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平
(浙江省寧波地震臺,浙江寧波 315029)
寧波地震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杭州灣南岸。ZK03 井就在該臺院內,1979 年4 月成井,井深83.06 m。據鉆孔揭示,在16.5~25.0 m 和44.5~48.5 m 處裂隙發(fā)育,巖石相對破碎,為主要含水層,屬基巖裂隙水,2011 年日平均自流量小于1.0 t。井水氡觀測自1979 年5 月份開始至今,每天定時觀測一次,做并行樣,并用擴散器負壓法直接在井口采樣。
(1)汶川地震。水氡異常:汶川地震前的2007 年6 月開始水氡五日均值出現(xiàn)了下降異常,最低至7月6~10 日均值為36.7 Bq/L,比五日平均值低8.6%,比三倍均方差下限低1.2 倍,此后開始回升,到12月份水氡五日均值恢復至正常動態(tài),形成了一個“V”字形的中短期異常形態(tài),5 個月后發(fā)生了汶川8.0級地震。汶川地震前水氡最低日測值出現(xiàn)在2007 年7 月8 日的35.1 Bq/L 、8 月30 日的35.0 Bq/L 和11月22 日的35.4 Bq/L,分別比12 年日測平均值低12.7%、12.9%和11.9%,比三倍均方差下限低1.4、1.5和1.3 倍。2008 年5 月6 日和10 日水氡日測值分別為48.8、50.1 Bq/L,出現(xiàn)了比日測平均值高出21.4%、24.6%的臨震突跳異?,F(xiàn)象,分別比三倍均方差上限高出3.3 和3.9 倍,12 日發(fā)生了汶川8.0 級地震。動水位同震響應:地震后出現(xiàn)了一個振幅約3 mm 的向下震波,之后快速產生了一個振幅約30 mm 的向上震波,水震波引起的最大幅度約為30.0 mm 的脈沖式振蕩,并使水位產生階躍變化,2 個多小時后水位基本穩(wěn)定,重顯固體潮波形,但水位被明顯抬高了約12 mm。
(2)日本地震。水氡異常:2010 年4 月開始水氡五日均值又出現(xiàn)了下降異常,最低至7 月11~15 日均值為37.0 Bq/L,比五日平均值低7.9%,比三倍均方差下限低1.0 倍,此后開始回升,到12 月份水氡五日均值才恢復至正常動態(tài),同樣形成了一個“V”字形的中短期異常形態(tài),3 個月后發(fā)生了日本9.0 級地震。日本地震前水氡最低日測值出現(xiàn)在2010 年4 月26 日的36.7 Bq/L、6 月2 日的36.3 Bq/L 和7 月7 日的36.0 Bq/L,分別比12 年日測平均值低8.7%、9.7%和10.4%,比三倍均方差下限低0.7、0.9 和1.0 倍。2011 年2 月7 日水氡日測值為42.7 Bq/L,比日測平均值高出6.2%,比三倍均方差上限高出0.2 倍,3 月11 日發(fā)生了日本9.0 級地震。動水位同震響應:地震后先出現(xiàn)向下再向上的脈沖,形成了一個地震波引起的最大幅度約為29.0 mm的上下振蕩波并使水位產生階躍變化,10個多小時后水位才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
(1)汶川8.0 和日本9.0 級地震前的中短期異常出現(xiàn)時間相同,異常形態(tài)相似,五日均值最大異常量都出現(xiàn)在異常結束前5個月,都有震后日測值突跳現(xiàn)象,動水位同震響應形態(tài)也較相似。但汶川地震前后的異常幅度明顯比日本地震大,并出現(xiàn)臨震突跳異常,日本地震臨震突跳異常不明顯,而中短期異常持續(xù)時間比汶川地震長2 個月。
(2)由于該井地處少震弱震區(qū),觀測井周邊又沒有特別明顯干擾源,因此水氡測值動態(tài)平穩(wěn)、噪聲限低,從日測值原始曲線就能看出異常動態(tài),進行簡單的五日均值計算就能較明顯地突出中短期異常形態(tài)。
(3)因該井是小流量自流井,觀測的是動水位,因此正常情況下水位波動較小,雖然能記錄到固體潮,但記錄水震波較少,僅記錄過幾次特大遠震。這次汶川8.0 和日本9.0 級地震不但記錄到而且水震波的振蕩形態(tài)和階躍變化比較相似,說明這兩次地震波傳播中對該井的水動力作用基本相同。由此推測該兩次地震前的地應力對該井的影響也可能相似,所以才在會出現(xiàn)相似的水氡中短期及震后異?,F(xiàn)象。
(4)就已形成的某一定的地下水而言,其圍巖介質是已確定的,此時若是地殼應力條件發(fā)生變化,主要就是在介質的濃度場、溫度場、壓力場中產生各種相應的變化,從而使地下水中的元素、組分在水-巖系統(tǒng)中發(fā)生轉移,改變它們在水中的含量,趨于實現(xiàn)新的動力平衡。因此,地震前后地下水中氡含量顯示異常變化的組分也主要來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