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 特級教師 陳金龍
得失寸心知
——尋味語文心情
■安徽淮北 特級教師 陳金龍
在語文中,
修煉成圣者。
——編者畫外音
每一次走進語文的課堂,我總是朝圣般向往,盡情燃燒,激動不已;每一次走出語文課堂,我又參禪似地靜坐,默靜中進行一番思悟。
“教書也教人”,“育人亦育己”,每一次燃燒,我都會淋漓盡致,哪怕面目全非;每一次反思,我都要尋根求源,即便焦頭爛額;每一次交流,我都會集思廣益,縱然是費盡曲折。因為我知道:燃燒就是釋放,反思才會成長,碰撞才能進步。整個過程既痛苦又幸福,既糾結又快樂。因此,每一次在享受語文課堂帶來幸福的同時,我也在對母語的感悟和理解中結結實實地成長了一回。
我常常問自己:打開語文書,讀著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是否真正地讓自己涵詠其間,達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了呢?我是否真的在用心揣摩,用情品味,感同身受了呢?而且每一次都帶著感動,滿懷真誠地讀懂了作者的心、體會了編者的情呢?
2007年,我有幸受“人教社”之邀,公開教學了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辯論,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初涉文本,備課組的老師們就因為一個問題爭論了起來:本次口語交際,“辯題”本身沒有“辯鋒”,學生很難辯起來,教材本身就有問題。結果,我們又一次捧起了教材,細細研讀,用心體會編者的意圖,再次走近文本。最終我們備課組達成共識:口語交際課終究還是語文課,辯論只是一個“話題”和“抓手”;要通過這個口語交際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從而,發(fā)展學生表達、傾聽、應對諸方面的能力。
就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廈門的公開教學收到了專家和與會老師的一致肯定。崔巒老師曾這樣評價,“口語交際課不好上,但這是一節(jié)能夠體現(xiàn)編輯意圖,能促進學生口語發(fā)展,能讓學生提高多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真實,高效的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教學設計背后的目標,預設的目標,經(jīng)過師生共同努力都基本達成了。……”
的確,無論是怎樣的一節(jié)語文課,要想享受課堂帶來的精彩和師生發(fā)展的幸福,不老老實實讀懂文本,立足文本,總歸是不妥的。因此,“親近”文本,真正讀懂文本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步。
眾所周知,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是新的課程改革的主旨。如何做好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執(zhí)教《媽媽的賬單》一課,經(jīng)過我認真的研讀,與老師們交流心得,探討教法后,我進行了課前的預設: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賬單,仿寫一份給媽媽的賬單;然后指導學生讀書,感知文章內(nèi)容;接著圍繞媽媽的那份賬單,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體會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最后再次展示自己寫給媽媽的賬單,說出自己的感受。我沉醉于自己的教學預設,對自己的課堂充滿期待。然而,在課堂上,當我正要帶著學生一起感受媽媽平時的勞累、辛苦時,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
師(深情引導):同學們,當冬天來臨的時候,外面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母親會在燈下做什么?
生:老師,我們這里冬天不下雪,沒您說的那么冷。
生:我媽媽會在燈下找?guī)讉€人打麻將。
(全場嘩然)
……
這樣的課堂讓我手足無措,讓我灰頭土臉。上完課后,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文本”是本,“學生”更是本,沒有清楚地掌握學情,不能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們的課堂就會是一廂情愿的“走秀”,很可能就會讓自己“出丑”。正如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p>
可見,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就是讓“文本”真正走向“學本”,充分考慮學情,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地方。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像畫,似詩,能呼吸,有節(jié)奏,不可復制。參加全國大賽的時候,我教學《白鵝》一課,好評不少。其實,我知道的卻是這樣一個細節(jié):我的示范朗讀結束后,要請學生來讀,我請一女生來讀,她不負眾望,展現(xiàn)得幾近完美,聽者也紛紛鼓掌,我也想就此收手。誰知一男生又舉起了手,我猶豫,我擔心,怎么辦?還是平常心占了上風,我沒有再考慮其他,伸手示意他來讀。沒料到,他手舞足蹈,聲情并茂的朗讀,語驚四座,引得整個會場掌聲雷動,笑聲飛揚。到目前為止,這節(jié)課也上過不少遍,但是那樣的境遇卻再也沒遇到過,因此,當別人稱贊的時候我更清楚此中的滋味。
還有一次執(zhí)教《媽媽的賬單》,在我引導學生給媽媽寫一份索要自己勞動報酬的賬單時,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guī)蛬寢屬I咖啡的“咖啡”倆字我不會寫,我用“caofei”代替行嗎?我說:你很聰明,可我認為你現(xiàn)在還是先學會我們祖國的漢字為好。你先用拼音寫下來,下課后查出來并記住它,怎么樣?學生點頭接受。就在我思索自己這樣做得是否妥貼的時候,沒想到臺下的老師突然鼓起掌來……
是的,我喜歡語文,我想讓我的學生時時、處處都享受語文帶來的幸福。因此,無論是質樸、本原的“家常課”,還是精巧、亮麗的“觀摩課”,我們都要尊重課堂,注重生成,把握生成,不斷地反思、總結我們的課堂教學得與失,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有趣起來、深刻起來。
是的,金風和玉露的相遇是美麗的,高山和流水的相遇也是美麗的。然而,我想說的是,我和學生在課堂上的相遇無疑是最美麗的,因為我們在那里可以享受母語學習所帶來的每一份感動,仔細聆聽,會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讀陳醉云先生的《鄉(xiāng)下人家》,我讀著讀著,我覺得自己就是那鄉(xiāng)下人家門前的瓜架,努力生長,經(jīng)歷春夏;我就是那房前屋后自由自在的花;頑皮的筍芽;場地上覓食的雞;水里嬉戲的鴨……于是,我就在想作者的名字多有趣呀:那是怎樣的一片“云”,是來自故鄉(xiāng)嗎?真正讓他陶“醉”的究竟會是故鄉(xiāng)的什么呢?讀彭邦楨的《月之故鄉(xiāng)》,在平白如話的詩行里,我讀出了才情詩人的智慧,讀出了漂泊游子的思念,讀出他想魂歸故里的悲涼……于是,當學生聽完譜成曲調后的歌曲《月之故鄉(xiāng)》后,對“思”,對“月”,對“故鄉(xiāng)”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字未宜忽”,如果真的能與作者在某個地方相遇,那該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呀。
課堂上的相遇一:
師:請你來給大家說一說。
生: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位學生他對長跑并不是很擅長。但在一次測試的時候,老師說他比別人都跑得快,他就有機會去參加長跑比賽了。后來那個學生真的喜歡上了長跑,并且原本不能代表學校比賽的他被選上了。
師:這件事你說得有點長,你看著我,我相信你一定能用自己的幾句話把它說出來。
生:嗯,有一個學生他原本對長跑很不在行,但因為老師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說他跑得比別人還快,后來他真的被選上了。(生鼓掌)
師:真好!一句“善意的謊言”頂上那么多句話,就像這樣說。同學們再讀讀自己的文章,把它壓縮一下,三兩句說完它,沒必要都讀完。
(學生再次練習說話)
課堂上的相遇二: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的嗓子啞了,讀書聲音可能會難聽一些,請大家用心聽。(一語結束,教室里很快安靜了下來)
(老師讀完,教室里響起了掌聲)
……
于是,我讀文章的時候,夢想著能和作者、編者相遇,期許可以心領神會,心有靈犀;課堂上,我期待著與學生相遇,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同生共長,享受語文;反思時,我努力與嶄新的自己相遇,期盼自己可以頓開茅塞,有所領悟。我始終相信:用真心可以營造“情感的課堂”;用善心可以醞釀“真我的課堂”;用愛心可以呼喚“美麗的課堂”。只要我們努力,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成為滋養(yǎng)生命的地方。
特約編輯 劉中林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