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云浮市云城區(qū)高峰中學(527300) 胡輝林
在課堂上引發(fā)討論,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習熱情,還使課堂從枯燥無味走向趣味橫生,使課堂由靜態(tài)趨向動態(tài)。討論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勇于發(fā)言的學習習慣,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同時凸顯了課堂教學的探究性。我在講授“自然資源”這個概念時,是這樣來完成教學目標的:
首先引導設疑:相信同學們都從電視新聞或報紙雜志上聽說過什么水資源啦、土地資源啦、礦產(chǎn)資源啦等等,好像什么東西都是自然資源。那么我們作業(yè)本或課本上的紙張是不是自然資源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甲組學生代表回答:“紙張應該是自然資源。因為我們天天都要使用它?!?/p>
乙組學生代表回答:“我們也覺得是。因為很多政府機關也要用紙張去打印各種文件,連我爸爸卷大煙也離不開它?!?/p>
(全班學生一陣歡笑)
丙組學生代表回答:“我們認為紙張不是自然資源。雖然我們天天都要用,但它不是天然生成的?!?/p>
最后,丁組學生代表反駁說:“雖然它不是天然生成,但如果沒有了紙張,我們用什么做作業(yè)呢?難道用樹葉去做嗎?所以應該是自然資源?!?/p>
(全班學生又一陣歡笑)
教師歸納、解釋:同學們所判斷的是否正確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用“自然資源”的概念來分析衡量。剛才各組代表中,丙組代表的解釋是正確的,甲、乙、丁組的代表雖然思考錯了,但也分析得有根有據(jù)的。
教師強調:一定要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并為人類所用的物質(如植物、煤炭等)和能量(如太陽能等)才是自然資源。
(承轉)植物和煤炭雖然同樣是自然資源,但哪一種用完了還會再有,哪一種用完了就沒有了?為什么?
(學生再一次討論)
經(jīng)過討論,他們都得出同一個結論:植物用完了還會再生長出來,而煤炭用完了卻不能再生,所以植物用完了還會再有,煤炭用完就不會再有了。
教師引導歸納:對!像植物這樣利用后還能循環(huán)再生,或者不斷更新,這些自然資源稱為可再生資源,而像煤炭這樣用一點就少一點,不可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這類自然資源稱為非可再生資源。
這樣,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師生互動,討論合作,多邊交流、多邊溝通、多邊補充,激發(fā)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潛能,從而使課堂真正煥發(fā)出生命活力的同時,還增強了班級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僅獲得了新知識,還學到了探求新知的方法。真可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