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萍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中非關系依托“中非合作論壇”這一強勁的機制化平臺,在經濟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今,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躍增到2011年的1600多億美元。非洲已成為中國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場和第四大海外投資目的地。然而,在細細掂量這些“物質”成就時,我們也需要對中非交往在“思想”領域中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心存憂患意識。
長期以來,著力投資和援助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看得見”和“摸得著”的“硬件項目”一直是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和中非交往中的突出特點之一,并且在實踐中也深受非洲人民的歡迎。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則把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培育非洲的市民社會、非洲領導層的“能力建設”、非洲知識精英的學術研究等“軟件項目”上。這種“硬”“軟”、“外”“里”的區(qū)別,在素來就憂患意識有些過頭的美國國會山議員和智庫專家們看來,似乎成了美國對非外交的“不足”,因為他們希望美國“兩手都要硬”,“里外都要抓”。
回過來看中非交往,雖然近年來我們開始重視對非洲的人力資源培訓和中非間的人文交流,也啟動了中非聯(lián)合研究交流計劃,但對這方面的重視與投入若與我們在“硬件項目”中的投入相比,仍難以望其項背。如今,非洲的一流學生首選的海外留學目的地仍然是歐美國家。雖然中國人在非洲已有近百萬之眾,在非洲投資興業(yè)的中國公司已逾2000家,但在非洲的大學里仍難覓執(zhí)教的中國教授,在非洲的傳媒和刊物上也難聽到中國聲音。非洲的精英層(包括領導人以及知識精英)也大多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民主”、“自由”等思想理念上與西方的契合度也往往大大高于我們的想象。
盡管如此,中國在非洲的思想領域發(fā)揮作用并提升我們的影響力也并非前路漫漫、布滿荊棘,而是不乏切入點和歷史機遇。從切入點看,由于中非之間在歷史遭遇、發(fā)展階段上的相似性,中非間在“人權”、“主權”方面的共識要高于在“民主”方面的共識,因此我們可以就發(fā)展中國家在“人權”、“主權”問題上的看法展開充分討論并形成共識。實際上,與西方片面強調人權的普遍性、個人性、至上性和政治性相比,中國和非洲等發(fā)展中國家更強調民族權利等集體人權和發(fā)展權等人權的經濟屬性。去年4月中旬,筆者在布隆迪、剛果(金)、肯尼亞等非洲國家考察時,曾就北約轟炸利比亞一事詢問上述國家知識界、政界以及非政府組織人士的意見,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雖然大家在理性上不喜歡卡扎菲及其政權的個人及集權統(tǒng)治,但在感性上也不能接受北約對一個非洲主權國家的狂轟濫炸,同時擔心殖民主義有重返非洲的危險。
從歷史機遇看,始自華爾街的金融危機、西方的經濟衰退、中國等新興國家成功應對危機的沖擊并保持經濟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等等,這些因素的疊加在非洲催生了一種“向東看”的政治思潮。因此,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在非洲一些國家面臨選舉和政權更迭之際,加強與非洲各國進行發(fā)展經驗交流,并且多渠道與非洲精英層開展民主對話。如同股票和市場并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屬品一樣,民主、自由與人權也不是資本主義的獨享物。與經歷過殖民主義掠奪、并在民主的發(fā)展道路上仍在苦苦探索的非洲國家探討民主與發(fā)展問題應當是正逢其時?!ㄗ髡呤侵袊鐣茖W院西亞非所非洲研究室主任)