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騰,姚新苗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椎動脈型頸椎病[1]根據其臨床癥狀,當屬中醫(yī)學“眩暈”“頭痛”“痹癥”和“頸肩痛”等范疇。由于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眩暈,而傳統(tǒng)中醫(yī)又認為:“無虛不作?!薄盁o痰不作眩”,“無風不作?!保兄虏∫蛩囟紘@“痰”,所以中醫(y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廣泛應用化痰之法,效果明顯。“半夏白術天麻湯”作為化痰的基本方,在臨床工作中用做基礎方靈活加減,療效突出。小針刀治療目前在中醫(yī)界應用比較廣泛,文獻報道也層出不窮。小針刀[2]是將中醫(yī)針灸的“針”與西醫(yī)外科的“刀”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它取中西醫(yī)學之長,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好中醫(yī)針灸經絡學說之特點,利用“針”的作用,刺激局部穴位,從整體進行調節(jié);另一方面,又可發(fā)揮外科手術“刀”的作用,對局部黏連,瘢痕等病灶進行切割、剝離、松解,既能針對病因,改善其病理狀態(tài),以恢復頸椎管內外的力學平衡,糾正骨與關節(jié)的輕微移位,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刺激和壓迫,又能恢復骨與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從而使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得到根本解決,促進局部病變修復,使椎-基底動脈供血得到適度改善,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生理功能。李桂玲[3]通過采用小針刀治療18例頸椎病患者,發(fā)現療效較好。
本試驗選取浙江省名中醫(yī)館2011年4月-2012年3月9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試驗組1采取單純半夏白術天麻湯為主方治療30例,試驗組2采取單純小針刀療法30例,試驗組3采取小針刀療法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30例治療。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90例患者分為試驗組1、試驗組2、試驗組3:試驗組1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8歲,平均年齡46.5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6 d。試驗組2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32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最長8年,最短10 d。試驗組3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者67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最長者12年,最短者4 d。
1.2 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4]1)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2)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3)多伴有頭顱癥狀,包括視力模糊、耳鳴及聽力障礙;4)X線片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5)多伴有交感神經癥狀;6)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試驗組1采取單純中醫(yī)湯劑“半夏白術天麻湯”為主方靈活加減;試驗組2采取常規(guī)消毒后,在疼痛點、肌緊張、黏連點注射藥物(小針刀指定藥物:得寶松、利多卡因、香丹注射液、維生素B12),小針刀松解;試驗組3采取“半夏白術天麻湯”+小針刀綜合治療。上述3種治療方法均1周1個療程,1周治療1次,3周后評價療效。
3.1 療效標準[5]頭痛頭暈消失,頸部功能恢復正常,在頸部旋轉側屈時無復發(fā);顯效:頭痛、頭暈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頸部不適感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試驗組1治愈8例,顯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試驗組2治愈10例,顯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試驗組3治愈20例,顯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通過試驗得出F=4.93,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再通過三個樣本的兩兩比較,通過試驗可得知3種治療方法療效為:試驗組3>試驗組2>試驗組1。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醫(yī)學心悟》,專于熄風化痰。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為治痰要藥;天麻平肝潛陽,以熄肝風,為治風要藥,2者合用共為君藥。因脾為生痰之源,故用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濕,使脾旺健運,濕去痰消;陳皮理氣化痰,與半夏相伍又可降逆和胃,使痰消濁降,故3味共為臣藥;生姜、大棗和胃益脾,調和營衛(wèi);甘草健脾和藥,并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之效,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F代藥理研究表明[6],天麻能使體內血管、腦血管、冠脈的阻力明顯降低,流量增加和抗炎作用;茯苓對大鼠佐劑性關節(jié)炎和繼發(fā)性炎癥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陳皮有抗炎作用。本方中大部分藥物均有擴張血管、緩解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運用小針刀剝離黏連,降低軟組織拉應力,緩解痙攣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建立新的動態(tài)平衡,袁慶東等[7]通過小針刀結合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明顯優(yōu)于針刺療法;而兩種療法并用于臨床,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642.
[2]馬常青.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1,20(3):43-45.
[3]李桂玲.小針刀治療頸椎病18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2,22(1):50.
[4]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5]孔德棟,杜長夫.針刀、推拿正骨配合中藥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3,2(3):39.
[6]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55.
[7]袁慶東,劉冰.小針刀結合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38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報,2009,25(4):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