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儒家“成己成人”的倫理訴求——個人與社群關(guān)系視域的現(xiàn)代性省思

        2012-03-28 20:04:37
        關(guān)鍵詞:社群孟子儒家

        荊 雨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西方政治哲學中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爭論的焦點是: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孤立的、原子式的個體?還是一個社群的、傳統(tǒng)中的個體?個人是否應該承擔社群或國家所賦予的責任或義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此論爭為討論的背景,回到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探究其個人實現(xiàn)的特征及價值訴求,并深入其背后探究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合一的思維基礎,由此而為當代中國人的存在方式體認和價值追求提供一些借鑒。

        一、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自我”之爭

        已故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羅爾斯主張“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堅持“權(quán)利優(yōu)先于善”,并堅持道德主體或自我的優(yōu)先性。他認為,作為自由的個體,公民們不認為自己必定被系于對某一特殊善觀念的追求,也不認為自己必定被系于在某一給定時間內(nèi)自己所支持的、與那個善觀念相應的最終目標。相反,作為公民,他們應該被普遍地當作具有這樣一種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基于合理與理性的兩種理由去修正和更改該觀念[1]405。羅爾斯“原初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的設立,是通過經(jīng)驗的方式解決康德的“先驗的主體”的問題。在“原初狀態(tài)”中和“無知之幕”下的自我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此理想的道德主體是自由的,不受外在必然性的強制,也不為外在對象所統(tǒng)治,具有選擇正義原則的能力;另一方面,此道德主體是自律的,不受需要和欲望的決定,不為自然偶然性和社會任意性所影響,只服從自己訂立和認同的法則[2]。

        針對羅爾斯的自我觀念,社群主義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桑德爾認為,主體根本不能獨立并優(yōu)先于客體,人們必須存在于某種環(huán)境之中,并受環(huán)境所制約。對于桑德爾及社群主義者,不是“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的問題,而是“我是誰”的問題[3]。社群主義者認為,自我是被“鑲嵌于”或“置于”現(xiàn)存的社會常規(guī)之中的——我們不可能總是能夠選擇退出這些常規(guī)。因此,要尊重我們的自我決定,國家就不能使我們跳出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應該鼓勵我們更專注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并對它有更深的領(lǐng)悟[1]405。社群主義另一代表麥金太爾則強調(diào)傳統(tǒng)對于“自我”形成的意義,他說:“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是一部歷史的部分。而一般而言,這即是說,不論我是否喜歡它,是否承認它,我都是一個傳統(tǒng)的承載者之一。”[4]當代西方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社會的道德必須同時完成兩個任務:一方面,它必須提倡平等地尊重個人尊嚴,強調(diào)個人的不可侵犯性;另一方面,它必須保護主體間相互承認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使個人能借此網(wǎng)絡作為共同體的成員生存下來。與這兩個互為補充的方面相對應的是正義原則與相互關(guān)切原則,前者提倡對個人的平等尊重和平等的個人權(quán)利,后者則提倡對鄰舍福利的同情和關(guān)心[5]。

        我們認為,不在一定族群傳統(tǒng)之中及其價值系統(tǒng)之內(nèi)并受其影響的自我選擇,會如無根的浮萍一樣成為自私的、功利的、盲目的、虛假的、短視的、甚至是有害的選擇。個人不能置身于國家、社會和民族傳統(tǒng)之外,而應該成為國家、社會甚至是全球利益的承擔者,成為民族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繼承者。當然,我們亦應時刻自覺:承擔著社會整體價值和共同利益的個人具有失去自我及其自由、權(quán)利的危險。杜維明即提醒我們在強調(diào)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的同時,重視儒家的道德自主和群體批判的自我意識[6]。

        二、為仁由己:道德尊嚴與人格獨立的追求

        儒家之學乃為己之學,為仁亦強調(diào)自主精神。但由于儒家具有重視族群關(guān)系、重視整體(家、國、民族)利益的傾向,使其重視個人價值、權(quán)利追求的傾向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以至于很多學者認為個人的尊嚴、獨立和自主不屬于儒家的深層價值。韋伯認為儒教是“適應世界及其秩序和習俗”[7]。這樣的認識雖然有合理之處,但顯然遺失了儒家思想的真正精神,亦忽視了儒家“道德自我”形成的自主選擇與自我轉(zhuǎn)化的能力。

        (一)仁者人也:人之為人的道德自覺

        雖然儒學重視人際關(guān)系,但是這不影響儒者追求獨立、自主和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抖Y記·中庸》:“仁者,人也?!币馑际?,只有做到仁,才實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真實,才實現(xiàn)了人終身依之的價值理想??鬃又畯娬{(diào)“為仁由己”,其意在:仁是人的道德人格的自覺,是從不知不識的自在狀態(tài)到自覺狀態(tài)的轉(zhuǎn)進,實現(xiàn)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同時,仁又包含著超越形式化、僵硬化的制度規(guī)范并對之進行審視與合理性評判的自由。牟宗三說:“這是德行上的光輝,價值、生命、精神世界的光輝…在德性生命之朗潤(仁)與朗照(智)中,生死晝夜通而為一,內(nèi)外物我一體咸寧?!盵8]作為個人道德的觀念,“仁”是個人自我修養(yǎng)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個人自我認同、自我認定的為人標準,是君子自主選擇并且終身依之的。孟子強調(diào)“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便是強調(diào)仁義乃人之自覺自律,而非外在強制。孟子說:“人人有貴于己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來,仁義忠信之類的道德,是天使人尊貴的東西,而高官尊位、功名利祿則是世俗世界的尊貴。孟子認為人人都有使自己高貴起來的東西,但是人們卻不知道去追求、實現(xiàn),反而依賴他人賜予的爵祿使自己高貴。孟子認為,這種貴并非“良貴”。因為這種貴不是你自己能把握的,“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他主張人應當“修其天爵”,行其義理當然之善,以仁義為人之安宅、正路。牟宗三謂:“良貴即是康德所說的尊嚴,是一內(nèi)在而固有的絕對價值,超乎一切相對價值之上者,亦無與之等價者。”[9]

        (二)殺身成仁:道德尊嚴與人格獨立的追求

        仁具有人的道德自覺的意義,同時,儒家在個人尊嚴與人格獨立及權(quán)利追求方面具有豐富的思想資源。孔子主張“殺身成仁”,孟子主張“舍生取義”,都包含著對個人尊嚴與獨立的尋求及對不仁不義處境的抗爭??鬃友裕骸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仁不是一個內(nèi)在的、主觀的道德情感,而是一個自我選擇、自我規(guī)定的道德原則,是在面對強權(quán)困境時的道德意志自由的表現(xiàn)?!叭省弊鳛槲业淖灾鬟x擇,是崇高而神圣不可侵犯的;仁是天賦使命,任何人、任何困難都不可改變與剝奪;道德主體若受到侵犯、威脅,必據(jù)“仁”力爭,爭取個體選擇的價值,爭取個體道德人格的尊嚴、做人的尊嚴。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君子固窮”,君子雖窮,亦不失其所守,雖有來自政治、經(jīng)濟、生活、家庭的重重壓力,處境困窘,仍堅持自己的選擇。面對功利的誘惑(不固則不窮)與強權(quán)的壓力,仁居第一。孟子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榱司S護人格的尊嚴,雖行乞之人亦不受嗟來之食。在極端情形下,當為仁的選擇受到生命威脅時,亦為生命的尊嚴、生存的自由而凜然赴難?!爸臼坎煌跍羡?,勇士不忘喪其元?!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臼考丛跍羡忠膊皇渲荆率考幢銌适ь^顱也誓守其職,犧牲生命而成仁。

        儒家關(guān)于君臣、君民關(guān)系的思想亦集中體現(xiàn)個人對道德尊嚴與人格權(quán)利的追求。君臣關(guān)系,所涉面極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均可稱君,亦各有其臣[10]。就君臣關(guān)系而言,先秦儒家并非主張絕對地尊君,而是主張君臣關(guān)系的相互性。孔子言:“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保ā墩撜Z·先進》)如果君主不符合“大臣”之道,“大臣”完全有權(quán)利離開。孟子則更進一步,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君主如果輕視臣,臣則可以把君當做敵人。君臣的態(tài)度是對等的,相互的。就君民關(guān)系而言,孟子倡“民貴君輕”之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孟子·盡心下》)孟子亦從《尚書》傳統(tǒng)主張重視民意,主張“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對于選拔賢才,孟子主張以國人的意見為主,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m然最后的決定者仍是君主,但其基礎畢竟是對民意的重視,或者可說包含著現(xiàn)代民主的萌芽。孟子又認為百姓有革命的權(quán)利,(《孟子·梁惠王上》)“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笨酌现柿x已經(jīng)包含著個人權(quán)利的追求,包含著對集權(quán)專制進行限制的構(gòu)想。

        三、成己—成人—成物:個人在社會及宇宙中的整體實現(xiàn)

        儒家在強調(diào)“為仁由己”的道德自覺的同時,又重視族群義務的承擔??梢哉f,孔子之仁,一方面是對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識的追求發(fā)出無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對他人毫無條件地感到有應盡的無限的責任,是要求成己而同時即是成物的道德境界。

        (一)“修齊治平”的德性實現(xiàn)

        在人生、社會、宇宙相貫通的思維基礎上,儒家主張在孝悌親情、家庭倫理的基礎上推擴出國家、社會之德??鬃友裕骸胺蛉收呒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一方面,仁道理想是自己實現(xiàn)理想和成功的同時一定要幫助他人有所成就和成功;另一方面,己之立必賴他人之立,己之通達必賴他人之通達方可實現(xiàn)。儒家提倡在個人價值實現(xiàn)基礎上幫助他人實現(xiàn)其價值,強調(diào)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和責任。錢穆說:“己在群中乃有立達。茍使無群,己于何立,又于何達?!盵11]

        第一,孝悌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也是仁愛天下的基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宗法倫理的社會,家庭倫理、親情道德是人的最后皈依?!疤煜绿街畠?nèi)容,就是人人在倫理關(guān)系上都各自做到好處(所謂父父子子),大家相安相保,養(yǎng)生送死而無憾。”[12]所以孔子重視孝悌之德,重視親情倫理。但是孔子、儒家并不止于家庭親情,而主張社會責任的擔當。孔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理想就是仁、仁愛天下。弟子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仁是施及天下之德。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寮抑異凼撬^的差等之愛,是一個由己及人的、逐漸的推擴過程。關(guān)愛天下所有的人,關(guān)心天下所有的老者,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但如何關(guān)愛?儒家提出一個最自然的次序。儒家主張不只要關(guān)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同時一定要推擴出去關(guān)愛天下的老者及嬰孩。據(jù)《論語·憲問》篇載,孔子對子路關(guān)于君子的提問,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為儒家理想人格實現(xiàn)的君子,個人的德行實現(xiàn)一定涵括著安民、安百姓的社會責任與使命。第二,儒家強調(diào)個人在社群、團體中應該承擔義務,強調(diào)反思自己對于群體及他人是否做到了盡心盡力。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在為仁自覺的基礎上,儒家的成人意味著“做好自己”,意味著具有自己的德行,承擔自己的道德義務并且擁有與自己相稱的東西。在儒家這里,實現(xiàn)一個正義和諧的社會,根本在于“正己”。儒家不曾對個人應得給予過多關(guān)注,而是傾力于思考個人乃至部分如何在其所處的位置上行其所當行,為人君,做到仁;為人臣,做到敬;人父、人子、人夫、人婦皆然。歸根結(jié)蒂,天下和諧的實現(xiàn)在于自己是否對他人盡到了道德責任。第三,儒家的成己即是成人。《大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一貫注重個人與家、國、天下的一體,認為家、國、天下乃是個人修身的目標與最終實現(xiàn)的場域,只有在家、國、天下中充分展開,在家、國、天下中完整地履行其義務與責任,人的實現(xiàn)才是完滿的,才算是成人。個人修身必延展至家、國、天下,現(xiàn)實的個人又必是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傳承者。個人對于國家天下有責任,對于歷史文化有責任,對宇宙萬物亦有責任。

        (二)天人一體的宇宙情懷

        儒家對于家、國、天下的擔當,不僅是其道德關(guān)懷,更是基于其天下一家、人我一體的存在感。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自然、他人、天道都不是‘他者’,而是自身或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與自己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整體?!盵13]在儒家看來,天人一體、天人合一的整體是人的存在的最真實、最完美的存在狀態(tài),所以人必須“在”此整體中才獲得其真實感。但此“在”或“投入”并非以個人之消融于整體中為目標,這種“進入”或“在”整體中是以道德的方式、倫理的方式展開的。進一步說,道德、倫理的方式又并非僅是個人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此倫理道德的生活即真實,即整體。人的存在真實即是家庭的、倫理的、道德的、“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成我、成人是一個構(gòu)成的、構(gòu)造的問題。我必然與家國天下是一個整體。孟子言:“君子有三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樂也;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二樂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天地、父母、兄弟(亦可包括妻兒)朋友、學生共同構(gòu)成了“君子”的整體存在。在此整體存在中,人才是和樂的、安然的存在,是堂堂正正地在天地間的存在。張載言天下一家的境界:“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乾坤是我之父母,乾坤亦是天下所有人(物)的父母。共有父母的人、物、我構(gòu)成天地間一“大家”,“我們”都是此“大家庭”的成員。天地間一切皆在“我”的關(guān)照之下,對他人的一切道德行為都是對我的家人的親情。張載指示人們,如何真切地、自然地愛天下所有人如愛自己的親人,所謂愛人如己,天下一家。此時,“我”的成就是什么,是成為這個宇宙中的一員,是宇宙之民,是孟子曾經(jīng)提出的“天民”。

        《中庸》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

        至誠盡性,盡天地在我之性,盡我本然之性,使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各有其存在與發(fā)展,則圣人即在輔助天地化育、長養(yǎng)萬物之事。進而具有德同天地、化成天下之功。人達到“誠”,即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真實本性,實現(xiàn)自己真實的本性即可以實現(xiàn)同胞及整個天下萬物的本性。實現(xiàn)自己,亦可實現(xiàn)他人及宇宙萬物。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成為天地中的人去真實存在的時候,人的存在才是一個欣然的、怡然的、“樂”的存在。在儒家這里,“己”本然地是在他人、他物中所成就者。儒家這里面確實可以承擔起對宇宙天地的保護責任?!拔摇本褪恰拔摇钡恼w,是“我”和“他人”共在的整體?!吨杏埂费裕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濒~游水中,鳥飛藍天,空氣清新,陽光明媚,人在此境,自是“樂莫大焉”。人到沙灘上,人和沙灘、海洋、藍天是成為一體的。但如果這是一個污染的環(huán)境,沒有沙灘,沒有海洋,人的存在是蹩腳的、殘缺的。所以,“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痹谌寮疫@里,個人的實現(xiàn)一定意味著天地整體的實現(xiàn),也必定包含著對社會、對宇宙的責任。

        (三)天人貫通的整體性思維基礎

        儒家之所以能有個人與社會、宇宙的整體實現(xiàn)的倫理訴求,關(guān)鍵在于其天人、物我相貫通的整體思維。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整體性思維方式展現(xiàn)出哲學家整體地、共通地看待和感受宇宙、人生的基本視角及由此視角生發(fā)出的價值追求與理想目標。中國哲學用心體認(悟)的方式在于“主體與客體,內(nèi)在與外在,人性與物性的融通一體為基點?!盵14]

        中國哲學之整體性思維最根源的表現(xiàn)是其宇宙本源、世界本根與萬物連續(xù)、互通、內(nèi)在超越的本體論見解。此觀念于《老子》、《莊子》、《易傳》中等都有集中表現(xiàn)。老莊之“道”是“道體”與“道用”的整合,是貫穿于自然、社會、人身、人心之中,貫穿于現(xiàn)實之中的。宇宙萬物因為“道”而凝結(jié)成牢不可破、相通相感的整體?!吨芤住は缔o》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將世界萬物聯(lián)結(jié)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中國哲學“整體性思維”在儒家的表現(xiàn)則重點在其心性論的主張。儒家重內(nèi)在超越,認為價值之源在天,也在由天所稟賦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與心中。儒家主張在心性本然的基礎上,人心與天道、性與命相貫通。孟子主張:“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ā侗M心上》)可以說,在孟子思想中個人、社會及宇宙之所以能夠維持“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或“結(jié)構(gòu)的連續(xù)性”,主要是透過人心的“擴充”來完成的[15]。到宋明儒那里,更在心性本體意義上談天人、物我合一。據(jù)象山年譜,陸象山十余歲即書:“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陸九淵集》)在本心基礎上,吾心之理即整個宇宙之理。一人之心所思考、謀劃的即代表整個社會、宇宙的意思。上下千百世,東圣西圣心同理同,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一心而通全體。由先秦到宋明,此心性論的整體觀在根本上奠定了儒家成己、成人、成物為一體的思想基礎。

        綜合本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即儒家的成人是在群體價值實現(xiàn)與人倫關(guān)系的完善中成為“人”。作為儒家正義主體的道德自我,是融成己、成人、成物為一事的整體存在。有此道德自我觀念和倫理訴求,才有對于他人與社群正義的關(guān)切,才有西方觀念中個人與社群隔絕不通、對立矛盾以及因?qū)λ送樾牟蛔愣狈φx關(guān)懷等難題之紓解。

        [1][加]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M].劉莘,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

        [2]姚大志.何謂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1.

        [3][美]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萬俊人,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69.

        [4][美]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79.

        [5]慈繼偉.正義的兩面[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83.

        [6]杜維明.儒家與自由主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74.

        [7][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03.

        [8]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5:204.

        [9]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9.

        [10]謝乃和.《儀禮》所見周代等級臣僚形態(tài)述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44-51.

        [11]錢穆.晚學盲言(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28.

        [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99.

        [13]郭齊勇.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M].北京:中華書局,2008:13.

        [14]高清海.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特質(zhì)及其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2002(1):52-55.

        [15]黃俊杰.傳統(tǒng)中華文化與現(xiàn)代價值的激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6.

        猜你喜歡
        社群孟子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磨刀不誤砍柴工
        社群短命七宗罪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母嬰電商的社群玩法
        VC靠邊!社群股權(quán)眾籌來了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人類的遷徙行為與社群合作之演化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亚洲|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国产日产韩国级片网站|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国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亚洲最大的av在线观看|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在线|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91久久麻豆黄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国产又爽又黄的激情精品视频| 亚洲av激情久久精品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AV专区一专区二专区三| 日韩少妇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综合网自拍| 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按摩|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很躁 |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av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