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霞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081)
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西方近代科學處于上升階段,并逐漸成為推動人類思想和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當時,因為牛頓力學體系優(yōu)于以往理論解釋框架,所以成為近代正統(tǒng)科學的代名詞。近代正統(tǒng)科學的本質,像經驗性、合理性和客觀性等在該體系中得以充分表現出來。通過對真理的追求,在近代科學中形成了笛卡兒的主客二元認識論和牛頓機械方法論。然而,這種正統(tǒng)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隨即遭到來自激進人文學者的挑戰(zhàn)和聲討,從而演化為各國人文學者對科學的浪漫主義批判[1]。這股浪漫主義批判在西歐各國高潮迭起,首先在德國拉開帷幕。在盧梭批判科學思想的影響下,德國浪漫主義批判的表現形態(tài)為:一方面以神秘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推崇宗教信仰,反對科學經驗和方法,主要反映在諾瓦利斯、布倫坦諾、哈曼和謝林的思想和著作中;另一方面以主觀體驗和整體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否定科學的理性認知模式和科學方法,主要體現在歌德的思想和著作中。
懷特海認為,如果要理解一個世紀的內在思想,就必須談談文學,尤其是詩歌和戲劇等較具體的文學形式[2]。從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對科學的浪漫主義的批判突出地以文學形式表現出來。艾赫納在《現代科學的興起和浪漫主義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浪漫詩人看到人與自然的疏遠而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在18世紀下半葉廣泛流行于德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例如狄德羅對數學的懷疑,布萊克、歌德、黑格爾和謝林對牛頓的憎恨。尤其是在德國,浪漫主義者一邊聽任激情的爆發(fā),另一邊沉迷幻想,祈求靈魂的避難所。
德國的浪漫主義批判最早源于文學領域中的狂飆突進運動①狂飆時期(Sturm und Drang,Storm and Stress)通常的譯意是“暴風雨和沖力”,是發(fā)生在18世紀60年代晚期至18世紀80年代早期的德國文學和音樂領域中的一場運動。該運動發(fā)生在德國浪漫主義的早期階段,它贊揚自然和主張個體主觀性,特別是極端自由地表達感情,力圖推翻啟蒙運動所崇尚的理性主義。。在狂飆突進運動接近尾聲時,一些激進理論家、神學家和詩人開創(chuàng)了魏瑪古典主義學術進路。這條進路最終轉變?yōu)橐粓鲛Z轟烈烈的浪漫主義思潮。海涅將德國浪漫主義視為從基督教鮮血中誕生出來的一枝苦難之花,這形象地概括了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本質。赫爾岑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在德意志性格中總有一種神秘主義的、熱烈得做作的、愛好思辨、愛好卡巴拉式的②中世紀猶太教中的一個分支,要求信徒進行艱苦的冥想和苦行的生活方式。東西,——這是浪漫主義極好的土壤,因而它馬上在德國得到了充分發(fā)展。然而,浪漫主義過早而片面地解放了德意志思想界,推動了宗教改革,并把其推向了一個詩人氣質而又煩瑣的、神秘性的方向中,嚴重地脫離真理的軌道[3]。保羅·福曼考察了德國浪漫主義反對科學的本質和發(fā)展趨向。他認為,德國的浪漫主義對科學的反抗決非是民粹主義的,而是走向與倫理和美學鑒賞力中的與文化相關的精英主義。因為不像民粹主義者的異常行為,浪漫主義在德國社會中保持著巨大的影響一直進入到20世紀末[4]。作為浪漫主義思潮的局內人,歌德分析并明確概括出德國浪漫主義產生的過程和認知特性,在他看來,“德國人是通過基督教的宗教思想由最初從古人,隨后又從法國人那里獲得的教育開始轉向浪漫的,同時陰郁的北方英雄傳說又促進和加強了這一轉折?!蚨F在幾乎沒有一位作家、畫家和雕塑家不沉醉于宗教的感情,不把精力花在這些對象上?!保?]德國浪漫主義由宗教土壤中生發(fā)出來,最終沉浸于神秘主義,對于親歷浪漫主義時代的歌德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
深受席勒思想影響的詩人諾瓦利斯(Novalis,真名為:Georg Philipp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1772—1801年)與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年)③弗·施萊格爾的著作《印度的語言和智慧》奠定了德國浪漫主義唯心論的基礎。其神秘主義認識論主張:“我們的哲學反駁教條主義的核心,也就是,因果性原則。每個運動是個體的和本能的。”在宗教哲學玄思中達成默契。他提倡“神秘的觀念論”,這使他獲得了德國浪漫主義批判科學運動向導的稱號。在他看來,價值被顛倒過來,不是理性而是情感,不是普遍而是個性,不是自然而是歷史,不是未來而是過去占據優(yōu)勢。他力圖為神秘、魔法和超自然正名,給浪漫主義批判涂上神秘主義觀念論色彩。在他看來,啟蒙運動的科學世界圖景割裂了人與宇宙的隱秘聯系,因此,它只是一個“呆板”而無生氣的世界圖景,一種特殊的標記、符號、“象形文字”[6]??梢钥吹?,諾瓦利斯在批判科學將人與自然分離的基礎上,貶低啟蒙理性觀念模式。諾瓦利斯在他的詩歌“如果數字和圖形不再是……”中,暗示對科學方法的反感:
如果數字和圖形不再是
一切造物的鑰匙,
如果歌唱或親吻的人們
學識比大師還精深,
如果有一天世界必定
回歸到自由的生命
如果那時光與影重新
合為純粹的澄明,
如果人們從童話和詩句
認識真實的世界歷史,
于是整個顛倒的存在
隨一句密語飛逝 。[7]
在諾瓦利斯看來,理性的、可計算的和可測量的科學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再成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標準。科學方法不能被利用去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及認識歷史真象,而只能依靠來自人們心靈的體驗和直覺。只有這樣,整個被科學方法顛倒的世界才會恢復正常秩序。
布倫坦諾(Clemens Brentano,1778—1842年)采取歷史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印證了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神秘主義歸宿。他認為,哲學進入三個既定的循環(huán)模式——古代、中世紀和現代的循環(huán)。每個循環(huán)分為四個階段:探索、應用、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階段。在古代,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開始了知識的探索,由斯多葛和伊壁鳩魯學派展開知識的實踐應用,再由懷疑派和折中主義對知識產生懷疑,最后新柏拉圖主義者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拋棄自然知識和自然哲學,從而導向神秘主義;中世紀時期,從托馬斯·阿奎那那里開始探索將經院哲學和自然哲學結合,由司各脫進行實踐,再到奧卡姆對自然哲學產生懷疑,最后庫薩的尼古拉拒斥自然哲學,從而導向神秘主義;在現代,從培根到洛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到啟蒙運動實踐科學理性,再到休謨懷疑科學理性,最后德國意志主義排斥和否定科學理性,從而導向神秘主義。這三個循環(huán)最終都以神秘主義為終點[8]。神秘主義是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質素,哈曼在某種程度上更強調了這一質素。
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年)作為狂飆運動的主將,第一個向科學與啟蒙運動④費耶阿本德說:“科學和啟蒙是同一件事情——甚至最激進的社會批評者也承認這一點?!眳⒁姳A_·費耶阿本德:《知識、科學與相對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頁。)發(fā)起挑戰(zhàn),他被視為最具詩意的激進反科學代表。他認為,啟蒙運動是“北方的一線光芒”,“是陰暗冷漠、毫無成效的月光”,它只是給那些尋求統(tǒng)治他人的自我任命的衛(wèi)士充當斗篷。哈曼批判啟蒙運動是通過“專心致志于挑戰(zhàn)啟蒙運動標志性的主流思想——理性信念”來實現的。當時,他從英國帶回到普魯士的是牛頓的神學著作,而不是英國理性主義者和自然神論者的著作。他抨擊自然神論、洛克和孔狄亞克的感覺心理學以及法國古典主義思想,反對把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理性主義作為人類道德行為和社會組織的合理基礎。在哈曼信仰的基本原則中,上帝的語言絕非數學方程或抽象的術語,而是形象的語言。上帝不是一個幾何學家,不是一個數學家,而是一個詩人。他主張絕對信仰基督教《圣經》和對天啟真理的神秘解釋,極端不信任那種對于呈現給自然與經驗不可分的渾然整體做出人為區(qū)別的合理化的理智,特別厭惡那些龐大的形而上學和科學的體系。因為,這些體系創(chuàng)造種種雖然美妙但卻是杜撰的框架,并把它們冒充為實在,由此產生出種種假造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不可解決是因為它們建立于謬誤的基礎上。他的批判思想是幻想的虔信主義和懷疑論的經驗主義的一種奇怪的混合物。由于深受休謨攻擊理性主義的影響,哈曼相信在邏輯和數學的先天命題與斷言世界真理的事實陳述之間沒有連接的橋梁。在他看來,一切企圖證明事實真理的努力——不論是關于上帝的存在還是靈魂不滅、還是宇宙的起源的真理,也不論是由托馬斯主義者、笛卡爾主義者還是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的追隨者所做出的證明,都是癡心妄想。哈曼反感抽象方法,他認為抽象的詮釋意味著退化。他拒斥那種認為人類是具有符合理性自然法則的理性動物的人性觀。他重申了一個更為古老的人類形象,即“人是有情緒和感情的動物,人類最真實的體驗植根于想象和感覺?!保?]
在哈曼看來,如果把自然科學應用于人類社會,將會導致一種可怕的官僚主義。他反對科學家、官僚和那些把事情搞得整潔和妥貼的人,以及路德派牧師、自然神論者和每一個想把東西放在盒子里的人。對于哈曼來說,創(chuàng)造是不能表達的、不能描述的、不能分析的個人事實。因此,他認為整個啟蒙運動的信條扼殺了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活生生的人,創(chuàng)造激情不能用科學方法來描述和分析??傊仁抢硇苑椒ㄕ摰臄橙?,又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反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奠基人。他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浪漫主義攻擊科學方法和啟蒙運動的價值。他的批判在某些方面比后人對科學和啟蒙運動的批判更加尖銳。在18世紀里,他孤獨地敵視科學時代的精神和成就,他一方面上繼德國神秘主義幻想家如??斯睾筒D热?,另一方面下啟反理性主義的浪漫主義思想家如赫爾德、克爾愷廓爾、柏格森以及此后二百年中追隨他們的存在主義者,因而他成為連接兩方面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10]。哈曼對科學的批判不僅奠定了德國浪漫主義反科學思潮的基礎,而且孕育了現代反科學思想的萌芽。
18世紀的許多文學批評家深受新古典主義和牛頓科學主義的影響,把自然科學方法引入文學批判和創(chuàng)作領域。他們開始采用細致精準的科學方法,例如分析和綜合的方法研究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他們用簡單的元素論或要素論去解釋復雜的心靈活動,把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解釋成為這些心靈元素的不同組合,把構成感覺的具體對象分類成各種毫無聯系的單元。對于具體的文學,他們也只是把文學作品看成是一只手表或一臺機器,把想象的過程看作是單純的機械作用,把心靈描繪成為一種形狀,一種實物,一種混合的、可分割可結合的物質,把豐富、復雜而又具有美學趣味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分割成為冷冰冰的機械零件。當時,富有縝密邏輯推理特征的偵探小說大為暢銷。偵探小說依靠邏輯推理而展開故事情節(jié),頗受當時推崇科學分析方法的世人的青睞。
正當科學方法成為各界的寵兒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則逆潮流而動,對科學邏輯分析方法大加鞭撻。他極度恐懼科學方法,認為它不僅破壞自然界的美,而且還消解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他提倡一種看待世界的體驗式的、整體主義⑤這一觀點是指,整體在形而上學、認識論或解釋力上優(yōu)于其所由組成的元素、成員、個體或部分,整體不能還原為其部分,部分不能離開它所屬的整體來理解。關于整體的知識不是關于部分的知識的簡單相加。的方法論。這在他的詩《相反(致物理學家)》中充分影射出來,即大自然既無內核,也無外殼,它渾然一體。在他看來,牛頓采用定量的、分析的方法不能幫助人們理解自然界。他認為,定量方法比對自然界的直接的、直觀的研究方法更為低級。他對此曾反詰道:“我們能夠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現象,發(fā)明復雜的機器,但這是否是獲得對于自然秘密的真正洞察的較好的方法呢?”歌德將赫爾德⑥歌德與赫爾德合作寫出《論德意志特性與藝術》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宣言書。體驗式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光的現象,特別是研究顏色。他認為,親身體驗的感受比做出任何詞義解釋更生動、真實和可靠。這種體驗式的研究方法被歌德稱為原型現象(Urphanomene)。按照他的說法,“原型現象止于個人的感知極限,它是大自然的基本構件,大自然的研究者不應試圖對之理論化和超出其界限?!保?1]44在他看來,必須要在最自然的條件下研究光和顏色。因為“要試圖理解自然,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我們感官接受的直接印象而不是更多依靠理論分析?!睂τ谒麃碚f,牛頓光學理論采用人工的、實驗的觀察自然現象的方法是錯誤的。歌德將這個概念轉移到物理學的說明中。例如,一個人觀察暴風雨,最好是在暴風雨到來的時候跑到外面并仰望天空,對于光和顏色的觀察也是如此。歌德也把否定牛頓的光學和物理學方法擴展至生物學,他認為,如果你要找出橡樹或狐貍的真正特性,你必須從它們的自然習性上來觀察。
作為科學史上的一樁公案,歌德的《顏色論》對牛頓的光學理論和顏色理論的否定,曾引發(fā)諸多爭議和評說。大多數人質疑并否定歌德的顏色論。大約在19世紀中葉,哲學家斯科彭豪爾對歌德和牛頓二人的理論做出評判:歌德完全正確而牛頓完全錯誤??梢哉f,歌德和牛頓之間的爭論是“大師”牛頓的學說受到“業(yè)余愛好者”歌德的挑戰(zhàn),從而進行的一場顛覆活動[11]42。歌德對牛頓理論的解釋域和有效性進行批評的主要依據是:第一,牛頓的理論不能說明它應該說明的所有現象,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牛頓沒有去考察相當大范圍內的情況變化;第二,牛頓從所做的實驗中推出的結論是無效的,因為他選擇一個單一的演示實驗來進行理論概括,忽略一長串實驗中的現象變化,也沒有意識到情況的變化如何影響結果[12]。簡言之,歌德對牛頓科學方法的批判反映了當時大多數文學家、作家和詩人等對待科學的普遍立場和基本態(tài)度。他們沒有真正理解牛頓理論的本質含義,而且曲解了牛頓科學方法的價值,懷著擔心科學地位的上升會導致文學地位的下降的恐懼心理而仇視科學。
實際上,歌德在文學領域的貢獻往往掩蓋其在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較早洞察到了歌德的文學思想和科學思想之間的聯系。歌德以文學的視角研究和評判科學方法和理論,必然產生對科學的誤解。那么,歌德是如何反對牛頓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呢?這可以從歌德的《顏色論》這本巨著中獲得答案。與牛頓理論的闡述不同,歌德不是利用概念、公理、定理、客觀事實和經驗結論來闡述顏色理論,而是采用了一個方法論的變形得出與牛頓相反的結論。歌德曾回憶道:“在一個四周都是白色墻壁的屋中,當我把棱鏡舉到眼前時,使我驚訝的是,透過棱鏡反射到白墻上的光還是白色的。通過本能,牛頓的理論是錯誤的?!备璧虏皇前杨伾鳛橥ㄟ^白光的折射和反射而產生的第二現象。他將顏色視為視覺和黑-白光之間比較關系的主要系統(tǒng)。對于牛頓來說,棱鏡分解了白光,揭示出它的客觀成份。對于歌德來說,棱鏡提供一個展示在實質性領域中光與黑暗之間的聯系。在他看來,“光”不是所有色光的復合,而是棱鏡的顏色被附加到由我們的行為偽造附著的感性領域[13]。
具體來說,在《顏色論》一書中,歌德是通過解釋天空為什么是藍色,以及雪山為什么是白色來證明牛頓的光學理論是錯誤的。他認為,如果無限廣大的黑暗空間被由日光照亮的大氣中的水蒸氣穿透,那么藍色就會出現。在高山上,天空白天呈現出藍色,這歸因于漂浮在無限黑暗空間之間的稀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一旦進入山谷,藍色會變得更亮。雪山的白色是由大氣中水蒸氣導致的。這里歌德僅憑視覺來透視光的變化規(guī)律和本質,必然得出錯誤的結論。歌德曾用棱鏡做了一個顏色實驗:“如果用一條白色帶狀條在黑色背景中做實驗,就會產生綠色。我們將會看到下面的顏色系列:黃-紅/黃/綠/藍/藍-紅。如果用一黑色帶狀條在白色紙張上做實驗,紫色邊緣將會擴展至黃-紅邊緣。在這種條件下,黑色被除掉,那么純紅就會出現,顏色系列為:藍/藍-紅/紅/黃-紅/黃。在黃-紅/黃/綠/藍/藍-紅中,黃和藍充分混合形成綠,在綠色邊緣形成黃-紅、藍-紅。在藍/藍-紅/紅/黃-紅/黃中,在相似條件下,我們看到藍/紅/黃?!保?4]歌德在用棱鏡復制牛頓的光譜實驗的時候,反駁牛頓的光是復合的觀點,而主張光的本質是單色的,比如綠色不是同質的,而是由黃色和藍色混合而成的。歌德的顏色理論已經被歷史湮沒,這表明歌德的科學研究方法,以及他所創(chuàng)立的顏色理論并未揭示出現象背后的真實本質。
此外,歌德認為實驗和分析的方法摧毀了自然界的美麗,強調用整體主義方法論來看待事物。他認為,在顯微鏡下對對象進行觀察,可以向博物學家揭示對象的構成,從而揭示對象的客觀本性。然而,該對象整體的審美印象便會蕩然無存。歌德在其《萊比錫詩歌集》中的一首詩里,深刻地表達了這種思想:
我久久地凝視著,
彩虹般美麗的蜻蜓,
貼著噴泉拍打著翅膀;
顏色變化著,時暗時明,
婉如一條變色龍;
時紅,時藍,
時藍,時綠;
如果人們能靠近,
也許能把它色彩看個分明。
但它飛來飛去,徘徊不?!?/p>
啊,別作聲!它在一條柳梢上閃耀,
我一手把它逮住,
要把它真正的色彩看個究竟,
原來它只是令人傷感的藍色——
要把快樂剖視的人啊,
這就是你的最后的運命。[15]
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出版的20年內,浪漫主義者因為機械哲學造成的困境紛紛反對其基本假設。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在1794年出版的《全部知識學基礎》一書對于他轉向浪漫主義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他在取消康德的“物自體”,批判康德不可知論和笛卡兒身心二元論的基礎上,提出“自我”主宰一切,“自我”之外沒有獨立存在的他物,“自我設定它自己”,以及“自我設定非我”,二元論的劃分消失了。他認為,思想和物質之間不存在裂縫,因為根本沒有物質。不能接受自然界進一步惡化的費希特的熱情追隨者甚至提出機械哲學只關注死物。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年)從費希特哲學過渡到自然哲學的顯著標志是他的《自然系統(tǒng)》。他第一個提出了浪漫主義的連貫的哲學系統(tǒng)。他將費希特的辯證法——“理性的完美發(fā)展”轉變?yōu)椤白匀煌昝腊l(fā)展”的辯證法。謝林的這一步具有歷史意義,他通過“時間化”費希特的辯證法,打破了自柏拉圖以來流行的理性假設,鋪平了浪漫主義發(fā)展之路,以及由黑格爾和柏格森到德日進的進化哲學之路。在他看來,機器不能生長,器官卻可以生長。謝林和許多浪漫主義者不僅以進化思想代替早期靜止的機械觀,而且批判現代科學的機械假設,進而發(fā)出抗議說“因為培根哲學和波義耳、牛頓物理學的腐敗,使得盲目的、輕率的探究自然的模式建立起來了?!保?6]他鼓舞詩人賦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用愛慕的同情心來看待世界,指出“用概念所描述的是靜止的,因而只能有關于事物、有限和為感官知覺的東西的概念”。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和常識只從外部觀察事物,把事物割裂開來。必須從內部認識事物,認識自在和自為的事物,這只有靠認識自己才能做到[17]。謝林的浪漫主義思想基于一種泛神論哲學,他認為宇宙是活生生的、演化的體系,也是一個有機體,因此每一部分都為促進整體而發(fā)揮效力。然而,科學的知性及其時空和因果范疇,不能把握自然中活生生的、整體運動的因素,以及實在的內在意義。他相信只有直覺才能把握住活動本身,才能把握住世界的全體。這種思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甚至影響了浪漫主義物理學家瑞特,例如他主張世界不是一個出自上帝之手的“巨大的機器”,而是一個巨大的有機整體,即“宇宙動物”。據此,浪漫主義人文學者揚言,如果機械哲學可以選擇解釋所有包括生命的現象,那么浪漫哲學同樣也可以以自由的方式、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思維過程來解釋它們。
在人類精神歷史的發(fā)展中,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在不同的時代此消彼長。啟蒙運動將理性主義推向頂峰之后,在19世紀早期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反作用。到了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理性主義再度崛起。在世紀末頹廢氛圍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摧毀性打擊下,一股反對極端理性主義的新浪漫主義思潮逐漸形成。新浪漫主義不但與近代浪漫主義思潮一樣專注內心體驗、直覺,而且擴展至心理學領域,迷戀無意識和整體性。可以看到,由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的轉化、再由浪漫主義到理性主義復歸的循環(huán)往復中,西方自然哲學家利用理性、實證的科學方法探索和發(fā)現外在世界的真理,而浪漫主義人文學者則通過感覺經驗、信仰、直覺和整體性的非邏輯認知模式和方法不是去發(fā)現而是發(fā)明真理。雖然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觀念和方法是兩種對立的認識和解釋世界的思想模式,但是在揭示世界的原貌以及達成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目標上卻是共謀的。
[1]孫紅霞.18世紀—19世紀中葉的浪漫主義反科學思潮[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10):30-36.
[2]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何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73.
[3]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M].李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26.
[4]FORMAN P.The Primacy of Science in Modernity,of Technology in Postmodernity,and of Ideology i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J].History and Technology,2007(23):37-38.
[5]歌德.論文學藝術[M].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0.
[6]加比托娃.德國浪漫哲學[M].王念寧,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53,141.
[7]劉小楓.夜頌中的革命和宗教:諾瓦利斯選集:卷一[C].林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22.
[8]WATSON P.The Modern Mind: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1:30-31.
[9]彼得·賴爾,艾倫·威爾遜.啟蒙運動百科全書[M].劉北成,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7.
[10]伯林.啟蒙的時代——十八世紀哲學家[C].孫尚揚,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65.
[11]方在慶.歌德對牛頓光學理論的拒斥及其文化背景[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5):41-46.
[12]卡特賴特.斑雜的世界——科學邊界的研究[M].王巍,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6:113.
[13]WATSON G.Text in Context:Contributions to Ethnomethodology[C].London:Sage,1992:52-78.
[14]GOETHE J W.Theory of Colours[M].London:F.Cass,1967:87-89.
[15]卡西爾.啟蒙哲學[M].顧偉銘,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323-324.
[16]GORAN M.The Literati Revolt Against Science[J].Philosophy of Science,1940(3):379.
[17]梯利.西方哲學史[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493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