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醒
老年患者出現(xiàn)胸腔積液,尤其是雙側胸腔積液,要注意心源性胸腔積液的存在,尤其是存在低蛋白血癥時。其機制為低蛋白血癥造成的胸膜毛細血管膠體滲透壓降低促成了胸腔積液的形成[1]。本研究主要探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合并胸腔積液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心內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排除結核性、惡性以及寄生蟲等引起者,其中合并胸腔積液者21例為積液組,男14例,女7例,年齡48~69歲,平均 (53.6±6.3)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 (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7例、Ⅲ級8例、Ⅳ級6例;未合并胸腔積液者31例為非積液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9~70歲,平均 (55.4±7.2)歲,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1例、Ⅲ級12例、Ⅳ級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本組患者入院后均行超聲心動圖測定,同時根據(jù)X線檢查是否存在胸腔積液,比較兩組患者超聲心動圖的射血分數(shù)、左室直徑以及左房直徑,并對兩組治療前后的6min步行距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樣本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超聲心電圖比較 積液組射血分數(shù)低于非積液組,左房直徑大于非積液組 (P<0.05),兩組左室直徑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6min步行距離比較 積液組治療前可行走(183.4±24.3)m,治療后可行走 (231.2±17.4)m,非積液組治療前可行走 (179.8.4±21.9)m,治療后可行走(264.5±23.9)m,治療前兩組6min步行距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積液組步行距離短于非積液組 (P<0.05)。
表1 兩組超聲心電圖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兩組超聲心電圖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between two groups
組別 例數(shù) 射血分數(shù)(%)左室直徑(mm)左房直徑(mm)21 49.6±6.9 54.3±9.4 43.1±7.5非積液組 31 53.2±7.8 55.7±9.1 38.2±6.6 t積液組0.021 0.182 0.0175.274 1.291 6.539 P值值
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心源性胸腔積液的發(fā)生率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大多數(shù)心源性胸腔積液出現(xiàn)于全心衰竭患者,主要與體靜脈和肺靜脈壓力同時升高及胸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關,即壁層胸膜滲出量增加而臟層胸膜的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2]。心力衰竭時心排血量下降,鈉和水潴留,血容量和靜脈回流增加等引起組織水腫,心力衰竭時長期缺氧和瘀血,降低了肝臟合成血漿蛋白的能力和對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滅活作用,也有利于水腫形成[3]。
心功能不全致胸腔積液多見于全心功能衰竭者,以雙側多見,如果單側胸腔積液則多見于右側,雙側胸腔積液時也以右側更多,這是由于:(1)擴張的右心房對右肺靜脈壓迫所致;(2)心功能不全患者喜歡右側臥位,也使胸腔積液傾向聚積于右側胸腔;(3)右側胸膜與左側胸膜相比,淺表淋巴結更少,右側胸腔液體的淋巴清除率較低;(4)右肺容量較左肺為大,故右肺的表面濾出面積大于左肺;(5)與奇靜脈位于右側胸腔有一定關系[4]。本研究發(fā)現(xiàn)積液組射血分數(shù)低于非積液組,左房直徑大于非積液組,可能是因為心力衰竭患者在收縮功能不全的同時存在舒張功能不全。舒張期左室內壓增高,左房同流阻力加大,腔內壓力升高,內徑擴大,左房內壓增高使得肺靜脈回流受阻,肺血管床阻力增加,導致胸腔積液形成[5],且心力衰竭所致的胸腔積液應為漏出液,但約l/3患者呈滲出液或中間性胸腔積液,主要由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致蛋白質增高,或在治療心力衰竭的早期,胸腔積液開始吸收,使胸液濃縮或漏出液繼發(fā)感染等所致[6]。通過使用相同的內科方法進行治療,積液組治療后6min步行距離可行走 (231.2±17.4)m,非積液組治療后可行走 (264.5±23.9)m,治療后積液組步行距離短于非積液組,所以筆者認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積液患者,積液多以雙側漏出液為主,治療效果相對于非積液患者差,所以需引起臨床重視,及早消除胸腔積液,以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7]。
1 張祥,謝玉娥.以胸腔積液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誤診4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7):6482.
2 鄒培源.46例老年人心力衰竭致胸腔積液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9):102-103.
3 門雪琳,楊紅英,樊延霞.左心衰竭致單側大量血性胸腔積液二例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1):76.
4 孫祖良,毛榮彪.心力衰竭致胸腔積液40例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8,15(1):136.
5 陳思遠,孟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積液32例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44-45.
6 倪紅英.老年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積液78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0,29(2):71.
7 辛書慶.山莨菪堿、普魯卡因聯(lián)合氟尿嘧啶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