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民眾社會實踐的契合*
王艷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期,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來,以推動我國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二者契合的路徑依賴于我國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更依賴于民眾能動的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只有這樣,在“實踐第一性”的哲學觀作用下,才能形成二者的徹底契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實踐;契合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由三大部分組成,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于指導我國當前社會實踐,起到方向性、技術性的作用。方向性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而技術性則在于該經濟學科學的方法論基礎。為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期,應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來,以推動我國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之所以提出本文主題,主要基于這樣幾點考慮:(1)不同流派經濟學思潮作用于目前宏觀改革,使得在改革進程中充滿著爭論和博弈狀態(tài);(2)“言必希臘”的思想意識,又使得著部分人習慣于運用西方“啟蒙思想”,邏輯演繹出當前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路徑結構,卻無視我國的國情與民情。正因如此,加深對現階段民眾社會實踐的任務及理論指導性的理解,便成為十分必要的事情。
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是晦澀的,而實踐則是豐富多彩的。與此同時,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便是:人的意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同時,又指導著社會實踐。由此可見,評價一種理論是否科學或者正確,關鍵在于考察它與社會實踐的契合程度;并且,一種科學的理論還具有開放性的特質,能通過實踐的檢驗來糾正理論中的誤區(qū)。以此為出發(fā)點,本文主題的理論基點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一)二者契合的邏輯起點
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經濟學哲學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歷來重視對現實經濟事件的考察。根據馬克思經濟方法論的要義:由具體到抽象的分析方法;由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深刻體現了“實踐先于理論”的事實。因此,我國民眾的社會實踐內容,必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肥沃土壤。應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契機,并以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手段,生動演繹出我國民眾社會實踐的目的與手段。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般原理,只有通過“中介”轉化為“中國具體”,方能顯示出它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二者契合的邏輯起點便體現為:中國民眾社會實踐的內容。
(二)二者契合的邏輯自恰
如何形成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內在統(tǒng)一,則是滿足二者契合的邏輯自恰性。伴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其中面臨著諸多經典社會主義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問題。然而,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事實,卻證明了黑格爾命題的正確性:存在既是合理的。而此時的“存在”則可理解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存在性。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閾,如何來理解當前我國民眾的社會實踐形態(tài),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性,還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傳承。因此,實踐第一性的邏輯起點,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創(chuàng)新;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則指導著民眾社會實踐的進行。這樣一來,二者契合的邏輯自恰性則天然存在著。
(三)二者契合的邏輯展開
我國已進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發(fā)展陷阱”。根據拉美國家的發(fā)展經驗,一國人均GDP若達到3000美元左右,她將出現貧富差距拉大、面臨經濟發(fā)展瓶頸的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問題。面對可能出現的挑戰(zhàn),關于西部大開發(fā)、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改造等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被逐一實施。不難看出,如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下,完成對當前諸多國計民生問題的解決與改善,已成為學界和政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因此,二者契合的邏輯展開便體現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推動對民眾社會實踐新問題的解決;同時,在一系列新問題的解決基礎上,充實、完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
由上可知,本文的立論基點,實則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
“歷史是人民推動的”這一命題不假,但是單就個體的推動而言,卻無法洞察出歷史的未來走向。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歷史的方向卻內在于人民推動的合力使然。由此不難理解,當前民眾社會實踐的任務,仍受到歷史主題的決定。
(一)經濟基礎領域的實踐任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已處于選擇經濟發(fā)展模式的關鍵期。從實踐反饋不難知曉,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以及重化工業(yè)特征的顯著,有限的資源儲備已難以支撐我國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發(fā)展模式。與此同時,在國際范圍內的能源爭奪戰(zhàn),也導致我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變得微妙。由此可見,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走低碳經濟發(fā)展之路已成為必然選擇。在國家一系列財政政策推動下,關乎綠色產業(yè)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理念,逐漸植根于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里。以此為推手,經濟基礎領域的實踐任務也就在國家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成型了。循環(huán)經濟系統(tǒng)的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居住環(huán)境的構建等,都成為民眾社會實踐任務,也體現了當代歷史主題的核心要義[1,2]。
(二)上層建筑領域的實踐任務
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上層建筑分別由政治、思想、文化、法律等要件構成。從民眾的社會實踐性來看,思想文化領域則是主要的載體[3]。目前,中央做出了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不難看出,伴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fā)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卻顯得滯后了。究其根源實則在于,積蓄在民間的文化素材已被人為的忽略,忽略的原因則是部分民眾在思想意識中的虛無主義使然。在此背景下,民眾實踐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已有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與傳承,還包括適應新時期的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從以上闡述可知,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指導當前民眾的社會實踐,構成二者契合的出發(fā)點。而這也正是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特質的現實素材。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發(fā)展要求,確定了在與時俱進中應準確把握該理論的基本原理;并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論的基礎上,以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來拓展理論體系。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性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認識。
(一)“發(fā)展觀”方面
正如溫總理前不久在廣州視察所講的那樣,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fā)生更大的變化,才能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昂起頭來,堅強不倒。這一講話盡管是對小平同志原話的復述,卻是上層建筑對中國未來發(fā)展之路的再次定位。而建立在這一定位上的視野,卻深刻反映出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繼承。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到了經濟全球化問題:在資本的逐利性驅動下,作為資本人格化的代表——資本家,忙于在全球尋找商品市場。而那時的預見早已變?yōu)楝F實;與此同時,中國在參與全球分工的基礎上,已使自身成為了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極。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內含的發(fā)展觀,必然為我國民眾的社會實踐建構起強大的理論和思想武器[4]。
(二)“人本觀”方面
我國在發(fā)展經濟時,曾在一段時期里忽略了人的需要。這一后果,必然導致城鄉(xiāng)之間、各階層之間出現馬太效應。如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下,改變上述現狀則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核心要義。馬克思指出,經濟發(fā)展的目的應是人的需要;恩格斯指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別是: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發(fā)展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過去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只見物、不見人”的認識,只是一種誤解。因此,如何將“人本觀”植根于國家各項事業(yè)的政策制定之中,便成為當事主體需要直面的課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發(fā)展,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更需要繼承。其中的“發(fā)展觀”、“人本觀”,自然就成為與民眾社會實踐相契合的元素。
一種理論能否被民眾所掌握,不僅取決于它的科學與否,還在于它是否被民眾所理解。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應僅處于學術范疇,更應在中國化之后形成中國民眾的思想文化素養(yǎng)。二者契合的路徑構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面向民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簡明化
民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他們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然而,當他們面對內涵深刻并廣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卻束手無策,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應針對民眾的接受能力將該理論簡明化。這里需要注意,簡明化不應理解為通俗化,更不能變成庸俗化;而是在保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按照邏輯起點、邏輯自恰、邏輯展開的路徑,充分與當代實踐問題相契合,并以具體、形象的事例來幫助民眾理解[5]。
(二)面向實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實化
民眾在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具有暫時性、突發(fā)性、零散性的特征。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能僅從內容體系簡明化上滿足民眾的需要,還應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形態(tài)。針對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采取解釋性、啟發(fā)性的語言風格和章節(jié)布局,便能加深民眾對實踐問題的理解。最終,指導他們攻克這一系列的問題。
綜上所述,二者契合的路徑依賴于我國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更依賴于民眾能動的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這樣,在“實踐第一性”的哲學觀作用下,才能形成二者的徹底契合。
[1]孫藝銘.虛擬實踐觀對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周蔭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fā)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8).
[3]殷石龍.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基本”[J].云夢學刊,2010,(1).
[4]馬毓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J].社科縱橫,2010,(10).
[5]荊自立.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的新探索——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新探》[J].中州大學學報,1995,(8).
A81
A
1008-4681(2012)03-0043-02
2012-03-05
王艷楠(1983-),女,吉林雙遼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