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蘇軾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兒?!钡拇_,蘇東坡的每個身份都被他完美地演繹著。作為文人,他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作為政治家,他政績斐然;作為一個世俗人,他是林語堂口中不折不扣的樂天派。他上能“陪玉皇大帝聊天”,下能與貧民收容院里的小乞兒玩耍,并不覺得半點有損身份,這份坦然和超脫,讓人艷羨!
反觀當下,身份卻成為了一種標簽尺度,這不禁讓我感到悲哀。因為“身份”,多少“蟻族”在就業(yè)的巨大壓力下踽踽獨行;因為“身份”,多少學子在公務員招考中考的是“爹”而不是學;因為“身份”,多少農(nóng)民子女在城市人的側(cè)視中遠望著學校的門檻。更嚴重的是,因為“你不是上頭的”,所以冷眼相待;因為“我爸是李剛”,所以可以開車橫沖直撞……“階層固化”無疑成為一種趨勢。他們對身份的驕橫和張狂,一定程度上正反映了“階層固化”這種趨勢的病態(tài)。
有人甚至為這一“階層固化”找到了理論依據(jù),說中國人歷來講究身份,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身份固化的目的無疑是為了用權(quán)力與財富造成的壁壘去規(guī)避自身應該承擔的道義和責任。但古人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不然。
唐太宗貴為皇帝,但當魏征指出自己的小錯誤、小瑕疵時卻主動道歉,并且即便是半夜也會派人及時道歉。這時何等的氣魄!一個君主放低自己的身份去給一個愛挑刺的大臣道歉,能做到這步也無怪乎他能讓大唐成為盛世。試想,如果唐太宗把身份固化為李啟銘那樣的大喊:“老子是皇帝,你憑什么管我?”其下場也許會和項羽一樣。其實,身份只限于身份,身份不是才學,它帶不來大唐的“貞觀之治”;身份不是美德,它無助于唐太宗成為賢君。身份無需固化,這一點,太宗心如明鏡。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新聞中曾報道蔣介石的曾孫子陪女友擺地攤時,和警方有了一點誤會。但他主動和警方配合,從容而平靜地接受了調(diào)查。到最后警方知道了他是蔣介石的嫡親,所有的人都對他肅然起敬。身為蔣氏的后人,他可以放下身份擺地攤,遇到誤解時不報出先人來說話,不蠻橫,不霸道,卻反映了他良好的修養(yǎng)。事實上,好身份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教育與好的修養(yǎng)便是不可求而可遇了。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zhì)不是沾上豪門這一身份就能強占固化的。這一點,蔣氏后人洞如觀火。
在我看來,身份此物,是人生之印章,它能影響你起步的海拔,卻不能起到?jīng)Q定作用,對身份進行“階層固化”更是不必。蘇軾深諳此道。在蘇軾的眼中,身份是標簽,但僅是個標簽而已。真正的身份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它不需要刻意提示,卻能從人的一言一行中表現(xiàn)出來。這也許是李啟銘之流永遠都不能理解的內(nèi)涵吧!
【評析】
升格后的作文緊緊圍繞“身份”展開說理,既指出了“階層固化”的荒謬,也道出“提升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必要,觀點鮮明,事例充實,條理清晰。和原文比,支撐觀點的事例論據(jù),做到了精取善用,細析深挖,更準確更深刻了,語言也變得更整齊靈活了。建議賦分:6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