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3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歐盟有同樣的病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歐洲的自由市場經濟,如今都走到十字路口。雖然基點不同,但中國和歐盟都急需放松對經濟的限制——這可能會讓中歐不謀而合。
這一判斷來自近期發(fā)布的兩個相似的報告——2月27日發(fā)布的《2030年的中國》和在那前一周由12個歐盟國家聯(lián)名推出的《歐洲增長計劃》。雖然出發(fā)點和著眼點不同,但兩份報告給中國和歐洲未來的經濟增長開出相似處方,本質上都是要它們開放各自市場。
《2030年的中國》建議中國政府加快向成熟市場經濟的轉變。報告呼吁中國采取結構改革來推動市場經濟。在推進放開經濟方面,報告建議中國政府重新確定國企的角色和重要性,消除在核心產業(yè)中的壟斷和對市場的控制,實現(xiàn)所有權的多樣化,減少私營企業(yè)的進入壁壘,使中小企業(yè)進入金融領域更容易。但報告并不建議國企私有化,相反他們建議分拆所有權和經營權,同時設立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監(jiān)管國企運營。
如果放開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完成走向市場經濟的遠征,那對歐洲來說,則意味著強化歐盟單一市場。持續(xù)攀升的失業(yè)率使歐洲遲遲不能從主權債務危機中恢復,于是一些歐洲國家設計了新的增長戰(zhàn)略。它們認定,要強化單一市場,重要的一步是消除進入服務業(yè)的限制。服務業(yè)占歐洲經濟的80%,這個市場需要開放。給予小企業(yè)關注對歐洲同樣關鍵。在這方面,報告建議減少歐盟過度管制造成的負擔,因為這對中小企業(yè)來說意味著結構性障礙。而兩份報告都建議北京和布魯塞爾開放能源市場。
盡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歐洲自由市場經濟相去甚遠,并且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文化迥異,但兩者卻均被建議調整政策。這兩種類似的調整很可能進一步提升中歐經濟關系,讓中國與世界形成互利共贏的關系。▲(作者埃馬努埃爾·希米亞,東方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