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 華
兩岸合作完成的網(wǎng)絡知識庫——中華語文知識庫,8日正式上線,兩岸同時同步舉辦成果發(fā)布會。
據(jù)香港中評社8日報道,“中華語文知識庫”由大陸與臺灣相關部門合作編纂,目前已完成的架構分別有辭典與線上檢索、漢字藝術、學習資源與全民詞匯,包括不同寫法的字,詳述形、音、義;還有“同實異名”即名稱不同、實質(zhì)內(nèi)容相同,例如臺灣稱“洋芋片”、大陸稱“土豆片”;“同名異實”即名稱相同、實質(zhì)內(nèi)容不同的差別,例如“土豆”在臺意指“花生”、大陸意指“馬鈴薯”;“窩心”臺灣意指“開心”、大陸意指“郁悶”。辭庫也列出兩岸特有名詞,例如臺灣特有名稱“伴手禮”、“燒王船”、“古早”、“歐巴?!?;大陸特有名稱“個體戶”、“離休”、“侃大山”、“奔小康”。
8日,馬英九在臺北致詞表示,現(xiàn)在使用繁體中文的人口約有4000萬人,以臺灣為主;書寫簡化字人口則高達13億人。如今有了這套知識庫,未來手機、計算機都可取得信息,可以進一步增進兩岸的了解。
另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大陸方面8日在北京發(fā)布中華語文知識庫的同時也推出了《兩岸常用詞典》。中華語文工具書首席顧問許嘉璐致詞時表示,兩岸透過合編詞典,使雙方語言文字“從異中求通到逐步化異為同”,對于消除影響兩岸溝通中的語言文字分歧,進一步推進兩岸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共擔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