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耿 范
鄭州科技學院 閆天增
所謂幸福感,按照心理學的定義,就是人類根本的總體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愉快狀態(tài)。近幾年,國內外對人類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多,也將幸福感的理念引入到教育中,提出幸福教育的理念,認為“教育以幸福為目的”。教師職業(yè)幸福感,就是教師在創(chuàng)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實踐中,感受理想目標與理想實現而得到的精神滿足,從而追求這個目標與理想的過程中得到的愉悅感受,是教師從工作理想到現實的最美的情感體驗。增強高等數學教學中各主題的幸福感,就是要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幸福教育的理念,使學生獲得學業(yè)幸福感的同時使任課教師獲得職業(yè)幸福感,從而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激發(fā),達到雙贏。
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抱怨高等數學太難學,為什么會有數學,甚至認為數學阻礙了他們發(fā)展。這足以說明他們對高等數學有或多或少偏見。隨機調查中在回答“在過去的高等數學課堂學習中你是否獲得過幸福感”時,有80%的同學回答“偶爾有”,有5%的同學的回答“經常有”,其余15%的同學稱自己對幸福感這個概念沒有感覺或者根本沒有幸福感;在問題“你是否期望在高等數學課堂學習中獲得幸福感”的回答中,95%的同學的回答“是”。結果表明,學生在以往的高等數學中的幸福感的獲得是不夠的,他們渴望在高等數學課堂學習中獲得幸福感。因此,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幸福感尤為重要,它不但能使師生雙方在該課程的學習中獲得幸福感,也可以為學生將來在其他課程學習中獲得幸福感打好基礎。高等數學作為高校理工經管類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概念具有較高的抽象度,給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對教師的授課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把“幸福教育”這個理念具體應用于高等數學教學中是必要的。
首先,從數學美的角度出發(fā)展示數學的美妙。著名的哲學家沙利文這樣說過:“優(yōu)美的公式就如但丁神曲中的詩句,黎曼的幾何與鋼琴合奏曲一樣優(yōu)美。”充分利用生動的材料.以數學美的魅力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在享受數學美的愉悅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在我們每一學期的開始,不防給學生展示一些分形幾何中精美的圖形和可愛的動畫片段,在他們欣賞之余告訴他們這些唯美的圖形以及動畫跟數學的聯系,在學生唏噓之時,自然對數學的神秘向往不已,為自己能學習這門學科而感到幸福。此時作為教師,自身的學業(yè)幸福感和優(yōu)越感會得以激發(fā)。
其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輕松學會高等數學,同時激發(fā)教師的職業(yè)積極性。高等數學被認為是嚴格的硬性思維活動,如果教師講述數學家的趣聞軼事、數學概念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古今數學方法的對比等數學故事,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效率。
如極限是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重要工具,極限的概念是高等數學中許多概念的基礎,但是極限的精確定義卻是擺在所有學習高等數學的學子面前的一道難題。在講極限定義的時候不妨講述芝諾的悖論“阿基里斯和烏龜賽跑”的故事。古希臘人之所以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兩千多年,主要是他們將運動中的“無限過程”與“無限時間”混為一談。因為一個無限過程固然需要無限個時間段,但這無限個時間段的總和卻可以是一個“有限值”。這個問題說明了古希臘人已經發(fā)現了“無窮小量”與“很小的量”這兩個概念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只有在人們掌握了極限知識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通過講述極限理論建立過程的故事,使學生對極限定義的產生過程有清楚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到極限理論對于微積分的重要性,從而加深了對極限概念的理解。
最后,從數學史對數學教育的意義角度出發(fā),用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充實我們后人的思想,從而激發(fā)學生和教師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增強幸福感。講授歐拉公式時,可以穿插歐拉的感人事跡:歐拉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四大數學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886篇論文和專著,其中400篇左右的論文和《積分運動原理》等經典名著是他在失明后的17年中完成的,用這個生動的實例說明“天才就是勤奮”的道理;講述無窮級數一章中,穿插阿基米德為他的幾何研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鄉(xiāng)敘拉古被羅馬人攻陷。當時,阿基米德仍在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個幾何問題,絲毫不知死神的臨近。當一個羅馬士兵走近他時,阿基米德讓他走開,不要踩壞了他的圖形,羅馬士兵殘忍地用刺刀殺害了他;……通過介紹這些偉大數學家生平事跡及他們對數學的貢獻,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家的情況,更主要的是數學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獻身數學研究的光輝事跡,給學生以啟迪:每一種數學方法的提出、數學定理的證明都凝聚著數學家們多少辛勤的勞動,多少心血的付出,從而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及未來工作中刻苦鉆研,敢于開拓,勇于進取。
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講道,人人都希望幸福,沒有一個人不想幸福。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認為“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并認為是“無須加以證明”是“顛不破的原則”。人在社會中勞動和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他有很多的目標和追求,其中對幸福的追求則是人生的主要理想,教育必然成為幸福的理由。我們要使學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發(fā)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奉獻幸福的風格、體驗幸福的境界,擁有提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從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說到底,教育就是要為每一位學生終生幸福奠基。
只有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教育目標才能得到實現,教師職業(yè)才具有現實意義。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學生的幸福體驗通過外部表情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情感體驗;同時,學生的幸福成長必然通過對教師發(fā)自內心的尊敬而強化教師對職業(yè)的認同感。學生的幸福感總是與教師的幸福感密切聯系著,離開學生幸福的教師職業(yè)幸福是不存在的,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是教師幸福和學生幸福的統(tǒng)一。
[1]李心燦.微積分的創(chuàng)立者及其先驅[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易南軒.數學美拾趣(第二版)[M].科學出版社,2004,
[4]姜毅超.女性碩士生學業(yè)幸福感及提升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