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筆者曾參加某地區(qū)語文統(tǒng)測的閱卷工作。在閱卷過程中,筆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個班的所有學生回答同一道有關(guān)課外閱讀的填空題的答案竟然幾乎一字不差,如下:
(問)本學期,你還閱讀過哪些課外書,你能寫出一本來嗎?
(答)《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問)你能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主人公嗎?
(答)主人公是海倫·凱勒,她雖然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卻不屈不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19世紀美國著名的女作家。
(問)你讀了這本課外書后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答)我們應(yīng)該學習海倫·凱勒那種不向命運低頭、不屈不撓的精神。
筆者后來詢問了此班的部分學生,原來是因為現(xiàn)在很多語文試卷上都有類似的“課外積累”訓練,語文老師怕他們因各自理解不同導致答案有誤而失分,于是特意為他們準備了一套“標準答案”,即,打印了一份資料讓學生背誦,資料的內(nèi)容大體為一些課外書的書名、作者姓名、作者寫作意圖、主人公簡介、故事內(nèi)容梗概,等等。既然有了“標準答案”,考試也就能應(yīng)付了,于是除一些有課外閱讀興趣的學生外,很多學生也就干脆不進行課外閱讀了。筆者聽完,禁不住想:學生的課外閱讀竟然也能如此被異化嗎?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保ā墩Z文課程標準》)當前,課外閱讀已成為學生鞏固課內(nèi)知識、豐富知識體系、了解課外世界的重要途徑。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能提高其語文素質(zhì)水平,這已逐漸成為共識。也正是基于此,作為具有導向性的試卷中突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這正是為了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廣泛閱讀,為了促使教師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毋庸置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眾所周知,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nèi)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對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試問,背誦那些印在紙上的書目能算得上是課外閱讀嗎?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嗎?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嗎?還有意義嗎?再者,“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本來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因害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自己的見解、在答卷時寫出的答案“千奇百怪”而失分就剝奪其課外閱讀的權(quán)利,統(tǒng)一“標準答案”,那與“因噎廢食”又有何異?
筆者不禁想起曾經(jīng)閱讀過的一則小故事來:這是一個有不同國籍孩子的幼兒園,此時正值家長來接孩子回家。孩子們正在沙坑里玩沙,玩具有小鏟、瓶子和漏斗。不同國家的成人在指導孩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異。首先看美國孩子,他用小鏟把沙裝進漏斗,但他發(fā)現(xiàn)漏斗總也裝不滿,便疑惑地拿起漏斗上上下下看了一會兒,似乎明白了其中奧妙,于是用手指堵住開口,使漏斗裝滿了沙子。接著,他試圖把漏斗里的沙子倒進瓶子里,可是發(fā)現(xiàn)從手指移開到對準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孩子開始加快手移開的速度,幾次之后,他突然意識到,把漏斗直接對準瓶口,沙子就會聽話地進入瓶中。他按照這種方法很快裝滿了一瓶沙子,一直在旁邊未動聲色的媽媽這時高興地拍手以示鼓勵。再來看中國孩子玩沙,他一開始也是忙著拿起漏斗向里面裝沙子,也同樣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不同的是旁邊的母親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孩子把漏斗直接對準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結(jié)果孩子沒經(jīng)歷任何挫折就立刻學會了正確的方法,但也很快就爬出沙坑不玩了,因為玩沙的過程一被簡化就沒意思了。
雖然兩個孩子都知道了答案,但是美國孩子因為經(jīng)歷了尋求答案的過程,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中國孩子卻只得到了一個枯燥的答案,并因此泯滅了最初的興趣,喪失了培養(yǎng)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高明的美國家長??!她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道,傳授給孩子現(xiàn)成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他學習知識的方法。而那位中國家長呢?“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雖然解決了孩子的“一時之饑”,但日后當孩子自己再面對“饑餓”時怎么辦?如果我們?yōu)榱朔謹?shù)而讓學生的課外閱讀異化為背誦相關(guān)資料,那與“授人以魚”又有何異?如果我們只給學生一些紙上談兵的知識,而剝奪了他們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的權(quán)利,降低了他們閱讀的興趣,與故事中的中國家長又有什么不同呢?這樣的“課外閱讀”又有什么意義呢?要知道,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筆者對《西游記》中“豬八戒吃人參果”的記憶尤為深刻,豬八戒雖然吃了人參果,卻不知道是何滋味,等于沒吃!學生的課外閱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雖然試卷中的答案寫出來了,也是正確的,但是卻沒有了自己的閱讀過程與體會,這與沒閱讀又有何異?要知道,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在主動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形成,只有參與閱讀過程并通過積極自主的實踐活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這些,如果都被那印在資料上的“標準答案”取代了,試問,這與“豬八戒吃人參果”又有何異?再說,囫圇吞棗,也不利于消化啊。
古人云:“文貴自得,書忌耳傳。”筆者認為,過程比答案更重要!因此,請讓學生進行真正的課外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