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宇
(天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甘肅天水741020)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應不足所致全身代謝減低綜合征。其患病率1.0%,發(fā)病率2.9/1000[1],女性明顯高于男性,隨年齡的增長其發(fā)病率增加。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病因較復雜,臨床表現(xiàn)多樣,多與其他疾病并存,易造成誤診。臨床上以原發(fā)性多見,其次為垂體病變者,其他少見?,F(xiàn)將本院近年收治的57例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病例回顧分析如下。
57例甲減患者,男性17例,女性40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53歲。甲狀腺術后15例,產后甲狀腺炎5例,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后8例,其余病例均為原發(fā)性。
57例均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疲乏無力、怕冷、抑郁、心悸、胸悶、頭昏、顏面浮腫、皮膚干燥、指甲變脆、灰白易折斷等。有部分病例出現(xiàn)便秘、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體重增加、肌肉僵硬疼痛、手腳麻木等癥狀。
甲狀腺功能檢查:指標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所有病例TSH 均增高,最高達90 uIU/ml;FT4 低于正常45例;FT3 低于正常21例。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110 g/L 者11例,<90 g/L 者4例??偰懝檀迹═C)升高24例,其中15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 ,10例甘油三酯(TG)升高。40例行心肌酶檢查,其中29例有CK、CK-MB、LDH 不同程度的升高。心電圖示:18例竇性心動過緩,12例低電壓。超聲心動圖示:心包積液11例均為少量。
57例患者中,37例在住院前被誤診。其中11例因頭昏、乏力、面色蒼白及血常規(guī)等檢查誤診為缺鐵性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9例因心悸、胸悶、氣短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誤診為冠心病或心包積液;9例因浮腫、少尿、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癥誤診為腎臟疾病;7例誤診為抑郁癥;1例誤診為重癥肌無力。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因心肌纖維粘液性水腫及粘多糖、粘蛋白沉積、心肌纖維變性壞死、心肌收縮力減弱而出現(xiàn)勞累后胸悶、心悸、氣短、乏力及胸痛等酷似冠心病或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xiàn)。目前認為,70%~80%的甲減患者伴有心血管病,10%伴發(fā)高血壓[1]。以心動過速、心臟擴大多見,嚴重者可出現(xiàn)心包積液及心力衰竭等改變。心電圖可表現(xiàn)為低電壓、心動過緩、QT 間期延長、T 波低平或倒置、室性早搏及束支傳導阻滯等改變。本組病例21%誤診為心臟病。由于甲狀腺激素缺乏,需氧減少,從而影響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合成、低胃酸、鐵吸收障礙、維生素B12 合成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而引起貧血[2]。本組病例19%誤診為貧血。由于尿少,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出現(xiàn)蛋白尿、低蛋白血癥、水腫而誤診為腎病。本組病例14%誤診為腎臟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發(fā)病比較隱密,但危害不小。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癥狀輕微的甲減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也會危及全身各組織和器官,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率減慢,活動后出現(xiàn)氣短、心悸等癥狀,而且還可導致心律失常、血壓降低和膽固醇水平增高,更有甚者會出現(xiàn)胸水、腹水、心包積液等嚴重危害健康的并發(fā)癥。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對于高血壓合并甲減的患者,常規(guī)降壓一般較難控制血壓。因為甲減時外周血管阻力明顯增加,動脈血管壁粘液性水腫致使動脈僵硬度增加,而使血壓難以控制;在臨床上4%~14%的高血脂患者是由甲減所致。甲減導致的血脂升高以膽固醇血癥為主,特點是TC、LDL-C、HDL-C 均升高,其原因是甲減時膽固醇合成降低,排出速度更低。隨著甲減的好轉不必給予降脂藥物,患者的血脂水平也會明顯降低。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初診時均應查甲狀腺功能(2007年中國心衰診療指南要求)。在下列情況下應想到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可能:臨床上血脂異常升高且調脂藥物療效欠佳者;高血壓患者一般降壓不理想者;對于CK 顯著升高,而CK-MB 升高不明顯者;有缺血性心臟病癥狀,伴隨CK、CK-MB 及TnI 改變但無動態(tài)演變者;以漿膜腔積液如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為表現(xiàn),且臨床病因不明者[3];貧血且常規(guī)治療不佳者;對于水腫、蛋白尿以腎病治療,療效不明顯者;抑郁癥臨床療效不佳者等。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臨床表現(xiàn)具有多樣性,易誤診、漏診。當患者的癥狀不能用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解釋或療效不佳時,應考慮到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可能。以便于早期診斷及治療,減少患者的痛苦。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3]鄔潔.原發(fā)性甲減 30例誤診誤治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2,15(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