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書偉
(廣東白云學(xué)院 機電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450)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對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加工精度的研究,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在加工過程中,對加工精度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機床本身的精度、夾具的先進(jìn)、刀具的使用、工件的裝夾、刀具的磨損、工件組織的不一致、切削熱引起的變形等。有一些是系統(tǒng)本身的誤差,如機床的精度、伺服系統(tǒng)的誤差等;有一些是加工中不可避免但可以改進(jìn)的誤差,如刀具的磨損、切削熱引起的變形等;有一些是人造成的誤差,如測量誤差、工件裝夾的誤差等。
本文將主要考慮切削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誤差。即刀具受力、熱變形、刀具磨損而產(chǎn)生的誤差。根據(jù)理論分析,建立一個整體的模型來進(jìn)行分析。
由于刀具在切削時,會發(fā)生變形,勢必會對工件的加工產(chǎn)生誤差。一端夾著的刀具,可以看成是一根懸臂梁,從而通過懸臂梁的相關(guān)理論,計算出刀具的加工誤差。由于切削力而產(chǎn)生的彈性變形,不僅僅是刀具,還有裝夾刀具用的刀柄。其彈性形變?yōu)?/p>
式中,
δs為刀柄部分型變量;
δf為刀刃部分型變量;
φs為刀柄部分形變角;
F△j為銑削分力 Fτi和 Fri;
Lf為刀刃長度;
L為刀具懸臂長度;
Zc為銑刀上形變點距刀具底端處的距離;
Zf為銑削力作用點到刀具底端處的距離;
I為刀柄部分的慣性矩;
If為刀刃部分的慣性矩;
Ec為刀具彈性模量[1]。
因此,Δk= δc。
工件受力引起的誤差,主要是由刀具與工件之間的力擠壓造成的彈性誤差。法向力是造成工件誤差的主要原因。其工件形變量為
式中,
Δt為誤差形變;
F法為切削時刀具指向工件方向的力;
E為工件的彈性模量[2]。
刀具磨損通常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后刀面磨損;
(2)刻劃磨損;
(3)月牙洼磨損;
(4)切削刃磨鈍;
(5)切削刃崩刃;
(6)切削刃裂紋;
(7)災(zāi)難性失效。
對于刀具壽命,并沒有被普遍接受的統(tǒng)一定義,通常取決于不同的工件和刀具材料,以及不同的切削工藝。
定量分析刀具壽命終止點的一種方式,是設(shè)定一個可以接受的最大后刀面磨損極限值VBmax。刀具壽命可用預(yù)期刀具壽命的泰勒公式表示,即
式中,
Vc為切削速度;
T為刀具壽命;
D為切削深度;
n和C是刀具材料、工件和進(jìn)給率的特性。
如果把刀具磨損,看作是一個線性磨損的話,那么刀具和工件材料都沒改變的話,可以認(rèn)為磨損率是一定的,即λ為常數(shù)。
所以刀具的磨損量計算公式就為
其中,
△0為初始磨損量;
λ為磨損率;
L為加工切削路程長度。
由于熱造成的誤差,分為刀具熱變形誤差和工件熱變形誤差。
(1)熱變形刀具誤差Δn。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假設(shè)切削中80%的熱量,被冷卻液等帶走了。那么刀具吸收的能量就為20%左右。因此刀具很容易就升高溫度,產(chǎn)生變形。刀具在吸收熱量時,當(dāng)?shù)竭_(dá)一定溫度時,就達(dá)到了一個熱平衡。刀具在達(dá)到熱平衡的過程中,是刀具軸向伸長和徑向伸長的過程,從而造成了加工誤差。
刀體的平均溫升可進(jìn)行如下計算
式中,
q為熱平衡狀態(tài)下單位時間進(jìn)入刀體的熱量;
p為刀桿截面周長;
as為刀桿與周圍介質(zhì)的傳熱系數(shù);
L為刀桿的懸伸長度;
A為刀桿截面面積[3]。
在瞬時溫度場情況下,刀具的熱伸長量ζ為
式中,
α為刀具材料的線膨脹系數(shù);
ζ為熱平衡時的刀具伸長量;
t為切削時間;
tc為時間常數(shù),取 tc=4 min[4]。
則刀具熱變形后對加工尺寸的影響為
(2)熱變形工件誤差△p。由于加工過程中,工件加工區(qū)域局部受熱脹大。完成加工后,工件冷卻,冷縮,從而造成誤差。那么誤差就為
式中,
L為假定受熱區(qū)域線性長度,從邊界到與刀具相反方向的距離;
α為線性膨脹系數(shù)[5]。
綜上所述,在銑削加工過程中,刀具與工件之間產(chǎn)生的加工誤差為
為了更好地分析誤差,本文采用小直徑的高速鋼作為加工刀具,以鋁合金為工件,并在工件與虎鉗間裝上傳感器,可以測得加工時刀具作用在工件上法線方向上的力。
表1 刀具和工件的參數(shù)
編寫程序加工一個寬為21 mm×21 mm,深度為5 mm的上凸臺,如圖1(a)所示,。為了不影響測量,需往下加工一個凸臺。通過測上凸臺的四邊長度,可以算出加工時刀具直徑方向上的誤差。
圖1 零件編程-加工-測試
計算得刀柄慣性矩I=9.71×10-6m4,
刀刃慣性矩If=2.27×10-6m4,
測量加工時的力
F切=120.00 N;
F法=135.32 N;
F合=180.86。
依據(jù)式(1),可以得到
通過溫度傳感器讀到的溫度為110℃,上升100℃,此時鋁合金的彈性模量為69 GPa,則由式(2)得
該刀具采用新刀具,所以Δm≈0。
根據(jù)比熱容公式
由鋼的密度和體積,查表知
c=450 J/(kg·K),
可以得知:
q=cm△T=33.54(J),
則由公式(4),得
由式(7)
所以
取L=3 mm,查表知[6],鋁合金的膨脹系數(shù)為24×10-3mm/m·℃,
由式(8)得
可以得到
由實際測得上面凸臺的沿刀具半徑方向的值為21.009 mm,實際誤差為9×10-3mm。
加工造成誤差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集中于加工時刀具與工件作用區(qū)域造成的誤差。忽略由機床伺服系統(tǒng)及機床機械部分本身的誤差。從實際誤差與理論誤差相比較,可以得到的理論模型,還有待完善之處,還需要把系統(tǒng)加工時伺服系統(tǒng)的誤差考慮進(jìn)去,這樣才能更加準(zhǔn)確地分析加工的誤差。
[1]戚厚軍,張大衛(wèi).低剛度銑削工藝系統(tǒng)的彈性銑削力建模方法[J].天津大學(xué)學(xué)報,2010,43(2):143-148.
[2]王永康.材料力學(xué)[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3]苑 輝.數(shù)控銑削加工物理建模與仿真[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xué),2008.
[4]馬伏波,陳小俊.刀具熱變形對工件加工精度影響的研究[J].煤礦機械,2004,(9):27-29.
[5]楊 杰,劉更謙.精密銑削表面溫度的實驗研究[J].現(xiàn)代制造工程,2006,(7):67-69.
[6]成大先.機械設(shè)計手冊[M].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