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楣
林白研究述評
汪興楣
林白是90年代中國女性文學代表作家,研究其作品對構(gòu)建中國女性主義詩學有重要意義。擬從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寫作主題、文本特征、敘述特征、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研究視角等方面對十余年來林白作品研究工作進行總結(jié),指出目前評論者已廣泛而深入研究了林白作品的故事層面,但對其敘述層面特征的認識還很不足,今后應擴大研究視角,豐富批評方法,拓展研究對象,對林白作品進行深度開掘。
林白;寫作姿態(tài);寫作主題;文本特征;敘述特征;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研究視角
林白在90年代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子彈穿過蘋果》《一個人的戰(zhàn)爭》《說吧,房間》等,因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對女性性體驗的大膽展現(xiàn),在文壇備受爭議。在一番對其無視禮教、道德底線的批判之后,評論界逐漸將林白作品中那種對女性私密生活的展示、強烈的女性主體意識和反傳統(tǒng)的敘述方式接受為女性文學的典型特征,并對之表現(xiàn)出強烈的研究興趣。2000年4月7日,由荒林教授主持的“林白作品研討會”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就林白新作《玻璃蟲》進行了熱烈討論。[1]一些新近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教程或?qū)V鴮⒘职琢袨橹匾呐孕≌f作家。《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稱林白為“女性寫作在小說方面的主要作家”。[2]352《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指出“在90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中,林白是一位具有極強的女性性別意識,且對女性的性別經(jīng)驗(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的敘事最為大膽徹底也最為深入持久的作家?!保?]354可見,林白作為90年代女性文學代表作家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對林白作品的研究自然成為構(gòu)建中國女性主義詩學不容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評論者們研究林白的熱情不斷高漲,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十余年里,評論者們主要研究林白作品的女性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寫作主題、文本特征和敘述特征,以及林白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他們從各種研究視角探尋其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并探討其獨特的女性言說方式。
評論者認為林白作品滲透著一個文化和文學的邊緣人所遭遇的生存尷尬,表達了女性作家突圍男權文化封鎖的強烈愿望。對于“邊緣”,蘇曉芳理解為“首先是女性身份相對于男性中心的邊緣,其次是身處邊遠省份的外鄉(xiāng)人相對于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邊緣,最后是以‘懷舊’的文化策略故意地與當下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的邊緣?!保?]58她認為林白通過營造新的中心來對抗既定的中心,從而擺脫邊緣地位。[4]張悅認為林白的“邊女”意識源自其成長歷程。[5]對于這一姿態(tài)的目的,王艷蕊理解為“保持自己個人書寫的自由”。[6]
“生存”是評論者所關注的林白另一寫作姿態(tài)。陳曉明教授指出“《說吧,房間》,相當全面地呈現(xiàn)了女性生存被擠壓的現(xiàn)實,女性的境遇,她們無望的超越幻想”,[7]28她“在構(gòu)造女性被擠壓的現(xiàn)實時,同時漫畫般地抨擊了男性社會”。[7]32他分析了林白的生存言說方式,認為林白的敘事是對薩特式的人選擇自我的自由本質(zhì)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的反動,因此,“林白不是一個存在主義者,恰恰相反,她可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存在主義者?!保?]30嚴秀英認為,林白通過描寫女性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當代社會中的生存境遇和抗爭,來喚醒世人注意女性在社會、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作用[8]。農(nóng)莉芳指出林白筆下的女性試圖擺脫被男人敘述的命運,但是,那些逃離了社會生存競爭的女人卻無法在情感中獲得安慰和生存寄托,只好退居第二性,成為男性話語意識中的女人,從而削弱了作品解構(gòu)男權話語、改變女性被敘述命運的意義。[9]
近年來,評論者趨于突破“女性”層面發(fā)掘林白作品的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王志艷認為林白的作品“接觸到現(xiàn)代人類的核心問題:人類追逐物質(zhì)文明同時喪失精神家園的無所歸依?!保?0]11朱憲云認為林白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西方現(xiàn)代文學對生存的言說,她本世紀初以來的作品“力圖發(fā)現(xiàn)鄉(xiāng)間大地內(nèi)部具有的超越性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內(nèi)涵,思考人類理想的生存方式?!保?1]3顯然,在朱憲云看來,林白作品中的生存意識已超越女性抗爭層面,獲得了人類生存方式的整體意義。[11]
對林白寫作主題的討論集中于“身體敘事”、“自戀與同性之戀”以及“女性欲望”。研究者普遍認為林白利用“身體敘事"突圍男性話語封鎖,形成了鮮明的女性立場與視角。楊莉馨認為林白小說與埃萊娜·西蘇理論暗合,她們的“‘身體敘事’通過摒棄男性經(jīng)驗、男性視點與男性表達,體現(xiàn)出女性建構(gòu)自身話語的努力。”[12]王艷芳進一步指出,林白的身體寫作最自覺地顯示了其女性主義的立場,表征了身體的發(fā)現(xiàn)即自我的發(fā)現(xiàn)。[13]楊沙君詳細闡述了身體敘事的意義,認為“對女性軀體的描寫與女性的主體地位聯(lián)系著,代表了更多社會的、文化的內(nèi)涵?!保?4]隨著研究的深入,評論者們也表示出對這一寫作的擔憂。閻真認為,林白比陳染等作家更多地表現(xiàn)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將女性自我的“肉體”和對肉體的感性體驗當作精神歸宿,其正面意義越來越淡薄。[15]孟崗也認為,90年代女性作家對女性身體的再現(xiàn)性書寫因“難以回避父權制文化之下男性的欲望窺視”而走向了“與商業(yè)資本合謀的境地”,[16]背離了解構(gòu)男權文化的初衷。
對“自戀與同性之戀”主題的研究聚焦于此類描寫的心理機緣和精神內(nèi)涵。李美皆探討了林白作品中自戀與同性之戀的辯證關系,認為其同性之戀的心理機緣正是自戀,而這同性之戀本身也是“一種富有女權主義意味的女性共同體的自戀”。[17]焦蘭周認為林白作品中的同性之戀源自于男性的擠壓和逼迫,其意義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孤獨、悲觀乃至絕望的緣由?!保?8]陸孝峰進一步探討了自戀與同性之戀在林白作品中的作用,認為林白力圖建立“一個遠離男性中心文化的美學趣味與道德觀念的烏托邦世界。”[19]36王瑋認同是自戀使林白筆下的女性拒絕男性世界,但她也指出“女性寫作應朝著實現(xiàn)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女性關懷,在關懷女性的同時,也關懷男性,關懷兩性的和諧發(fā)展,最終關懷人本的現(xiàn)代意識這一永恒命題的方向努力”。[20]
“女性欲望”也是評論者較多關注的主題?;牧纸淌谥赋觯职住皬囊粋€女人的個體生存經(jīng)驗出發(fā)去表達一種女人集體生存經(jīng)驗,而這一經(jīng)驗的內(nèi)核和匯通便是‘女性欲望’:生命和生存雙在的欲望,過去和現(xiàn)時并存的欲望”,[21]12“‘女性欲望敘事’造就了林白蔚為壯觀的小說世界”。[21]15肖晶認為林白通過欲望敘事“使女性自覺進行自我的救贖,同時不自覺地達到了顛覆男權話語中心的目的。”[22]艾尤認為林白作品的女性欲望化敘事特征體現(xiàn)在女性欲望的主題、女性欲望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女性欲望式的流轉(zhuǎn)語言等三方面。[23]
林白作品中反傳統(tǒng)的寫作方式為評論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題材。首先展開的是對林白寫作方式的討論。評論者普遍認為,林白小說具有“個人化小說”性質(zhì)。對這一性質(zhì)的權威判定無疑來自林白本人,她說“對我來說,個人化寫作建立在個人體驗與個人記憶的基礎上,通過個人化的寫作,將包括被集體敘事視為禁忌的個人性經(jīng)歷從愛到壓抑的記憶中釋放出來?!保?4]一些評論者認為林白作品還具有“成長小說”性質(zhì)。於可訓認為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采用與成長小說一樣的成長敘事,但其敘述意指“專注于主人公的一種性別意識的覺醒,以及這種覺醒了的女性意識在其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歷程中所遭遇的身心內(nèi)外的矛盾和沖突。”[3]356歐陽琴娜認為林白以“自我突圍、自我尋找、自我解說、和自我確認”[25]47的方式來觀照女性自我成長全過程,表明了“女性在當代社會中對自我身份和價值的明確定位”。[25]47
評論者對林白作品的文本特征也非常關注,其中,“私語性”備受熱議。鄧小琴認為陳染、林白等90年代女性文學作家的話語方式呈現(xiàn)出“個人經(jīng)驗化與自我指涉型的私語化特征”,[26]76她們以私語的方式與“共時性的社會現(xiàn)實層面”[26]78和“歷時性的歷史文化層面”[26]78進行對話。陳嬌華則認為林白的私語化寫作由于采用了女性人格分身術和零散、瑣碎的敘述方式,從而模糊、游離了作家本人強烈的女性意識。[27]
對“自傳”屬性的討論發(fā)端于林白作品中大量采用的記憶和回望之寫作姿態(tài)以及所述個人經(jīng)驗大多與作家真實經(jīng)歷暗合的事實。經(jīng)過激烈爭論,多數(shù)評論者認可“其作品具有‘自傳性’性質(zhì),而不應被看作‘自傳體小說’。”[28]32例如,《中國當代文學 50 年》稱“林白的敘事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zhì)?!保?9]近年來,評論者開始探討林白小說自傳性的詩學價值以及其性別意識形態(tài)意義。陳昕認為“林白的自傳體小說不同于以往小說之一就是不斷地把個人記憶從集體記憶中剝離出來”。[30]79謝瓊的理解深入且獨到,她認為讀者的“自傳誤讀”是作者為突破男性話語封鎖、還原女性真實經(jīng)驗而刻意追求的,而“這種以血代墨的抗爭,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女性文學的多樣性發(fā)展,損害女性文學純粹的文學審美”。[28]37
“詩化”是評論者聚焦的另一個文本特征。邱艷春認為“通過散文化的敘述結(jié)構(gòu),抒情性的敘述方式,以及富于詩性的修辭手法和意境創(chuàng)設,林白巧妙地把詩歌因素溶入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里,這使她的小說在藝術上具有了一種詩性的柔美。”[31]金文野認為“林白的創(chuàng)作最能體現(xiàn)詩性寫作的美學特征”,[32]22具體表現(xiàn)為形象詩意化、內(nèi)心體驗詩意化、情感抒發(fā)詩意化、欲望敘事詩意化。[32]
許多評論者關注林白作品中的意象,著重分析那些作者刻意選擇的意象所表達的女性主義意蘊。荒林教授曾指出“正是月光/夜晚/欲望,林白把女性美與女性欲望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意象化”,[21]13而南疆風光是“林白小說女性欲望意象和布景之一”。[21]14汪雨濤在林白作品中看到了由異常強大的“菲勒斯中心”形成的一座無所不在的“鏡城”,作者筆下的一些女性和作者本人均不能擺脫它[33]。李琨解讀了鏡子在林白文本中的內(nèi)涵,指出鏡象設置體現(xiàn)了女性現(xiàn)實生存困境,是作者為自己營造的一個自由空間,以便傾瀉女性欲望、實現(xiàn)女性私人化寫作,[34]他甚至認為“林白的作品本身就可以理解為女性解放歷程的鏡象”。[34]56陸孝峰在鏡子意象之外,還看到了色彩意象,他指出“陳染、林白小說中色彩的運用卻成了一種表示人物精神、心理、意識等深層次的內(nèi)容的藝術語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參與的作用。”[19]62鄧如冰對林白作品中的意象做了詳細解讀,在他看來,沙街暗示著女性痛苦的生存境地,鏡子象征著女性的自我認識,窗簾、屏風和閣樓等遮蔽性的意象為女性的自我認識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獨立的女性空間。[35]
敘述特征是頗受關注的研究內(nèi)容之一,評論者們主要探討作者敘事結(jié)構(gòu)、敘事方法、敘事話語和敘事語言等。在敘事結(jié)構(gòu)方面,陳曉明教授指出,在《說吧,房間》中“內(nèi)心/社會,排斥/退縮,自我/他者,獨白/敘述……等等雙重關聯(lián)構(gòu)成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使得林白的敘事具有一種持續(xù)的張力?!保?]31汪楊也認為林白使用雙重敘述在虛實相間和雙重身份中自由進退。[36]在敘事話語方面,荒林指出,林白女性欲望的敘事特征是用“嘮叨式獨白式的語句,沒有邏輯的句法,表面的羅嗦以體驗為內(nèi)在支撐呈現(xiàn)為既抒情又思辯,迥異男性敘事的線性推進和理性層次,呈現(xiàn)為一波三折的感受形態(tài)。”[21]15張悅認為林白的敘事話語實為邊緣話語,以使用獨特的女性視角、回憶的姿態(tài)、自由轉(zhuǎn)換的敘述者、感官化和意象化的語言、以及雜糅民間語言為特點。[5]汪楊則認為其敘事話語呈現(xiàn)性別化語言特征。[36]在敘事語言方面,許志剛的分析非常細致,他認為林白“北流往事”系列小說的語言音韻諧婉,節(jié)奏自然,語言形式富于變化且充滿靈性和詩意,對情緒感覺描敘細膩,比喻和象征精彩,并運用電影、繪畫藝術語匯,形聲俱備,意境優(yōu)美[37]。金文野也詳細分析了林白詩性寫作的語言特征(見本文第三部分)。[32]王美芳則分析了林白前后期作品的敘事語言從詩性與絢麗到淺白與喧嘩的變化。[38]在敘事方法方面,李梅認為林白以回望和追憶作為敘述視點訴說女性的個體生命體驗,并以散點式、無序性、隨意性、跳躍性的情緒記憶化的心理時間來完成自我生命體驗的講述。[39]在陳昕看來,林白的《守望空心歲月》采用“雙視點”的“身體寫作”敘述方式觀照女性成長歷史和現(xiàn)實,敘述中諸多穿插、迂回和敘述視角的轉(zhuǎn)變,并結(jié)合了“元敘述”與“意識流”的敘事方法。[30]袁愛華指出,林白采用了混合客觀現(xiàn)實和主觀臆測的敘事方式,但這種邊緣化、虛擬化的女性書寫淡化了作品中的敘事情節(jié)——想象與追尋——對于確認女性身份的意義。[40]在敘事視角方面,李梅認為以林白等為代表的90年代女性自傳體敘事具有經(jīng)驗視角與敘事視角統(tǒng)一、多種敘事人稱共存等特征。[39]鄧小琴則認為林白利用多重視角的重疊交叉以及敘述人與主人公的自我意識互相錯位甚至相悖,形成一種奇特的二元反諷關系[26]。在敘事聲音方面,王美芳具體分析了林白作品中的集體型敘述聲音,認為其前期作品主要發(fā)出同時性的集體性敘事聲音,但這一聲音只起到評論干預的作用,從《婦女閑聊錄》開始則轉(zhuǎn)為順序性的集體性敘事聲音。[38]
林白2000年以后出版的幾部長篇小說,在風格上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這一現(xiàn)象引起評論者們的極大興趣,研究重點因而轉(zhuǎn)向其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所投射出的意識形態(tài)。評論者討論的焦點有二:轉(zhuǎn)型的原因和轉(zhuǎn)型后的作品中的女性立場。對于林白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的原因,大部分評論者認為是作家觀照底層世界、延展創(chuàng)作生命的需要而導致的,[41]只有少部分評論者認為轉(zhuǎn)型是女性作家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使然。[42]對于轉(zhuǎn)型對其女性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林白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使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識減退或消失,[4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轉(zhuǎn)型后其作品的女性意識更趨完整、深沉,女性主義創(chuàng)作的主題得以拓展,從而更具生命力。[44]
目前,對林白作品的研究大多采用女性主義批判方法。女性主義批評深入挖掘了林白作品中獨特的情節(jié)和人物所映射的性別政治和婦女解放問題,認為林白女性文學作品的突出特征表現(xiàn)為:對女性個體經(jīng)驗的細致展示、對自身和女性同胞的迷戀、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揭露、排“他”的語言方式、回望和回憶的寫作姿態(tài)、感性和詩化的語言等。但對林白作品的女性主義研究,缺乏具體的文本分析作為支撐,其結(jié)論難免印象化和片面化。正如荒林教授所指出的,女性主義批評對于“女性文學作為文學本身的特征顯然關注不夠,特別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自身的復雜性,文學想象和語言由于其內(nèi)在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而呈現(xiàn)出的個性與豐富性研究的忽略,妨礙了對于女性文學現(xiàn)象的全面客觀評價和對于女性文學成就與問題的總結(jié)。”[1]61
經(jīng)典敘事學理論使評論者們把研究視角從文本內(nèi)容的意識形態(tài)含蘊放回到內(nèi)容的敘述方式,關注文學作品作為敘事文本的自身特征。不過,同聲勢浩大的女性主義研究相比,對林白作品的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不但數(shù)量稀少,而且研究文本局限、研究視點狹窄。目前,對林白敘事作品的敘事解讀工作僅局限于部分作品,視點局限于敘事視角、敘事聲音和敘述語言本身的特點。同時,由于經(jīng)典敘事學只關注敘事作品的言語表現(xiàn)樣式本身,不考慮故事層次本身,因此,以它為理論依據(jù)的文本研究將作品與社會歷史語境隔離開來,無法全面闡釋文本的真實意義。
一些評論者另辟蹊徑,嘗試其它批評方法來研究林白作品。部分評論者,如顧正彤、徐麗珍,注意到林白的故鄉(xiāng)所在地和其作品中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原生態(tài)描寫,因而使用西方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來探尋林白作品的全面意義。[45]賴翅萍則從中國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入手解讀林白作品,分析其身體敘事、異性戀敘事和“故鄉(xiāng)”書寫的深層社會文化根源。[46]另一些評論者從修辭學角度分析林白作品語言特征,如金文野、[32]許志剛[37]等,將讀者帶入作者筆下精妙的語言世界。女性主義敘事學也是新興的女性文學批評方法之一,王美芳[38]在其碩士論文的第二章就做了該種嘗試。上述學者的工作無疑拓寬了林白作品的研究視野,為探討作品的藝術價值、意識形態(tài)價值和女性性別詩學價值提供了多種途徑。但是,對于一個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女性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實驗性文本,僅憑單一視角是不可能來挖掘其深刻意義的。
綜上所述,林白作品研究覆蓋了女性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寫作主題和內(nèi)容、文本特征和敘述特征、以及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等豐富話題,研究視角也漸趨多樣。評論者對林白作品中獨特的內(nèi)容和言語方式所彰顯的女性意識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這只解決了一個“是什么”的表層問題。至于作者是如何以特殊的敘述方式傳達這一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為什么”的深層問題,研究得還非常不足。筆者認為,這一“不足”應歸咎于多數(shù)評論者所使用的女性主義文學批判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因此,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就必須擴大研究視角,從不同角度對林白作品進行深度開掘。目前,已有評論者開始嘗試使用其他批評方法,但這僅僅邁出了第一步。不少批評方法,如經(jīng)典敘事學、女性敘事學、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體學等,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空間。另外,對林白作品的研究幾乎全面倒向小說作品,因此,林白的詩和散文也可能為進一步研究林白提供新的題材。
[1]荒林,曲雯.對女性文學批評的反思——“林白作品研討會”的啟示[J].婦女研究論叢,2000(2).
[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51.
[3]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蘇曉芳.林白:一個驚恐的“邊緣”女人期刊[J].云夢學刊,2001(1).
[5]張悅.仍在路上的女性言說——試論林白的小說創(chuàng)作[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
[6]王艷蕊.在禁中飛翔——論林白作品的女性文學特征[D].開封:河南大學,2001:5.
[7]陳曉明.不說,寫作和飛翔——論林白的寫作經(jīng)驗及意味[J].當代作家評論,2005(1).
[8]嚴秀英.戰(zhàn)斗的女性主義:從張潔到林白[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6(5).
[9]農(nóng)莉芳.女性的生存尷尬和情感迷失——論林白的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J].甘肅社會科學,2007(3).
[10]王志艷.林白小說的女性話語特征分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4:11.
[11]朱憲云.論林白創(chuàng)作的生存言說[D].開封:河南大學,2006.
[12]楊莉馨.“身體敘事”的歷史文化語境與美學特征——林白、埃萊娜·西蘇的對讀及其它[J].中國比較文學,2002(1):65.
[13]王艷芳.身體認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構(gòu)[J].浙江學刊,2004(2).
[14]楊沙君.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個人敘事與自我話語[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33.
[15]閻真.身體寫作的歷史語境評析[J].文藝爭鳴,2004(5).
[16]孟崗.消費時代的身體烏托邦——比較文論視域中的“身體寫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98.
[17]李美皆.林白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自戀現(xiàn)象[J].小說評論,2006(4):23.
[18]焦蘭周.屈辱的邊界——試論林白的<回廊之椅 >[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5):28.
[19]陸孝峰.女性文學視野中的陳染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D].杭州:浙江大學,2007.
[20]王瑋.探析林白小說中的“姐妹情誼”[J].南方論刊,2008(1):38.
[21]荒林.林白小說:女性欲望的敘事[J].小說評論,1997(4).
[22]肖晶.一個孤獨的寫作者——論林白之女性寫作[J].學術論壇,2006(3):176.
[23]艾尤.“個人化寫作”與女性欲望表達— —簡析林白和陳染的女性欲望書寫[J].當代文壇,2006(1):47.
[24]林白.自述[J].小說評論,2002(5):43.
[25]歐陽琴娜.林白女性成長小說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26]鄧小琴.以私語的方式尋求對話——論女性個人化小說的話語方式[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9).
[27]陳嬌華.被疏離與模糊的女性主義意識--以林白小說為例重評90年代的女性私語化寫作[J].當代文壇,2005(4).
[28]謝瓊.女性小說中的自傳性——再看林白<一個人的戰(zhàn)爭>[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4).
[29]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中國當代文學50年[M].修訂版.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196.
[30]陳昕.流水林白——從<守望空心歲月>談林白小說的敘述姿態(tài)[J].小說評論,2004(2).
[31]邱艷春.論林白小說的詩化傾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4):138.
[32]金文野.林白:詩性寫作的修辭效應[J].修辭學習,2000(4).
[33]汪雨濤.妖女與鏡——林白小說中的女性主義及其困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4]李琨.論林白小說的鏡象設置[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5]鄧如冰.林白小說的意象分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5).
[36]汪楊."飄"年代的女性物語——對林白小說的再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37]許志剛.在語言的氣流中飛升和下墜--論林白"北流往事"系列小說的語言美[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4).
[38]王美芳.飛翔與下降——林白小說論[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9]李梅.展示與敘述:論90年代以來女性自傳體小說的敘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40]袁愛華.身份的確認--論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41]董麗敏.個人言說、底層經(jīng)驗與女性敘事——以林白為個案[J].社會科學,2006(5);鄭卡.論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耿多.論丁玲與林白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J].沈陽大學學報,2008,(2);張悅.仍在路上的女性言說——試論林白的小說創(chuàng)作[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高瑩.回到大地——從《婦女閑聊錄》看林白的改變及意義[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
[42]王亞平.私語的終結(jié)——從林白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看當代女性寫作的困境[J].當代文壇,2006(4).
[43]王亞平.私語的終結(jié)——從林白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看當代女性寫作的困境[J].當代文壇,2006(4);關士禮.意識形態(tài)退場,生命在歌唱——評林白的《萬物花開》[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4(1).
[44]韓哀紅.走出自己的房間[J].文藝爭鳴,2005,(2);張文娟.愈味深長的變化[J].當代文壇,2006(3);荒林.《婦女閑聊錄》的史意[J].文學自由談,2005(6);董麗敏.個人言說、底層經(jīng)驗與女性敘事--以林白為個案[J].社會科學,2006(5);鄭卡.論林白小說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耿多.論丁玲與林白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J].沈陽大學學報,2008(2);張悅.仍在路上的女性言說——試論林白的小說創(chuàng)作[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高瑩.回到大地——從《婦女閑聊錄》看林白的改變及意義[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
[45]顧正彤.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視野下的廣西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女性文學[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7;許俐珍.生命的綻放——評林白的《萬物花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
[46]賴翅萍.林白創(chuàng)作與中國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J].小說評論,2003(5).
A Review of Studies of LinBai’s LiteraryWritings
Wang Xingmei
Since LinBai is accepted as one of the key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90s in China,the studies of her literary writings definitely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ng of Chinese feminist poetic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se studies in terms of attitudes,themes,text features,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approaches and transition of writing styles,and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 made in studying the story narration of her writings and the weakness in the text narration.
Lin Bai;attitudes;theme;features of text;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transition of writing styles
I206.7
A
1672-6758(2012)03-0109-4
汪興楣,碩士,講師,重慶教育學院,重慶。郵政編碼:400067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