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云
(吉首大學 文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論陳子昂《感遇》詩的憂患意識
唐淑云
(吉首大學 文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憂患意識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我們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陳子昂《感遇》詩的憂患意識因受到所處時代和自身遭遇的影響,表現(xiàn)得復雜而深刻,有對社會時局的憂患,對兵民疾苦的憂患,對個人身世的憂患,還有對祖國命運的憂患。陳子昂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是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遭遇在他身上的映射。他的憂患意識對后世影響深遠,如李白、杜甫、龔自珍等詩中都閃爍著他憂患意識的光輝。
憂患意識;社會時局;兵民疾苦;個人身世;成因;影響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tǒng)之一,它代表一種高尚人格,體現(xiàn)了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拔膶W中所表現(xiàn)的憂患意識,乃是人類的一種自覺的痛苦,是悲劇的心理基礎?!盵1]這種憂患意識真摯而深沉地體現(xiàn)在陳子昂的《感遇》詩中。
《感遇》詩是陳子昂的感奮之作,雖然各首風格相近,類似組詩,但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這三十八首,并非寫于一時一地,多為因時因事而作,或有感于身世,抒發(fā)理想;或面對現(xiàn)實,諷刺弊政;或感慨悲懷,傾訴憂憤。從不同方面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和廣闊胸懷,也寄寓了詩人對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他滿腔孤憤與苦悶的心緒。三十八首《感遇》詩,大都是充滿憂患意識的作品,這種憂患意識為后代的文學家所繼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杜甫在《陳拾遺故宅》中評價說:“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盵2]現(xiàn)就《感遇》詩中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成因,以及所產(chǎn)生的影響作分析。
《感遇》詩,是陳子昂最杰出的作品,這三十八首詩的內(nèi)容主要是抒寫詩人平生遭際以及因之觸發(fā)的感想。沈德潛評價《感遇》詩說:“感于心,困于遇,猶莊子之寓言也,與感知遇之意自別?!盵3]這些詩觸及到了詩人的靈魂深處,凸顯了深重的憂患意識,流露出一種濃烈的對時局、對人民、對自身的深深憂患,現(xiàn)就其詩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作分析。
1.對政治時局的憂患。
根據(jù)《陳氏別傳》的資料記載,陳子昂生活在一個矛盾錯綜復雜的時代,開始他的才能為武后所賞識,參與政事,但后來因見解和武則天相悖,于是被疏遠。政治上的挫折,宦途的災禍,使陳子昂對武后開始有了清醒的認識,從而改變了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即對時勢由希望變成失望。身心的備受摧殘使他毅然歸隱山林。但是出于高度的社會感和責任感,陳子昂心還在朝廷與國家,時刻不忘關注社會現(xiàn)實,面對世道,他發(fā)出深深的憂患。由于他所處的政治時局的復雜,他對時局的憂患又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統(tǒng)治者濫殺無辜的憂患。武后時期,重用酷吏,朝廷中往往有因一言不慎而被殺者,以至人人自危,陳子昂認為濫殺無辜終會釀成大禍,對統(tǒng)治者的這種行為充滿了憂患。《感遇·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麂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边@首詩關系到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詩人借這首詩諷刺武則天。武則天為了篡政奪權,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影響到滿朝文武大臣,為了表示忠君,自以為大義滅親。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使陳子昂十分憤慨,寫了這首詩,表面上是詠史,實質(zhì)是諷諭時事。指責統(tǒng)治者的濫殺無辜,終究會給國家命運帶來災難。
對統(tǒng)治者浮華奢侈的憂患。勤能治家,奢必敗家。統(tǒng)治者沒有長遠目光,一味追求眼前的浮華,這樣的時局,隱含了國家必滅亡的因子?!陡杏觥な拧罚骸笆ト瞬焕海瑧n濟在元元……矜智道逾昏。”整首詩的大意:古代圣人并不自私自利,所關心的都在人民的生活,但陳子昂所目睹的社會,統(tǒng)治者卻用大量的金玉珍寶雕刻佛像,不僅用盡了山中的木材,而且耗費了大量的勞力,這種愚蠢的行為,只能使人更加勞累,自以為聰明,而治道卻越加黑暗。這說明當時統(tǒng)治者都在崇尚浮華,追慕虛榮,陳子昂就這樣尖銳地斥責了統(tǒng)治者的昏庸政治。陳子昂面對這樣的時局,卻終無可奈何,只能用筆在詩中發(fā)出自己的憂患和無奈。
對統(tǒng)治者寵用酷吏的憂患?!陡杏觥吩姶蠖寂c作者的政治活動有直接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陳子昂任職期間,親眼目睹宮廷發(fā)生的一切,對統(tǒng)治者寵用酷吏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同時對這樣的時局無力改變充滿了憂患。如《感遇· 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一媒和?!痹娙司陀弥S喻手法,表達對酷吏用誘鹿方式羅織冤獄的憤慨和憂慮?!陡杏觥ざ弧罚骸梆罡磺貙?,金石比交歡。出入咸陽里,諸侯莫敢言?!边@是出自《戰(zhàn)國策》的一個歷史故事:因為楚襄王盲目寵信官吏,而使得這些人橫行霸道,目中無人,莊辛警告楚襄王必須貶斥他的兩個寵臣,否則將在秦國的手中遭受同樣的命運。詩人用意在于借這個歷史故事來刺責統(tǒng)治者寵用酷吏的行為,否則,將重復著故事中同樣的命運。
陳子昂憑著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一個丑惡、混亂的社會亂局,對當時的政治時局充滿了深沉的憂患。
2.對兵民疾苦的憂患。
武則天作為最高的統(tǒng)治者,現(xiàn)實的種種問題使她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武則天時代邊患綿綿,戰(zhàn)事不斷。一方面由于她不修邊防,任用倭丞,所以應戰(zhàn)無良將;另一方面由于她好大喜功,多次主動向少數(shù)民族發(fā)起進攻,導致邊塞無寧事,戰(zhàn)士和人民生靈涂炭。這種憂患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憂患?!陡杏觥と摺?:“朝入云中郡,北望單于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藉藉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涂草萊?!边@是詩人從軍回來后所作的,其中前面六句,是寫唐太宗時,曾一度打敗突厥,但不久云中都護府(在今內(nèi)蒙古)一帶東突厥又逐漸強盛起來。自高宗永淳元年(682 )至武后延載元年(694 ),骨篤祿可汗在位,擁兵四十萬,疆土萬里,時時侵擾西北邊境?!敖褰逄祢溩?,猖狂已復來”,即是深謀遠慮地向當權者發(fā)出警告,希望對突厥嚴加防備,所以“北望單于臺”一句,象征意義大于實地記敘,表達了子昂對西北邊患的深切憂慮。而下面四句,是寫邊患頻仍,統(tǒng)治者對此缺乏良策,加上缺乏精兵良將,空使邊地百姓紛紛死于戰(zhàn)禍。這些是詩人“登山”所見與所感。由眼前所見與所感,進而遙想遠古以來的邊事,詩人雖寫中國王朝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實則是對將帥無能,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憤慨。寄寓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和關心,也對他們的生存發(fā)出無奈的憂患。
對人民因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而深受災難的憂患。如《感遇·三》:“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薄岸×恪笔侵笣h代西北的羌族人,“漢甲”即漢軍,這里代表唐軍?!肮隆弊置嫔现腹聝海沁@里作者卻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那些孤獨地存活于塞上的人,引出社會問題,即戰(zhàn)爭的幸存者。全詩大意說烏沉沉的邊塞,無論是在古人還是今人的思想里,都以為是荒遠的地方,在那里,可見者只有高聳的亭堠(碉堡),陣亡戰(zhàn)士的尸體,唐以三十萬戰(zhàn)士對付匈奴,至今只見沙場上累累尸骸,而沒有人憐惜這些塞上的孤軍。詩人用深沉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一副滿目瘡痍的畫面,斥責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給士兵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寄寓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面對這樣的畫面,陳子昂不得不憂。
陳子昂作為青年才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他敢于直言,勇于擔當,倘若沒有愛民親民的憂患意識,他又怎么能做到這一切呢?
3.對個人身世的憂患。
陳子昂是處于武則天大興冤獄和告密之風盛行的年代,雖然陳子昂從小就懷有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但是在嚴酷的現(xiàn)實生活中,陳子昂并沒有能如自己所愿“為明天子奉良籌”,[4]他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空懷宏偉大志,滿腔熱情卻沒有機會展示,這使他內(nèi)心非常痛苦。他多次向武則天提出治國之策,可武則天仍然聽而不隨,我行我素。他的治國理想和武則天的思想存在較大的錯位,他是一個真正懷才不遇的人。唐朝監(jiān)察御史趙儋在為陳子昂所建的碑文中慨嘆說:“於戲!陳君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于堯舜,悲夫!”[5]為他的命運慨嘆不已。
道路的曲折,結局的悲慘,這種強烈的反差使陳子昂產(chǎn)生極度的悲傷和填膺的憂憤。陳子昂的一生都是在憂憤中度過,因此,表現(xiàn)壯志未酬的激憤情懷和內(nèi)心的苦悶就成了他感遇詩的一個主要基調(diào)。這種憂患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才華未得到賞識的憂患。如《感遇·其二》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詩詠香蘭杜若,首聯(lián)概寫蘭若之繁茂秀美,頷聯(lián)以朱蕤紫莖與幽獨空林的對比,襯托蘭若超群風采,并暗寓孤芳自賞之意。蕤,原指草木花下垂貌,此指花朵。后四句轉(zhuǎn)而感嘆芳華零落,雖經(jīng)“遲遲”“裊裊”之時序延宕,但搖落而變衰,鮮艷之花最終凋零仍無可避免。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詩。運用香花香草比擬自己高潔情懷的傳統(tǒng)手法,描繪蘭草和杜若春夏欣欣向榮,空絕群芳,待秋風一起,便搖落無成,借以反映出詩人政治上失意,不能及時有為的苦悶。將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含蓄地表達了出來,對自己的人生境遇發(fā)出深深的哀嘆。這種哀嘆,是嘆自己人生的艱辛,是嘆失意的寂寞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整首詩,憂患意識不離其中。
才華得到青睞卻又被統(tǒng)治者壓制、毀滅的憂患。這類憂患意識在詩人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非常凄愴、濃郁。如《感遇·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株樹林……嘆息此珍禽。”這首詩用翡翠作比喻。翡翠是生長于南方的珍貴禽鳥。毛羽翠綠色,有光澤,古代婦女用來做裝飾品,價錢不菲,全詩說翡翠雌雄雙棲于南方的樹林中,本來生活很安全,豈知有許多貴家婦女,卻愛上它們的羽毛,使它們與黃金同價。于是這些珍禽便被獵人所殺死,拔取羽毛,賣到貴家后堂,或者作首飾,或者用來裝飾錦被。這些翠鳥生長在南海,豈不很遙運??墒潜苊獠涣双C人羅網(wǎng)追尋,可見它們是由于多“材”,以致逢到殺身之禍。全詩意在說明一個品節(jié)高尚、才華出眾的人,一旦為統(tǒng)治者所垂青,就選用作點綴升平的飾物,就難免因才華之累而喪身。這看似為翡鳥慨嘆,實則是為自己的悲慘境遇哀鳴。全詩看似平淡,卻透露出詩人人生多艱的憂傷之情。
陳子昂的這種憂患人生的意識,主要出于個人的一種社會使命感,實現(xiàn)治國救天下的理想,因此飽含著浩然之氣,具有悲愴之感。
除此之外,陳子昂的憂患還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者株連無辜、濫殺宗室等方面。對文學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深深的憂患:“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盵6]總之,他《感遇》詩的憂患意識復雜而深沉,隨著經(jīng)世濟民理想的破滅,尤其是歸隱山林后,憂患意識更曲折,更多地深入到內(nèi)心的靈魂深處。
人的意識的產(chǎn)生,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chǎn)物。就現(xiàn)實中的個體來說,他的思想來源于他的社會生活,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他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絕不是個人的獨創(chuàng)。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愿望、性格的形成,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陳子昂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是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遭遇在他身上的映射。
陳子昂作為一個治國安邦的奇才,長于洞察,善于思考,往往能透過社會表面的安定和暫時的升平,看到社會內(nèi)在潛伏的矛盾和深刻的危機,因此,他的憂患意識萌發(fā)較早。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有較強的參政意識,并付諸行動。然而,這時期的陳子昂,還處于求學時期,僅在理論上有所探索,并沒有和社會實踐很好結合,盡管如此,這對陳子昂憂患意識的形成,無疑是起了奠基作用。
二十一歲開始入京,希望通過太學、中進士的途徑實現(xiàn)他經(jīng)世濟民的偉大抱負:“猶悲墮淚碣,尚孔臥龍圖”(《 峴山懷古》) 。[7]可是卻不幸落第,這是他所受的第一次打擊,陳子昂只能返回射洪,棲居林玲,學習仙道。但是他的心卻還在朝廷與國家?!陡杏觥な弧罚骸澳依ń?jīng)世道,遵養(yǎng)晦時文”,“豈徒山木壽,空與麋鹿群”說明自己的隱居只是暫時的,不甘心與麋鹿為群,表明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決心和勇氣。
二十六歲時,陳子昂詣闕上書,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被封為麟臺正字,他在武則天面前慷慨陳詞,大談治國之道,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膽識,又體現(xiàn)出了憂患意識:“故人安則陰陽和,陰陽和則天地平,天地平則元氣正?!盵7](《諫政理書》)在朝供職期間,他從軍邊塞,實地考察西北的邊防,了解到邊防的種種弊端和邊地士兵的深重苦難,因而大大加深了憂國憂民的情緒。如《感遇·其三》:“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痹姼栝_始抨擊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表現(xiàn)了對廣大邊民的同情。憂患意識逐漸加深。
三十四歲,是陳子昂的重大轉(zhuǎn)折期,在這一階段,他頻頻遭受挫折和打擊,他雖懷有治國之才,可是武則天只是欣賞他的文采,而并不理解他治國的苦心,也未把他看成經(jīng)國之才,相反,當他每次提說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卻每每受到冷落,他郁郁不得志,因母親辭世而解官守喪,在蜀中的三年中,盡管詩人的思想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貫的建功立業(yè)的壯志逐漸消磨,道家和佛家思想乘虛而入,使他產(chǎn)生了一些悲觀厭世的思想,歸隱山林的念頭開始滋生,但他仍然關心國事,對胡人侵害的現(xiàn)實,深表憤慨和關心,加上自身壯志未酬的落寞,因此,他的憂患意識更加濃重。
隨后的幾年,陳子昂又重新煥發(fā)經(jīng)世濟民的精神,積極入世,然而,頻頻遭受的挫折和失意,使他精忠報國的激情很快郁結,對統(tǒng)治者存留的一點幻想完全破滅,正視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際遇后,他寫下了最富盛名的杰作《登幽州臺歌》,使他的憂患意識達到頂峰。
縱觀陳子昂的一生,他始終是積極入世,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只是由于他生活道路的曲折,政治打擊的接連不斷,使他產(chǎn)生了極度的悲傷,隨著閱歷的增長和視野的拓展,他的憂患意識也越來越濃重、深沉,貫穿了他整整一生。
陳子昂在文學史上的功績是舉世公認的,韓愈評價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8]。他的《感遇》詩或借鑒歷史經(jīng)驗,或揭露現(xiàn)實矛盾,或針砭統(tǒng)治者,真切地揭露了社會的痼疾,充滿憂患意識。讀來有切膚之感,令人震撼。
而他《感遇》詩的憂患意識,不僅繼承了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顯示了自己的特色。陳子昂的憂患意識相比其他很多詩人來說,是更真摯而深沉,濃郁而悲愴的??v觀他的三十八首《感遇》詩,可以說絕大部分作品的憂患意識都是建立在積極入世,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基礎上,而且他的憂患意識隨著時代的演變、自身知識的增長也表現(xiàn)的越來越濃重,越趨向深沉。雖然有些作品是寫到歸隱的心境,但出于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歸隱只不過是他對現(xiàn)實的暫時淡忘,而這種愛民親民的情結永遠沒有改變。
《感遇》詩的這種憂患意識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幾千年來,他逐漸滲透到文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并成為文人性格的一部分。唐以后的文學流露出非常深重的憂傷,這固然跟幾千年來民生多艱有關,但何嘗又不是陳子昂《感遇》詩的影響呢?《感遇》詩作為憂患意識的典范之作,對后世影響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的。盛唐的“詩仙”李白,就是最直接的受其影響,幾乎他《古風》中所有作品都閃爍著《感遇》詩的光輝,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統(tǒng)治者的指責,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這都是直接繼承了《感遇》詩的傳統(tǒng);杜甫生當亂世,終日惶恐不安,其詩多流露出憂生憂國之情。而后的蘇軾、黃庭堅,直到清代詩人顧炎武、龔自珍……許許多多學子都受到《感遇》詩的強烈影響。
[1]杜浣溪.論陳子昂的憂患意識[J].綏化師專學報,1996(4).
[2]曹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盧藏用.陳氏別傳[A].陳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趙儋.旌德碑.陳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A].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陳子昂.陳子昂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韓愈.薦士.韓昌黎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書店,1991.
ClassNo.:I206.424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DiscussionoftheAwarenessofUnexpectedDevelopment
ExpressedinthePoemGanYuWrittenbyChenZi’ang
Tang Shuyun
The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expressed in the poem Ganyu written by ChenZi’ang is influenced by the society in which he lived 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one’s life experiences at that time is reflected by ChenZi’anf’s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which affecte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oetry writers.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ociety; causes; influence sufferings of ordinary people; one's life experience
唐淑云,在讀碩士,吉首大學。研究方向:文藝學。
1672-6758(2012)12-0101-3
I206.4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