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玲
鞍山臺安縣第三中學(臺安 114100)
新課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展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陣地,學生作為教學目標的體現(xiàn)者能否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和領悟,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課堂效率管理的基礎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并加以精當?shù)狞c撥、引導,讓課堂鮮活靈動起來。
課堂教學設計應力求新穎、獨特、奪人眼球,牢牢吸引住學生。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用恰當?shù)姆绞竭M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chuàng)作。筆者在講授老舍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時,一改傳統(tǒng)的從頭講到尾的慣例,引導學生從第二個自然段開始研讀探究。一定時間的研讀討論和分析,學生們一致理清文章的結構特點:第二段總說蘇州園林“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三至九段是從不同方面分說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的特點,最后一段簡明總結全文。這時細心的同學提醒我:老師,第一自然段還沒講呢?適時我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文章二至十段結構已經(jīng)很完整了,為什么還在前面加一段,是否多余,可刪去嗎?同學們面面相覷,邊看書邊思考,幾分鐘研討后,各小組陸續(xù)舉手回答。最后達成共識:這一段不能刪,它主要說明蘇中園林在我國園林中的地位,“蘇中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蘇中園林的影響”一句足以證明它的價值和地位,尤其“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出了蘇中園林在我國各地園林中代表性的地位和影響。“看來我們蘇中園林一堂游還真是不虛此行”一句總結引得大家哈哈一笑,至此一篇文章完整收結,教學效果尤為突出。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期如此,學生習慣被動學習,而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诖?,筆者轉變角色,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課本中的自讀篇目一律采用開放性課堂教學。開放性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資料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碰撞下,觸發(fā)思想火花,產(chǎn)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同時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評判能力,不迷信權威,勇于評價他人與自己,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發(fā)展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開放性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人人有事做,項項有人抓”的能力?;A差一點的同學開始側重于字、詞、寫作背景、作者介紹等知識的展示,理解能力強一點的同學就文章內(nèi)容、主題作深入研究探討。課堂上,有的同學出示學習目標,有的同學演練生字、生詞,有的就文章整體結構做剖析,有的就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探究,有的總結寫作特色,有的歸納文章主題……最后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補充完善。課堂上,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爭先恐后又秩序井然。教者也由原來的“主宰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導者。在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同學們真切體驗到參與與合作的樂趣,勞動與收獲的喜悅。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他們學習、表達的頻率與效率,還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與合作精神,做到了優(yōu)勢互補。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yōu)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語文是美育因素較多的一門學科,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審美內(nèi)容。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xiàn)了美,謳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結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審美內(nèi)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感染,達到“融美于心靈”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范讀,充分運用語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聲調的美、韻律的美、情感的美等因素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入境。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給他們誦讀技巧,調動多種感官的活動,使學生在口讀、眼看、耳聽中,玩味其意,審視其美。如“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安塞腰鼓》)。這段文字形象地描繪了舞蹈的場面,氣勢昂揚,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語言的優(yōu)美、和諧,揣摩、體味作品的藝術境界,感受作品的藝術美。
為了達到教文育人,讓學生學會“讀書做人”的目的,在授課過程中,筆者還常常借助多媒體及一些影像資料,通過生動具體的審美實踐活動,讓文字與生活高度統(tǒng)一,引領學生們進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如講授安徒生童話《丑小鴨》一文時,筆者先給同學們講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許多故事,再播放一些相關影像片段,在此基礎上學生再研讀課文,這時學生們把丑小鴨的成長經(jīng)歷與許三多的成長過程自然而然的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在與影視作品人物的碰撞中將審美情趣、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再如和學生們共同研讀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后,播放一首閻維文演唱的《母親》,學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播放一首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在優(yōu)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中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同時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喚醒他們?nèi)诵灾凶顚氋F的東西:善良、真誠、民族的魂靈,以及人類的愛等等。
手段永遠是為目的、方法永遠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敢于探索,努力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鮮活靈動起來,充滿和諧、充滿歡笑、充滿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