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廷
教與學,作為兩種活動,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但它們的關系不是對稱的。
教的活動必以學的活動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學的,你教誰?
然而,學的活動并不以教的活動為前提,沒有教的,也可以學的。
換言之,教的,需要有學的;學的,不一定要有教的。
另一方面,教常常是為了不教,教是引學上路,上路了,走好了,就不需要再教了。這是優(yōu)秀的教所追求的目的: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說,教是為了否定自己。教是為了自我否定。
可是,學不是為了不學,學是為了更好地學,為了更有效地學,為了更會學。也就是說,學是為了肯定自己。學是為了自我肯定。
學著的人需要好好地思考如何學,他不必去思考如何教,這還不是他眼下的事。但是,教著的人在思考如何教的時候,必須同時思考如何學,因為教正是為了讓學著的人解決如何學的問題。因為學,教要思考得更多。這也是不對稱的。
學習論和教授論是兩個不同的學問。
作為教授(teaching)的學問,教授論屬于教育學。然而,學習論是屬于心理學的。關于教與學的理論或學問,不僅不對稱,而且是分屬兩大不同類別的理論,它們分屬教育學和心理學。
一般認為,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之一。反之,教育學并不是心理學的基礎。
學習論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叫做學習心理學。教授論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叫做教學論或教學學。
因而,更具體地說,教學論是以學習心理學為基礎的。
會教的人,一般來說,應當是會學的人,甚至是特別思考過研究過學的人。好的教師最好曾經是好的學生,或者,在走上教師崗位的過程中,又進一步體驗了學的,是把做一個好學生的過程延續(xù)到了教師崗位上的。作為教師的學與作為學生的學是很不一樣的;曾經學過,與曾經教過是很不一樣的,后者常常需有對學習的學習,對學習本身的研究。
因此,我們常常由學來說明教,對學研究得越深刻、越全面,對教的研究才可能越深刻、越全面、越細致。
就學習的知識內容來看,有關于事實的學習、原理的學習、邏輯的學習,這一切,都與一定的語言符號有關,因而,有相關語言的學習。
從方法的學習來看,有對歸納和演繹的學習,有對分析與綜合的學習,有對聯(lián)想、猜想、預測的學習,直覺或邏輯也是方法,也就要作為方法來學習。
辯證法的學習也屬于方法論的學習,但它在作為思維領域里的學問時,也屬于邏輯的范疇,那是與形式邏輯相對的辯證邏輯。
以上是就學習內容而言的,方法也可視為一種特殊的內容。因而,如果視學習者為主體,那么,所學習的對象便是客體。
這樣,也就有由主體到達客體的方式問題。
學習是選擇,于是,有選擇性學習。
學習也是探究,于是,有探究式學習。
學習也可以是一種發(fā)現,于是,又有所謂發(fā)現式學習。
學習是詢問,學習是延拓,這樣,也就可以有詢問式、質疑式、批判式學習,有開拓性、延展性、再生性學習。
學習選擇、學習探究、學習發(fā)現、學習質疑、學習延拓……這都是學習。這是與學習一般具體知識不同的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般性方法的學習。這種學習,會使得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更為有效,更為自覺。
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發(fā)現,這也是教學的任務。完成這樣的任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比教學生知識困難得多,同時,也是更有價值的教。
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也是學習。從而,也應是教的內容。
這都是需要去學,都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又都是不太容易學習的內容。
比如說學會關心。并不是某某人一旦愿意去關心,他就必定會關心的,這也確實是需要學習的。如何關心、關心些什么、關心表現為一些什么樣的形式,都是很講究的,從而,是需要去思考、去研究和學習的。當然,一個好的愿望,一種好的情感,是學會關心所必須的基礎,但同樣有些基礎的人,在會不會關心的問題上,表現可能還有差異。
可是,這種愿望的增強,這種情感的加深,這本身也是需要去學習的。當然,這種學習內容不同,學習的形式也可能不同。這里,可能更多需要的是體驗,是錘煉。
所以,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去錘煉、去體驗,去學習關心,學習關愛,學習尊重,而不只是學習相關的知識。
以上,都在說明,我們是在充分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基礎上,才可能更充分地理解作為教師的教的。教學的豐富內容是從學習的豐富內容那里獲得的。
還有學會學習的問題?!皩W會學習”中有兩個學字,第一個學字的意義更為重大。這種學習,可以叫做元學習。這是對學習本身的學習。
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能讓學生很會學習了,這時,學生就很少需要教,甚至不需要了。這樣,為了不教的目的就接近于實現了。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是一種崇高的自我否定。
不需要教了,這是指學的人可以自己走路了,這是讓學放大了,讓學得到更充分的自我肯定。這樣,也意味著教與學的非對稱關系得到了更充分地體現。
學的人,可能因從此不需要再教了而深深感謝教師,而永遠不忘教師的指點和恩惠。從這個角度看,教的自我否定又是對教師的更為充分的肯定,由自我否定也達到了自我肯定。
元學習有極其豐富的內容。何以為學會了學習呢?這包括學會知識、學會思維,學會論證,學會聯(lián)想,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僅僅是學會思維這一樁就非常不易。這是元學習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幾乎需要千錘百煉,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思維品質。
有知識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本領,更善于獲得知識對于杰出人才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教育的目的可以從許多不同的方面去敘說。
讓學生變得更富有、更聰明、更智慧、更高尚,就是一個目標鮮明的說法。更聰明使得更富有知識更有可能,更高尚使得更聰明的人更有益于社會。教育就在于追求這一系列的“更”字。
當然,在意識到這樣令人向往的教育目標時,教師對自己會有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更會教,更善于引導,他不僅傳授給學生以知識,還能傳遞給他們以智慧。
教師不僅應是更有知識的人,而且應是更善于獲取知識的人;教師不僅應是善于思考的人,而且是更善于引導他人思考的人;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地學習以補充知識,而且需要善于學習以更有效地補充知識??傊處煈窃獙W習的典范。
唯有這類教師的教,才能更好地走向自我否定,并在自我否定中獲得更寶貴的自我肯定。
以上,也可以說是教與學的非對稱關系給教師的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