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茍 遼
(三一汽車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研究本院底盤所,湖南 長沙 410600)
隨著公司汽車起重機的高速發(fā)展,產量逐年翻倍上升,從小噸位到大噸位各系列不斷完善,大噸位作為最重要的戰(zhàn)略產品,其地位逐漸得到凸顯。公司100 t起重機從投放市場以來,由于其轉向系統(tǒng)初期設計不夠充分,一直存在跑偏以及磨胎的困擾,并且各拉桿協(xié)調性也不夠優(yōu)化,因此有必要對100 t起重機轉向系統(tǒng)重新分析計算。筆者根據(jù)多橋轉向機構多桿件組成的特點,建立了基于ADAMS/View的多體運動學模型,并對其進行仿真及優(yōu)化,從根本上改善轉向行駛性能。同時,通過對100 t的四橋轉向系統(tǒng)研究,為更大噸位的轉向系統(tǒng)提供了一種設計思路。
設計多軸轉向理論計算,為使分析簡化,不考慮輪胎側偏剛度對轉向的影響。根據(jù)阿克曼原理,由此作如下假設:
(1)轉向時由于速度很小,忽略離心力的影響;
(2)忽略輪胎側偏角的影響;
(3)不考慮軸轉向對瞬時轉向中心的影響,近似地認為轉向輪只有純滾動而無滑移或滑轉,各轉向輪應繞同一瞬時轉向中心轉動。
100 t起重機轉向為1、2、3、6橋轉向,理論轉向中心為第4、5軸的中心線,如圖1所示。
圖1 100 t起重機轉向系統(tǒng)內輪轉向示意圖
各理論轉角有如下關系:
式中,
θiL為第i軸左轉向輪轉角,i=1,2,3,6;
LI為第 i軸至瞬時轉向中心的距離,i=1,2,3,6。
建立100 t起重機轉向系統(tǒng)ADAMS模型時,針對分析各個轉向輪運動協(xié)調性,對轉向和行駛系統(tǒng)進行簡化:
(1)轉向中沒有相對運動?的總成簡化為一個零件。
(2)車橋剛性固定在車架上,暫不考慮鋼板變形的影響。
(3)因轉向盤到轉向器的部分與轉向拉桿運動無關,暫不考慮。
以一橋左右主銷與車輪旋轉中心交點的連線的中點為原點,駕駛員后方為X軸正向,右方為Y軸正向,上方為Z軸正向,建立整車模型的坐標空間。
以此為基礎建立零件、連接副等,得ADAMS/view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轉向系統(tǒng)ADAMS模型
100 t起重機轉向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原則,是以理論計算為目標值,以仿真結果為實際值,以仿真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差值的絕對值為優(yōu)化目標函數(shù),差值越小,則結果越優(yōu)。
根據(jù)轉向器設計要求,方向盤左右打到極限時,轉向垂臂的擺角在±43°時卸荷,因此在轉向器輸出軸處加一個隨時間變化的轉動,該轉動相對垂臂初始位置從-43°轉到43°。如圖3所示。
圖3 對搖臂施加±43°的擺角
(1)二橋轉角優(yōu)化。根據(jù)公式(1),二橋理論轉角由下式求得
優(yōu)化目標函數(shù)為
式中,
sany100t.function_2F為二橋左輪的仿真轉角;
sany100t.function_2L為其理論計算轉角。
命名規(guī)則下同。
取優(yōu)化的自變量為搖臂一上分別與一橋、二橋拉桿連接點的x、z方向坐標。
搖臂Ⅰ與一橋轉向直拉桿鉸接點坐標
(DV_yb1q1_x,DV_yb1q1_z),
搖臂Ⅰ與二橋直拉桿鉸接點坐標
(DV_yb1q2_x ,DV_yb1q2_z)。
各坐標點名稱中,
“yb”為表示坐標;
“q”表示橋。
命名規(guī)則下同。
鉸接點的選取,先通過CAD繪圖,找出鉸接點坐標的大致位置,再對坐標點的X和Z坐標分別進行ADAMS優(yōu)化。
DV_yb1q2_z對誤差的影響:取其最大值為165;最小值為175.進行Design study。ADAMS優(yōu)化結果如圖4及表1所示。
表1 搖臂1與二橋轉向直拉桿鉸接點Z坐標的硬點
優(yōu)化結果表明DV_yb1q2_z在171附近,誤差最大值最小。
同方法對DV_yb1q1_x和DV_yb1q2_x進行若干次 進 行 Design study當 DV_yb1q1_x取 820,DV_yb1q2_x取780時,轉角差最小。但拉桿與球頭存在干涉現(xiàn)象(如圖5所示)。
圖4 搖臂1與二橋轉向直拉桿鉸接點Z坐標優(yōu)化
圖5 理論最優(yōu)結果存在拉桿球頭干涉
對二橋左輪優(yōu)化見圖6,各曲線對應的參數(shù)見表2。
圖6 二橋左側轉向輪轉角優(yōu)化
表2 二橋左側轉向輪優(yōu)化結果
理論最優(yōu)的結果由于存在拉桿與球頭的干涉現(xiàn)象而難以實現(xiàn)。因此,必須對理論最優(yōu)結果在小范圍內進一步優(yōu)化以改善轉向桿系的布置。優(yōu)化結果如圖6及表2可見,優(yōu)化后的結果在轉向全程誤差都在1°以內,可以滿足優(yōu)化目標。
(2)三橋轉角優(yōu)化。根據(jù)上述分析,得三橋轉角優(yōu)化目標函數(shù)
優(yōu)化的幾種結果如圖7。搖臂的位置受空間限制,靠上則易與走臺板干涉(yb2yb1_z<895),靠下轉向直拉桿與助力油缸運動時,球頭易發(fā)生干涉(yb2q3_z<220),且搖臂中心點不能下移。
圖7 三橋左轉向輪轉角優(yōu)化
表3 三橋轉角優(yōu)化結果表
為解決干涉問題,改變轉向中間拉桿Ⅲ的布置情況如圖9。這樣改進另有如下優(yōu)點:
一是搖臂Ⅲ與油缸、六橋、拉桿的連接點,位于搖臂旋轉中心的同側,搖臂受力減?。?/p>
二是三橋轉向助力油缸布置空間加大,可加長力臂,以提高助力扭矩;
三是4個油缸的有桿腔和無桿腔分配更加合理。原布置右轉時第一、三、六油缸為無桿腔工作,改變后第一、六桿為無桿腔工作。
圖8 優(yōu)化前中間拉桿Ⅲ布置
圖9 優(yōu)化后中間拉桿Ⅲ布置
(3)六橋轉角優(yōu)化。根據(jù)上述分析,六橋轉角優(yōu)化目標函數(shù)
優(yōu)化結果如圖10及表4。
圖10 六橋左轉向輪轉角優(yōu)化
表4 六橋轉角優(yōu)化結果
拉桿的設計,需要校核以確定強度與穩(wěn)定性是否滿足要求。使用Workbench可以快速導入Pro/E模型并進行網格劃分及有限元計算,結果直接可靠。
中間連接拉桿的強度運算,以中間連接拉桿總成Ⅱ為例,其他拉桿計算方法類似。考慮如下危險工況:假設中間搖臂Ⅰ上一個油缸失效,后兩橋的富余扭矩通過中間連接拉桿Ⅱ加載到中間搖臂Ⅰ上。通過計算,中間連接拉桿總成Ⅱ受10 715 N的壓力。取3倍安全系數(shù)進行有限元分析,得最大應力為546.87 MPa位于兩端的頸部,桿體的應力處于40~55 MPa之間,最大變形3.73 mm。
將載荷改為1 N進行屈曲分析,得屈曲載荷為21 029 N,安全系數(shù)為
21 029 N/10 714.64 N=1.96是可靠的。
圖11 中間連接拉桿總成Ⅱ應力云圖
圖12 中間連接拉桿總成Ⅱ應變云圖
圖13 中間連接拉桿總成Ⅱ屈曲分析
圖14 中間搖臂Ⅰ應力云圖
在搖臂旋轉軸處用圓柱副連接。與車橋連接的兩個孔用fix固定,與油缸連接的兩個孔加載πr2p的力。
其中,
r為轉向助力缸內半徑,
p為轉向器最大工作壓力。
對板厚分別為34 mm、30 mm、25 mm的Q345搖臂進行有限元分析如下:
Q345抗拉強度470~630 MPa,考慮兩倍的安全系數(shù),且擠壓應力為抗拉強度的1.7倍。鋼板30/Q345B即能滿足要求。同時,當前使用的中間搖臂,厚度為34 mm,根據(jù)集團優(yōu)選鋼板材料標準,只能選擇鋼板B-36/Q345B,因此需要采用數(shù)控銑床,銑去2 mm厚度,工藝復雜,成本較高。
通過校核計算,30 mm厚鋼板即可滿足要求,則直接選用集團優(yōu)選鋼板B-30/Q345B即可,優(yōu)化了材料及工藝,降低了成本。
圖16 搖臂Ⅰ軸套的應力云圖
通過使用ADAMS對100 t汽車起重機轉向桿系運動進行仿真,采用優(yōu)化計算確定各桿系及中間搖臂鉸接點的位置,改善了以往僅僅通過二維CAD繪圖確定鉸接點的現(xiàn)狀,結果更準確;采用Ansys Workbench對拉桿以及搖臂進行應力變形以及屈曲分析,進一步優(yōu)化了材料使用率及簡化了工藝,節(jié)約成本。同時,對橋轉向系統(tǒng)提供了一種設計思路。
[1]張 武,唐應時,等.某重載車轉向直拉桿彎曲變形分析與改進[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1-3.
[2]孫訓方,方孝淑,關來泰.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石 琴,張 雷,洪 洋.重卡雙前橋轉向機構的強度分析[J].機械強度,2005,30(2):333-338.
[4]黃宏成,夏祥洪,張 偉.汽車轉向機構多自由度運動學模型[J].傳動技術,2004,1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