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葉
(閩江學院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龍巖市新羅區(qū)位于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為“采茶燈”。
龍巖“采茶燈”又名采茶撲蝶,主要流行于龍巖市新羅區(qū)1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安刹锜簟蓖覈鴤鹘y(tǒng)的龍燈舞獅一樣,被龍巖人民視為節(jié)日的吉祥歌舞。據(jù)考證,明、清時期,“采茶燈”的曲調由一個林氏家族的第17世世祖帶入客家閩西山村,后結合農村姑娘采茶勞動生活體驗,漸漸改編成具有當?shù)貪庥籼厣拿耖g歌舞,并作為氏族活動傳統(tǒng)節(jié)目流傳至今。
“采茶燈”以其豐富的表演內容,明快的音樂節(jié)奏,朗朗上口的音樂曲調為世人所青睞。1953年“采茶燈”獲得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銀獎;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采茶燈”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對農村廣播》欄目作為節(jié)目開場曲沿用十幾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采茶燈”原始曲譜被國家文化部編入《中國音樂史音響曲譜資料》,并作為口頭文化遺產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采茶燈”被納入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入場曲目之一。2005年,“采茶燈”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早期的龍巖“采茶燈”,融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民間小戲的意韻較濃。經過一代代民間老藝人的傳承與改編,“采茶燈”逐漸剔除了表演中的戲曲成分,成為了融說、唱、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
早期的龍巖“采茶燈”表演,除了茶公、茶婆、采茶姑娘8人,還有戲曲當中的武小生和男小丑的角色。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除了邊舞邊演,還不時穿插道白與演唱。新中國成立后,“采茶燈”多由采茶姑娘8人或10人,由茶公茶婆引領隊伍進行表演。茶公茶婆是隊伍中獨具風采的重要角色,俗稱“師傅”。表演中,他們常用本地人熟悉的土語,即興說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語段,令現(xiàn)場觀眾捧腹大笑,格外親切。穿插道白的同時,茶婆還常常身兼舞蝶,單手執(zhí)蝶或雙手舞雙蝶,舞動時左右開弓,前俯后仰,以此引得茶姑四處撲蝶,畫面生動,情趣盎然。在后來的演出中,有時會以茶童代替茶婆的角色,執(zhí)蝶祥舞,同樣呈現(xiàn)出歡樂祥和的演出畫面。
經過一代代老藝人的整理與改編,“采茶燈”歌舞表演具有了一定的表演程式,有著上山、下山、涉水、過橋、采茶以及戲蝶等不同的表演段落。整個表演中,茶姑表演是最為重要的表演成分之一。表演中,茶姑的舞蹈以“采茶步”貫穿始終。“采茶步”要求茶姑們身體挺拔,步法輕盈細碎,整齊劃一。為了刻畫采茶姑娘在茶園中穿梭行進,不時采茶撲蝶的生動場景,并表現(xiàn)出姑娘們邊勞動邊嬉戲的歡樂心情,“采茶燈”的傳承者還創(chuàng)作出了48式的采茶舞步。根據(jù)采茶與戲蝶中的不同表現(xiàn)動作,分為:舉扇采茶步、園花扭步、正采、倒采、捉蝶、敲蝶、起伏撲蝶、按地撲蝶等。其中部分舞步出胯大膽,帶有粗獷的山野風趣。
“采茶燈”除了以形象的“采茶步”為舞蹈主體,整個舞蹈表演的隊形穿插也十分巧妙。舞隊的隊形一般有幾十種花式,如表現(xiàn)盤山越嶺、涉水的“籬笆花”、“水波浪”、“雙手圈花”、“繞三柱”等。表現(xiàn)茶姑們交織換位摘茶時的“剪刀股”、“大團龍”、“球形外插”、“梅花穿”、“蝴蝶花”等。表演者以身姿、扇子和花籃動作,配合各式隊形,表現(xiàn)了茶姑上山下嶺、涉水踏石、過獨木橋、進山門、避草叢、折回山路采茶等生動情景[1]。舞蹈和隊形交相呼應,姿態(tài)翩翩,美妙動人。
在服飾道具上,茶婆上衣穿藍色或紅色大襟衣,配藍色的羅裙,腰系圍身裙,腳穿黑綢繡花鞋,頭梳大頭或元寶頭頭飾。采茶姑娘上衣穿大紅或其他色彩的彩衣,下穿和上衣色彩搭配的彩褲,腰系綢帶,兩頭繡花,腳穿繡花鞋。“采茶燈”的道具“花燈”原先采用竹制的花籃,后綴以鮮花為裝飾?;ɑ@里裝上油燈或蠟燭(現(xiàn)為燈泡)為采茶燈花籃。采茶姑娘原以靚麗頭帕為道具,后改用麥稈團扇,最后再改為現(xiàn)代的折扇、花扇。彩蝶,是“采茶燈”表演中一種夸張的,富有浪漫色彩的道具。大多采用一竹篾為支架,糊以色紙,畫上圖案,成為碩大的紙彩蝶。茶婆或茶童執(zhí)蝶祥舞,與茶姑們交相嬉戲,歡樂共舞,使整個畫面變得生動并富有想象力。
《采茶戲》茶公茶婆的道白表演,使用的是本地方言,多以龍巖人民的日常生活或當?shù)氐臍v史故事為題材,語言風趣且通俗易懂,很大程度體現(xiàn)了民間口頭文學與民間歌舞的草根特點,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音樂歌詞上,早期版本的歌詞以古中原歷史神話故事為主體。當時“采茶燈”的歌詞分為正采歌詞和倒采歌詞,一般都是從一月至十二月依次排列,正采歌詞和倒采歌詞中有些是相互關聯(lián)、前后呼應的[2]。如“正月采茶是新年,抱石投江錢玉蓮,繡鞋脫在為古記,大叫三聲王狀元。二月采茶百花開,蘇奉求官空回來,堂上爹娘不揪采,妻子不肯下機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經過修改,“采茶燈”的歌詞改為現(xiàn)在的《采茶撲蝶》,歌詞形象刻畫了茶姑采茶的生動情景與采茶的快樂心情,這個版本的歌詞一直沿用至今,并為世人所熟悉,即“百花開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滿山崗。手提著籃兒將茶采,片片采來片片香……”
“采茶燈”的曲調輕快、跳躍,表現(xiàn)出歡樂、喜慶的氣氛。《采茶撲蝶》的音樂依據(jù)表演情節(jié)分為《正采》、《倒采》、《撲蝶》三個部分,在表演過程中,三個段落看似獨立但又緊密連接,通常為了呼應表演內容,音樂在這三個部分依次出現(xiàn)之后會再現(xiàn)一次《正采》音樂,全曲四個段落的音樂正好形成起、承、轉、合的結構表現(xiàn),更符合傳統(tǒng)的音樂審美習慣。
音樂伴奏上,“采茶燈”有專用鑼鼓譜,俗稱燈仔鼓。與鼓相配的有大銅鐘一面,大鈸、小鈸各一副,小轎鑼一塊。鑼鼓譜伴奏在隊伍前后穿行、隊形穿插變化、音樂過門時使用。樂器有二胡、笛子、揚琴、嗩吶等,整個隊形表演中以鑼鼓點指揮,加進厚重的銅鐘,歡快的嗩吶,高昂的笛子,悠揚的絲弦彈撥樂,構成統(tǒng)一的音樂旋律,使之整齊劃一,統(tǒng)一舞步,充滿活力。
作為民間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采茶燈”的道具花燈與折扇,也為舞蹈畫面的表現(xiàn)起著重要的烘托作用。
“花燈”原先采用竹制的菜籃,后綴以鮮花為裝飾?;ɑ@里裝上油燈或蠟燭(現(xiàn)為燈泡),來作為采茶燈花籃。從家里出發(fā)到茶山采茶,路程遙遠,茶姑們上山采茶不可能摸黑行路,因此便都提燈而行。等到采茶歸來,天色漸亮,茶姑們便將手中的籃燈熄滅,將花燈作為茶籃裝茶使用。
另一道具折扇,原先使用的是麥稈團扇,后才改為現(xiàn)代折扇。在“采茶燈”的表演意境中,紙扇不僅可以模擬花或蝴蝶等形象,時而表現(xiàn)蝴蝶的翩翩飛舞,時而表現(xiàn)茶姑的歡樂撲蝶。同時,麥稈團扇也是當?shù)厝嗣裆葲雠c遮陽的生活常用之物,在加強藝術表現(xiàn)的同時又符合了當?shù)厝说纳盍晳T。
龍巖地域文化屬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是閩南支系文化一脈。明清時龍巖“采茶燈”舞始盛于龍巖赤尾山,可以追溯到南宋閩南地區(qū)出現(xiàn)的文化燦爛高峰期。從原始的“采茶燈”服飾上看,茶公穿漢衣,扎腰巾,是中原漢人的裝束。茶婆梳元寶頭,著古藍色寬錦邊襟衣和羅裙,與泉漳閩南地區(qū)河洛婦女無異。演出的主體——采茶姑娘,都是額佩鳳珠翠屏、頭梳燕尾髻、穿大紅彩蓮衣、細腰扎綢帶,同樣是閩南保留中原女子的傳統(tǒng)風格?!安刹锜簟蔽璨捷p盈細碎,曲調婉轉悠揚,使人不得不想起泉廈南音,梨園戲的風格與元素??梢?,龍巖“采茶燈”文化與龍巖河洛文化和閩南支系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
“采茶燈”是閩西人民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的民間歌舞形式。同時,“采茶燈”也是閩西茶文化發(fā)展的產物。茶不僅給一方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同時還創(chuàng)造出了富于內涵的茶文化。中國的許多文化現(xiàn)象都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茶詩、茶歌、茶舞、茶戲、茶藝,在文化藝術領域占有一定位置。老百姓將生活中關于茶的生產勞作與故事,用歌、舞、戲的形式搬上舞臺,借以表現(xiàn)自己、歌頌生活是順理成章的事。在我國眾多茶鄉(xiāng),大多都有著類似“采茶戲”、“采茶歌”的民俗文化,如贛南“采茶戲”,也是在江西茶文化基礎上發(fā)展出的地方劇種。
龍巖地處山脈,有著發(fā)展茶業(yè)的良好地勢,是福建烏龍茶的產地之一,其中最為知名的要數(shù)龍巖新羅區(qū)的“斜背茶”?!靶北巢琛痹邶垘r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被列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是龍巖市新羅區(qū)唯一入選《中國茶經》“地產名茶名錄”的優(yōu)質高山精品名茶。龍巖“采茶燈”將龍巖人民生產勞作中的勞動場景搬上舞臺,用音樂與舞蹈表現(xiàn)了人們辛勤勞作的生活場景,正是龍巖茶文化在民間藝術中的最佳體現(xiàn)。
“采茶燈”音樂節(jié)奏明快,曲調悠揚動聽,茶姑撲蝶生動有趣,加上茶公茶婆插科打諢載歌載舞的幽默表演,整個表演散發(fā)著喜慶、祥和的生活氣息,這也正是龍巖人民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性格體現(xiàn)。
龍巖全市七個縣(市、區(qū))中有五個縣的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山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是客家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自然基礎,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雖然非常不利于生活,但是,這樣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客家人自強不息與勤勞勇敢的性格?!安刹锜簟痹邶垘r地區(qū)的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龍巖人民樂于傳遞勞動的歡樂,并借助“采茶燈”的藝術形式,向世人傳遞出龍巖人民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希望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
[1]民間歌舞《龍巖采茶燈》申報書[EB/OL].http://hi.baidu.com/hfwhzsr/blog/item/ef095d43a40ab3199213c656.html,2009 - 02-28.
[2]詹士華.析福建閩西“采茶燈”的歷史演變、音樂形態(tài)及發(fā)展[J].藝術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