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揚
(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機電工程系,廣西 柳州 545006)
機床的導軌面,往往與其他不會磨損的加工面具有一定的不平行度或不垂直度的技術(shù)要求,在修復磨損的導軌面時,以不磨損的面作基準,才是最少切削量的方法,維修時需根據(jù)不同的設備類型,做出具體的選擇。
機床導軌的修復,在沒有導軌磨床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中小企業(yè)一般采用人工刮研工藝,這是一種既耗時又費體力的方法。
機床設備在實際使用中,由于加工短零件的數(shù)量,遠比用于加工長零件的數(shù)量多許多倍,而機床導軌的磨損,一般又是與受力面的移動次數(shù)成正比,因此磨損后的機床導軌運動曲線,往往具有如圖1的中凹形狀。而且多數(shù)情況下L1≈1/3 L,L2≈2/3 L,h一般在0.2~0.8 mm之間,隨工件的技術(shù)要求而升降。
圖1 磨損后的機床導軌運動狀態(tài)曲線圖
在修復磨損的機床導軌面時,都以不磨損的面作基準,才是最少切削量的方法。否則,導軌面雖然研刮切削量少了,但是其他基準面還需要刮研,才能符合技術(shù)要求,二者加起來就不是最少切削量了。
下面分別對3種選擇方法進行闡述。
(1)第一種方法。保持與原基準面平行或垂直的刮研法(即HQ線),縱向截面的面積為
S1= ⊿AHB+⊿BCQ=1/2(L/3)h+1/2(2/3 L)h=1/2 Lh
L為機床導軌長度;
h為機床導軌磨損量。
(2)第二種方法。導軌最少切削量法(即DC線),縱向截面的面積為
S2= ⊿AHB+⊿HBD=1/2(L/3)h+1/2(L/3)(h/2)=1/4Lh=1/2 S1
(3)第三種方法。導軌最大切削量法(即AE線),縱向截面的面積為
S3= ⊿BQC+⊿BQE=1/2(2/3L)h+1/2(2/3L)2h=Lh=4 S1
從分析可見,第三種方法既費工時又影響與基準面的技術(shù)要求,因此必須注意避免。
圖中帶斜線部分的面積,在3種方法都需要刮去,因此不計算在內(nèi)。圖中HQ面與機床基準面平行。
至于V形導軌,可以用一塊V形墊鐵來測量導軌運動曲線,可以相當于平導軌來理解。
復合導軌的磨損情況,也可以應用類似的方法進行分析,在此不作詳論。
常見各類機床的基準面要求和最少切削量的選擇原則,如表1所列。
表1 常見各類機床的基準面要求和最少切削量的選擇原則表
通過以上的分析及表中的應用,可以適當減少刮研的切削量,從而提高設備維修時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看出第二種方法的局限性。
[1]邱言龍.機床維修技術(shù)問答[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修手冊(第3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3]謝懷湘.機床修理工具及修理技術(shù)問答[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