靈活不拘地交錯或綜合運用,力求結(jié)論允當(dāng)。《讀書雜志》運用“類比手法”說明通假字,為我們破除通假字的迷障,尋找和證明本字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范例,值得我們認真地總結(jié)和繼承?!蹲x書雜志》5 000余條札記中,“類比手法”的運用十分廣泛,除了上文論及的說明通假字外,在釋詞、分析句子、說明特殊表述方式等方面也多有使用,此不贅言。
[1]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影印,1983.
[2]劉又辛.通假概說[M].成都:巴蜀書社,1988.
[3]馬景侖.段注訓(xùn)詁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趙平安.秦漢簡帛通假字的文字學(xué)研究[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1(4):25-30.
[6]趙振鐸.訓(xùn)詁學(xué)綱要(修訂本)[M].成都:巴蜀書社,2003.
[7]濮之珍.中國語言學(xué)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by the Analogy in DuShu ZaZhi
CHENG Yan-mei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The analogy was a method used widely inDuShuZaZhi.By similar language phenomenon of mutual verification,this paper revealed the various complexities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There were three ways to explain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by the analogy.The author made a conscientious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ways.
DuShuZaZhi;the analogy;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similar relations
H1
A
1005-6378(2012)04-0114-04
2012-03-20
2011年保定市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讀書雜志〉“對文求義法”谫論》(201103049)
程艷梅(1977-),女,河南南陽人,河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訓(xùn)詁學(xué)、語言學(xué)史。
[責(zé)任編輯 侯翠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