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畏
(湖南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201)
對馬克思的“科學”研究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視角,近些年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①但從總體上看,大多數(shù)的研究沒能超越科學哲學、科學觀和科學辯證法等等。究其根本,是因為這些研究路徑在理論預設和邏輯上沒能全面地解讀各種不同的文本,也沒有根據(jù)馬克思的思想演進歷程來立論。超越以往的研究路徑在于:在澄清馬克思用“科學”指稱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科學(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的科學)的情形下,②分析馬克思使用“科學”時呈現(xiàn)出理論的多元性、概念的多義性、視野的寬闊性和方法的綜合性等特征,并以此為基礎考察馬克思的科學的不同理論維度。馬克思關于科學的論述有三個基本維度:概念論、本質論和存在論。③馬克思“科學”的邏輯起點在于對黑格爾《現(xiàn)象學》的分析和批判,④因此關于科學的概念馬克思必然要從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來立論。通過對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和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從本質論上反思科學。依靠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對自然科學與資本主義關系的分析,馬克思從存在論上考察了科學的實存問題。這三個維度凸現(xiàn)出馬克思的關于“科學”的主要邏輯。
研究科學概念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從哲學范疇出發(fā)來生發(fā)、演繹或推論出科學概念;另一條是從不同知識類型中總結、概括或歸納出科學概念。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在研究馬克思的“科學”時似乎都認同并采取第二條線路,并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⑤嚴格地講,馬克思闡述“科學”概念遵循的是第一條線路。具體地說,馬克思主要是通過研究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尤其是絕對知識),并且以對宗教和法哲學為例來批判黑格爾的科學概念,⑥并吸取費爾巴哈從感性現(xiàn)實出發(fā)的做法,從而形成自己的“科學”概念。⑦
馬克思的科學概念在邏輯上與黑格爾對“絕對知識”和“科學”兩個概念有著密切聯(lián)系。馬克思早在《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中就認同了黑格爾的觀點:“科學不是某種現(xiàn)成的東西,而是一種正在生成的東西?!盵1](P74)后來又十分重視黑格爾對“絕對知識”的闡述,不僅對《〈絕對知識〉章》做了摘要,而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絕對知識”做出了較詳盡的分析。可以說,在科學概念應當具有抽象性規(guī)定問題上,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但是馬克思對科學作為抽象性規(guī)定怎樣達到對象的問題上,馬克思看到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在兩個問題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第一個是在意識和對象的關系問題上,黑格爾肯定對象與意識的同一性:“意識的對象無非是自我意識”;[2](P321)第二個是在辯證法問題上,黑格爾認為它只是純思想的辯證法,馬克思這樣來評價黑格爾:“他的科學是絕對的”。[2](P320)這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如果應用于科學,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自然界對抽象思維來說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維的自我喪失;而抽象思維也外在地把自然界作為抽象的思想來理解,然而是作為外化的抽象思維來理解?!盵2](P317)
正是在抽象的科學與現(xiàn)實的對象關系的問題上,馬克思與黑格爾分道揚鑣。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在分析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時,就批判了黑格爾把觀念當成主體,而把本來意義上現(xiàn)實的主體當作謂語:“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活動著的;而在思辨的思維中這一切卻是顛倒的?!盵2](P10)其實黑格爾的整個法哲學都犯了這種錯誤,這是因為他錯誤的科學概念:“科學的內在發(fā)展,即從簡單概念到全部內容的推演”。而馬克思認為:“‘科學的特點’不在于事物的基本概念一次又一次的重復。”[3](P35)當然這時,馬克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顯然是只破不立。
在批判吸收吸取費爾巴哈的“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之后,馬克思對科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做出了回答,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學”概念。一方面,通過把黑格爾的辯證法顛倒過來使其立足于感性基礎之上,使科學具有現(xiàn)實性。馬克思明確指出:“感性(見費爾巴哈)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科學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感性形式出發(fā),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fā),才是現(xiàn)實的科學?!盵2](P308)另一方面,馬克思克服了黑格爾邏輯學的二元論⑧,認為把握科學與其現(xiàn)實對象的關系,不是要辨認邏輯概念的規(guī)定,而是“從矛盾本來的意義上把握矛盾”。[2](P114)馬克思的“科學”概念用他自己的術語來表達就是:“直接的、非哲學的科學或這種本質的非哲學的概念?!盵2](P331)它可以解讀為:科學是一種與對象存在直接關系的、能夠反映對象本質的、不停留在哲學層面的知識形態(tài)。馬克思還在《神圣家族》中考察了近代自然科學與唯物主義的關系,并在《論蒲魯東》中通過批判蒲魯東的重復黑格爾的邏輯來論證經濟范疇,從而提出了“科學辯證法”這一概念。⑨
顯然不能先預設科學的本質然后來探討馬克思的“科學”,而是應當從馬克思的“科學”所指稱的三種形式中去總結和概括“科學”的本質。馬克思以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和反思為基礎,以對政治經濟學和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形而上學的批判為中介,通過對自然科學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問題的全面考察,最終把科學本質論建立于社會本體論基礎上。
關于社會科學的本質問題,馬克思首先是在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和國家學說時論及的。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分析黑格爾的國家學說時,明確指出黑格爾:“真正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學,而是邏輯學?!盵2](P22)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黑格爾關于國家的現(xiàn)實性或實體性的論證到底是抽象的規(guī)定還是具體的規(guī)定,由于黑格爾“不是用邏輯來論證國家,而是用國家來論證邏輯”,其結果就是“實體性的現(xiàn)實性實際上就是概念,就是主觀性”。[2](P22-23)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關于國家的科學本質不可能在于邏輯學。
馬克思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考察,確立了從社會本體論來看待科學本質的基本思路。馬克思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在“德國社會”,⑩沒有產生像英國那樣的國民經濟學?這是因為國民經濟學在英國有其客觀基礎,“英國的國民經濟學,即英國的國民經濟狀況在科學上的反映”,盡管它的反映這個基礎存在問題,例如,這種國民經濟學完全忽視了赤貧這個社會當中“實踐中最小的環(huán)節(jié)”。[2](P379-380)而在德國的情況是不能正確看待社會科學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仍然從精神和哲學層面而不是客觀層面去尋找關于社會的科學的基本依據(jù)。例如在探討貧困問題時就是“社會缺陷的根源就在于國家的原則,在于它的社會結構——它的行動的、自我意識的、正式的表現(xiàn)就是國家”,[2](P387)因此就只能借助于宗教情感和政治理智來解決貧困問題。后來,馬克思繼續(xù)沿著這條思路來分析資本主義,更進一步闡明,社會科學必須首先明確其本體論基礎才是可能的。
在批判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過程中,馬克思強化了社會科學的本質由社會本體論決定的思想。蒲魯東在把黑格爾的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時,在本體論上假定:“現(xiàn)實的歷史、與時間次序相一致的歷史是觀念、范疇和原理在其中出現(xiàn)的那種歷史順序?!盵3](P146)這是本體論的倒置,如果再顛倒過來,結論就是“經濟范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xiàn)”。[3](P141)馬克思進一步把這一邏輯擴展到分析歷史上的一些普遍的社會科學觀念的社會本體基礎問題。例如,為什么權威原理出現(xiàn)在11世紀,而個人主義出現(xiàn)在18世紀?那是因為:“11世紀和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他們的各自需要、他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后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的關系是怎樣的。”馬克思還指出了社會本體的一個重要特征:他們本身的歷史劇的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3](P146-147)
關于自然科學的本質問題,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是從自然哲學的立場來立論,但從《神圣家族》開始,就轉變到從作為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歷史關系的自然科學與體現(xiàn)人與自然實踐關系的工業(yè)之間的統(tǒng)一性來進行討論。[4](P191)馬克思立足社會本體論從兩個方面闡述了自然科學的本質。第一,自然科學的本質不在于形式的或邏輯的方面,而在于生產力發(fā)展的性質。馬克思認為:“科學這種既是觀念的財富同時又是實際的財富的發(fā)展,只不過是人的生產力的發(fā)展即財富的發(fā)展所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一種形式?!盵5](P539)第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動因不是取決于科學家的主觀因素,而是取決于物質生產發(fā)展的方式。馬克思認為:“這種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以及和它有關的其他一切科學的發(fā)展,本身又和物質生產的發(fā)展相適應?!盵6](P100)
馬克思還論述了自然科學相對于其他知識形態(tài)的巨大物質力量的根本原因,這是因為它能夠與社會勞動和資本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自然科學造成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力量。在社會勞動發(fā)展初期,“科學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識當中,而是作為異己的力量,作為機器本身的力量,通過機器對工人發(fā)生作用”。[6](P91)但是隨著自然科學與勞動結合而造就了大工業(yè),也造成了社會個人的發(fā)展,“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chuàng)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fā)展”,[6](P101)從而為社會分工創(chuàng)造了新的條件。與此同時,“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創(chuàng)造出一個普遍的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科學也表現(xiàn)為這個普遍有用體系的體現(xiàn)者”,[5](P389-390)科學因此也得到了社會分工的強大支支撐。另一方面,自然科學與資本的強力結合,如馬克思所言“資本喚起科學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樣也喚起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的一切力量”,[5](P101)使得自然科學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因為馬克思對科學存在問題的探討,使得默頓把他當作知識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克思關于科學的存在論探討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對社會科學而言,要反對黑格爾把科學作為一種純思維的存在,那么科學應當作為怎樣的觀念形態(tài)而存在?第二個問題是,對自然科學來說,如果科學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tài)而存在,那么科學怎樣實存于(資本主義)社會當中?
馬克思以對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對第一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在《資本論》當中,馬克思反思了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和德國的不同發(fā)展狀況及其原因。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不是作為純思維的觀念而存在的,而是揭示了社會科學必須反映客觀現(xiàn)實“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于階級斗爭不發(fā)展的時期的”。[7](P16)他還著重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最后代表——李嘉圖的理論及其反響,并對社會科學如何受現(xiàn)實條件制約的問題做出了論述。由于政治經濟學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及其表現(xiàn)看作是社會的自然規(guī)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7](P16)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要成為真正的科學還必須深入到對社會階級結構的分析,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tài)或只在個別的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盵7](P16)
馬克思通過考察政治經濟學在德國的情況,探討了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社會動因問題?!罢谓洕鷮W一直是外來的科學”,因為“在德國的現(xiàn)實中沒有現(xiàn)代的經濟關系”,甚至在政治經濟學的衰落時期,它“始終只是學生、盲從者和模仿者”。[7](P15-18)盡管“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fā)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chuàng)成就的可能性”,但“由于德國無產階級比德國資產階級在理論上已經有更為明確的階級意識,但是沒有排除對它進行批判的可能性”,階級斗爭“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7](P17-18)因此,社會科學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并不具有絕對性,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只能根據(jù)它是否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以及它反映社會發(fā)展的準確性來判斷。
馬克思通過對自然科學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存在的“現(xiàn)實狀況”的分析,從科學主體、社會性質和社會功能三個層面對科學怎樣實存于社會當中進行了考察。
第一,科學主體層面。首先,從個人主體層面來看,馬克思考察了“單個人對科學的關系”,科學不是單個人所從事的純思維活動,而是具有社會性的個人所從事的活動。馬克思談到:“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有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進行直接聯(lián)系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2](P301)其次,從集體主體層面來看,科學與勞動和資本的結合造成了科學的集體主體。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的集體力量,它作為社會勞動的性質,是資本的集體力量??茖W也是這樣。”[5](P587)
第二,社會性質層面??茖W具有區(qū)別于純思維觀念的獨特的社會性質。這首先是因為科學與貨幣的結合。馬克思在《反思》中指出,在一個貨幣制度充分發(fā)達的社會中,科學像其他東西一樣,成為交換物,[8](P645)在《1857-58年經濟學手稿》中又指出:“另一種不花資本分文的生產力,是科學力量,……但資本只有通過使用機器(部分也通過化學過程)才能占有這種科學力量”。[9](P168)其次是因為科學與工商業(yè)的結合。自然科學的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本體基礎在于:“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yè)和工業(yè),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9](P77)而社會生產和分工的發(fā)展直接反作用于科學的進步,馬克思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發(fā)明就將成為一種職業(yè),而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的著眼點?!盵9](P99)
第三,社會功能層面??茖W實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科學具有任何其他知識形態(tài)所不可能具有的社會功能。盡管如馬克思所認為的:科學像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和藝術等知識觀念形態(tài)一樣,“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2](P298)但由于科學同貨幣、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具有可交換和再生產的性質,使得科學融入到社會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過程和生產關系的變革當中,并成為滿足社會需要和自身發(fā)展的革命性要素,所以馬克思指出:“要把自然科學發(fā)展到它的最高點,同樣要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7](P389)
[注釋]
①從國內的情況看,最近出現(xiàn)了多種新的稱謂,如“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參見江濤. 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觀. 馬克思主義研究. 1998(1),“馬克思的科學觀”,參見李本洲. 試論馬克思早期科學觀的存在論基礎——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蘭州學刊. 2007(9),“馬克思的科學哲學”(參見:曹志平. 馬克思科學哲學論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節(jié))等,再如把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有關思想合并起來,叫“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參見羅昌宏.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5)和“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觀”,參見李桂花.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觀及其當代意義.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4)。從國外的情況看,除了較早的研究,如“馬克思的科學理論”(參見Perelman Michael. Karl Marx’s Theory of Sci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December,1978(Vol. XII No.4):pp.859-870),“馬克思的科學概念”(Charles McKelvey. Beyond Ethnocentrism: A Reconstruc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Science.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1991,p.153)等,也出現(xiàn)了新的稱謂,如“馬克思的科學”(參見Peter Amato.Marx’s Science and the“First Critique”of Hege. Rethinking Marxism,March 2001(Vol.13,Issue 1):pp.97-107.),“馬克思的科學辯證法”(Paul Paolucci. Discovering Marx’s Scientific Dialect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 Hilton Hotel, Atlanta, GA, Aug 16, 2003,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p106477_index.html,2009-05-26;),“馬克思主義科學觀”(T. Jayaraman. Scientific Realism for the Contemporary Materialist. The Marxist, January to March,2007(Vol. XXIII):pp.1-23.)。此外,如果把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有關思想分而論之,還有“恩格斯的科學哲學”(參見Peter T. Manicas,“Engels’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errell Carver and Manfred Steger,eds., Engels After Marx,College S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pp.55-82.)。
② 迄今為止的大多數(shù)研究都不言自明地設定馬克思的“科學”主要指稱自然科學,盡管國內有一些學者馬克思的經濟學,國外也有學者涉及到社會科學。如多布(Maurice Dobb)就從社會科學的一般發(fā)展和馬克思的社會歷史分析方法角度探討二者的關系(參見Maurice Dobb.Marx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The Modern Quarterly(London,new series),1947-48(Winter, 3:1):5-21.)。又如利特(Daniel Little)探討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神秘化概念、勞動價值論、階級斗爭和剝削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或生產方式理論)為歷史、文學、文化學、哲學、歷史文獻學和社會科學如何提供理論框架(參見Daniel Little. Marxism and Method http://www-personal.umd.umich.edu/~delittle/Encyclopedia%20entries/Marxism%20and%20method.pdf)。甘布爾(Andrew Gamble)、馬什(David Marsh)和西林(Tony Tant)主編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等如何作為社會科學,來對當今世界的一些實質問題(如全球化、生態(tài)、階級、國家、文化等)做出解釋(參見Andrew Gamble,David Marsh,and Tony Tant, eds.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9.)。
③ 這里,科學概念論是指關于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內在邏輯的研究;科學本質論是指關于科學的本質規(guī)定和基本屬性的研究;科學存在論是指關于科學的存在性質和實存方式的研究。
④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一節(jié)明確指出:“必須從黑格爾的《現(xiàn)象學》即從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開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頁。
⑤ 例如,曹志平在研究馬克思的科學哲學時就采用“科學是理論化的、體系化的知識體系這個一般定義”,并認為馬克思的科學觀包含科學概念、科學主體觀、科學對象觀、科學結構觀等內容。參見:曹志平. 馬克思科學哲學論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頁。
⑥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探討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時,通過對“科學”實證性要求的分析也曾涉及科學的概念問題,但是只從馬克思所涉及的自然科學(早期是自然哲學)出發(fā)來解讀科學的概念邏輯無疑是偏頗的。
⑦ 阿瑪托(Peter Amato)明確地提出,要說明馬克思的“科學”概念必須伴隨著一個復雜和更一般的問題:馬克思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問題。參見Peter Amato.Marx’s Science and the“First Critique”of Hegel. Rethinking Marxism,March 2001(Vol.13,Issue 1):97-107. 而國內研究馬克思的“科學”概念通常都忽視了這個問題。
⑧ 馬克思的闡述是:“黑格爾卻把推理的兩個抽象環(huán)節(jié),即普遍性和單一性,看作是現(xiàn)實的對立面,這正是他的邏輯學中的基本的二元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頁)
⑨馬克思并沒有對“科學辯證法”這一概念作出清楚的說明,從上面的論述可以認為“科學辯證法”是關于理論-實踐關系的辯證法。
⑩ 馬克思認為“‘德國社會’這個用語包含不同的范疇:政府、資產階級、新聞出版界、最后還有工人自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