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燕
(四川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四川 綿陽 621000)
語言自從產(chǎn)生就處于不斷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社會狀況的改變,文化和認識的發(fā)展,語言體系某一要素的變化等,都會引起語言的革新和發(fā)展。正如著名文化語言學家羅常培所說:“語言是社會組織的產(chǎn)物,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而演變的……一個時代的客觀社會生活,決定了其時代的語言內(nèi)容;也可以說,語言的內(nèi)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影。社會的現(xiàn)象,由經(jīng)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淀在語言里。”[1]
民俗語匯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反映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本文選取《菽園雜記》某些民俗語匯,以本義為參照,與其流變到當代的意義進行對比,從民俗語匯的歷史演變看民俗文化的興衰消長。
民俗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風俗、禮儀、信仰等的總和,民俗語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社會發(fā)展、民俗文化以及民俗語匯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可以概括為“俗隨時變,語隨俗變”。《菽園雜記》民俗語匯的演變,亦遵循著“語隨俗變”的規(guī)律,且“語”和“俗”二者的變化,具有同步性,即該書的某些民俗語匯,隨著具體民俗活動的消失,亦不再被當代人在實際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而是進入了歷史詞匯、語匯的行列。如:
【母土官】今云南、廣西等處土官無嗣者,妻女代職,謂之母土官。[2]
《漢語大詞典》收錄的“土官”條目如此解釋:“‘土官’”亦稱“‘土司’。 元明清時期,朝廷于西北、西南地區(qū)設置的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按等級分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武職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盵3]《漢語大詞典》雖未收錄《菽園雜記》出現(xiàn)的“母土官”,但據(jù)原文推測,可知其意應為:某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土官沒有子嗣承襲職位,便由妻子或女兒來充任的官職?!澳竿凉佟边@則民俗語匯是元明清時期朝廷為穩(wěn)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設置官職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的變化,歷史的遠去,而走進了歷史詞匯的行列。
【投小字/川字/畫卦/過橋/隔山/斜插花/一把蓮】投壺,射禮之變也。雖主樂賓,而觀德之意在焉。……近時投壺者,則淫巧百出,略無古意。如常格之外,有投小字、川字、畫卦、過橋、隔山、斜插花、一把蓮之類,是以壺矢為戲具耳。[4]
“投壺、投小字、川字、畫卦、過橋、隔山、斜插花、一把蓮”為明代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由古代的“投壺”演變而來,是“投壺”的變異形式?!巴秹亍睘楣糯鐣Y制,亦是娛樂活動。具體方法是賓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壺口,以投中多少決出勝負,負者飲酒。雖然《菽園雜記》未對“投壺、投小字、川字”等具體玩法花式作詳細記載和描寫,但可據(jù)文意判斷,上述諸多“投壺”的變異形式在明代可謂是興盛一時。就目前而言,這些娛樂活動卻在民間難覓蹤影,“投壺、投小字、川字、畫卦、過橋、隔山、斜插花、一把蓮”這些民俗語匯也成為了歷史詞匯。張永言指出:“歷史詞……之所以變舊或死亡乃是因為他們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已經(jīng)陳舊了或根本不存在了?!盵5]
又如:【釋菜禮】又次靈三月一日諸貢士赴內(nèi)府殿試。上御奉天殿,親試策問。三日早,文武百官朝服……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6]
“釋菜禮” 亦作“釋采”,指古代入學時,學子祭祀先圣先師的一種典禮?!抖Y記·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编嵭ⅲ骸皩⑽瑁蒯尣擞谙葞熞远Y之?!?“釋菜”之意,即將“菜(蔬果菜羹之類)”拿來禮敬師尊。典禮需擺放四種果蔬——水芹代表青年學子,韭菜花代表才華,紅棗代表早立志,栗子代表敬畏之心。釋菜禮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大祭孔儀式之一,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我國十九世紀初停辦科舉和私塾之后,隨之中斷。民俗語匯“釋菜禮”是歷史詞匯,反映了此種典禮儀式在現(xiàn)代社會的消亡。
上文提到了民俗語匯演變,遵循“語隨俗變”的規(guī)律,并且民俗語匯的演變與民俗文化的變遷是同步,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該書某些民俗語匯,還體現(xiàn)了“語”和“俗”變化的非同步性,即民俗語匯演變與民俗文化變遷的異構(gòu)現(xiàn)象。這種異構(gòu)現(xiàn)象,具體來看,是指民俗語匯歷史演變與民俗文化變遷、變化存在不對稱的、不對等的情況,如:
【雕青/刺花繡/文身】幼嘗入神祠,見所塑部從,有袒裸者,臂股皆以墨畫花鳥云龍之狀。初不喻其故,近于溫、臺等處見國初有為雕青事發(fā)充軍者,因詢問雕青之所以名。一耆老云:“此名刺花繡,即古所謂文身也。元時,豪俠子弟,皆務為此,兩臂股皆刺龍鳳花草,以繁細者為勝。洪武中,禁例嚴重,自此無敢犯者?!币蛭蛏倌晁姡次纳硐褚?。聞古之文身,始于島夷。蓋其人常入水為生,文其身以辟水怪耳。[7]
“雕青”,又名“刺花繡”,即“文身”,指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的一種民俗活動?!抖Y記·王制》載:“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穎達疏:“越俗斷發(fā)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蔽纳碜鳛橐环N民俗,有其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古越人對大自然的恐懼和害怕,使其“敬巫鬼”、“畏鬼神”,加之又如《淮南子》所載,此處“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人們就“被發(fā)文身,以象鱗蟲”,即“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這就是一種樸素的仿生觀,表達古人希望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態(tài)。此外,文身還與中國古代的刑罰“黥刑”有關。《說文》曰:“黥,墨刑在面也?!惫糯镑粜獭笔┯谑勘苑捞优?,這亦為較初始的文身,但是當代之 “文身”,雖然詞匯意義與古代無甚區(qū)別,都是指在皮膚上刺畫文字或圖案,但當今主要目的是為了審美。這一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被新時代賦予了新含義,與古代截然不同,體現(xiàn)了民俗語匯演變與民俗活動變遷的不同步性。
又如【快兒】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8]
“快兒”是古代吳中舟行之人,因避諱船“阻”而把“箸”改為“快兒”而產(chǎn)生的。曲彥斌先生認為“禁忌、避諱滲透于各種民俗事象之中,因而使之成為各種民俗形態(tài)所共有的一種綜合現(xiàn)象;作為禁忌、避諱最基本也是最主要形式的語諱,尤其如此,可謂典型”[9],并認為“快兒”是一個“職事、生產(chǎn)習俗中的語諱”[10]?!翱靸骸笔且粍t因避諱風俗而產(chǎn)生的地域性民俗語匯?,F(xiàn)如今,“快兒”(后作“筷兒”或“筷子”)的意義較之本義,沒有發(fā)生變化,都是指“持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或其他東西的細長形條棍”[11],但其通行范圍,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最初的吳中之地流行到全國各地。現(xiàn)在,全國上下都統(tǒng)一稱而呼之,而不僅限于一時(明代)一地(吳中),顯示出“快兒”這則民俗語匯意義和民俗事象流行范圍發(fā)展變化的非同步性。
【委禽】閩中一娼色且衰,求嫁以圖終身,人薄之,無委禽者。[12]
古代婚禮“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除納幣外,其他五禮,男方都要向女方送上雁作為贄禮。尤其是婚禮第一關“納采”即用雁,故稱“委禽”。因為“委禽”的主要目的是“下聘禮”,因而,“委禽”也成為“下聘禮”的代稱。為何婚禮五禮皆用雁?鄭玄注《儀禮·士昏禮》認為:“取其順陰陽往來”。清人胡培《儀禮正義》解釋說:取大雁隨時序變化南飛北往而不失節(jié),飛成行、上成列來表示取親不誤時日,嫁娶不逾禮儀。在當代社會,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觀念的改變、西方婚俗的沖擊和影響等原因,因此我們的婚姻風俗較之古代,大大地簡化了。男方向女方贈送贄禮,再也不用大雁,而是置換成了適合當代社會趨勢的物品(如新“三大件”等)。民俗語匯“委禽”(即“納采”用雁),隨著民俗活動具體內(nèi)容的變化而消失,進入了歷史詞/詞匯的行列。不過,當今民間的婚禮,仍然保留著“下聘禮”的風俗,體現(xiàn)了民俗語匯歷史演變與民俗文化變遷的不對稱、不對等。
曲彥斌先生指出:“民俗語言學……對一些社會民俗事象與語言現(xiàn)象之間相互密切關聯(lián)的本質(zhì)、規(guī)律等,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和科學的解釋;既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民俗學的一個分支學科。”[13]因而,本文考察《菽園雜記》民俗語匯演變與民俗文化變遷情況,有利于語言學和民俗學研究的互動,對于研究語言中的民俗事象、民俗中的語言現(xiàn)象以及雙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都具有參考意義。
[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2] [4] [6] [7] [8] [12] (明)陸容.菽園雜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85.189.140.2.127.8.102.
[3] [11] 羅竹鳳.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5]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 .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9] [10] [13] 曲彥斌.民俗語言學[M]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